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10月26日,“2022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终评活动正式开始。青少年组摄影板块征集到包括北京中轴线风光、建筑、人文等方面的两千余张摄影作品,并从中选出50张作品进入终评。会上,评委们经过层层评选,最终优选出30张入围作品。

人物和景点摄影拍摄技巧(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终评开始)(1)

10月26日,“2022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视觉影像赛道“中轴视角”摄影作品青少年组终评活动正式开始。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参赛作品中,有不少将古建筑和星空结合的作品。作为本次终评的专家评委,星联csva联合发起人、星空摄影师周博表示,很高兴看到本次大赛青少年组涌现出非常多的高质量星空作品。“星空是亘古不变的,星空和古建筑的结合,能够带来历史的穿越感,是个好的题材。青少年朋友在拍摄过程中学习、记录星辰流转,可以感受中轴线特有的历史氛围。”

为什么要在中轴线上拍摄星轨?周博介绍,中轴线是南北方向,上面的很多建筑都位于正北。“当你面朝正北,可以发现所有星星都围绕北极星旋转,形成同心圆。北极星位于北京的北纬39度,仰角也是39度,而中轴线恰好位于北纬39度。因此,只有在中轴线上,才能拍到比较圆的星轨。”

“有雾霾的时候看不到星空,能够拍摄到星空,也说明了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周博说,即使是最简单的星空,也需要6-8秒才能完成拍摄,长一点的星轨通常是一小时起步,三小时之后才能看到旋转的、线状的变化。“刚才看到的这些作品中,曝光比较准确,色彩还原比较正常,同时,地面建筑物照明没有显得很突兀,与星空完美融合,基本可以称为比较好的星空作品。”

东城区文联主席张志勇去年参加了视频组评选,今年又参与青少年组摄影作品评选,他表示,很高兴能看到孩子们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目前,反映中轴线建筑、自然风景的作品较多,缺少一些人文视角的作品。比如,正阳门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栖息地,每天早上开车经过的时候,我都想要停车看一看。还有我们的前门大街,那是北京的老字号、传统文化集中的地方,希望这类元素在之后的作品中能够有所体现。”

据悉,2022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自7月20日启动征集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本届大赛设置了场景业态、助力申遗、视觉影像、中轴创意、数字文创五大赛道,通过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创市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等多项配套活动,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大赛共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全年龄段参赛者的76294件作品,覆盖32个省级行政区。

编辑 陈静

校对 薛京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