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正值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科技节,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重点支持培养的青年科普作家、美国名校昆虫学在读硕士、该校2017届学生詹志鸿回到母校,在学校小剧场给初中学弟学妹带来一场“刷新认知”的讲座。科学严谨的态度,娓娓道来的讲述,一张张亲手拍摄的稀有昆虫照片,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昆虫知识,不仅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更对大自然涌生出另一番感触。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1)

大开眼界的昆虫讲座

很多人熟悉昆虫,却不知道“昆虫”名称的由来,詹志鸿由此说起。在汉语中,“昆”有众多的意思。在自然界,昆虫是数量很多的物种。如果单从数量多寡来看,这个世界是属于昆虫的世界。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2)

接着,他依次介绍了昆虫各部分身体结构。昆虫的复眼看到的世界是模糊不清的,如高度近视眼,但作为没有发达神经系统的无脊椎动物,这已经很高级。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3)

蜻蜓停歇时,翅膀是平铺的,不会收拢,而蜻蜓的近邻物种,同为蜻蜓目的豆娘却会收拢翅膀,蝴蝶的翅膀则更加灵活,呈现出昆虫翅膀的进化方向。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4)

很多人用“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作为判断昆虫的依据,然而有六条腿却没有翅膀的衣鱼目也属于昆虫,常见于许久不穿的脏衣服,长期不开的旧箱子。

害虫?益虫?

从“分得清”到“分不清”

人们习惯于把昆虫划分为“害虫”或是“益虫”,那么,昆虫中哪些是害虫?哪些是益虫?詹志鸿的解释可谓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5)

詹志鸿说,苍蝇可算是大家“公认的害虫”,但实际上苍蝇还是大自然的“清洁工”,法医的好帮手,有时甚至充当“正义的化身”。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6)

螳螂普遍被认为是“益虫”,因为它能吃掉危害农作物的蝗虫,但它同时也是“侵略性物种”,蜂鸟的杀手。其实,“害虫”和“益虫”只是以人类的角度出发,自然界中不存在类似划分。“昆虫也并不可怕,没有一种昆虫是被自然设计为以伤害或恐吓人类为生的,它来到世界上,有它自己的任务。为什么我们经常能见到它们?因为随着人类的快速发展,占据了本来属于昆虫的生活区域。换句话说,不是昆虫侵扰了我们,而是我们侵扰了昆虫的世界。”詹志鸿说。

人类与昆虫

到底是谁侵扰了谁?

很多人看到昆虫会害怕,有些人会立即拍死它们。多数人不喜欢甚至厌恶昆虫入侵自己的生活空间,认为昆虫是低等的、原始的生物。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7)

但詹志鸿说,从科学的角度看,“人类并不比昆虫高级,昆虫也没有比我们原始”。大二时学“无脊椎动物演化学”,教授在第一节课上就说,“世界上所有现生的生物,和我们人类都是平行的关系,没有高级或原始之分”,我们只能用原始去形容化石,或者已经灭绝的物种。昆虫也并不可怕,没有一种昆虫是被自然设计为以伤害或恐吓人类为生的,它来到世界上,有它自己的任务。“为什么我们经常能见到它们?因为随着人类的快速发展,占据了本来属于昆虫的生活区域。换句话说,不是昆虫侵扰了我们,而是我们侵扰了昆虫的世界。”詹志鸿说。

面对浩瀚如星辰的昆虫学,

必须承认“我们不知道”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8)

最后,詹志鸿回到刚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昆虫的种类那么丰富?答案令人意外,科学的回答是“我们不知道”。他说,他的导师、全美最著名的分类学家对他说,没有人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昆虫学家,因为昆虫学浩瀚如星辰,单凭个人智慧,无法解释其中的许多奥秘,毕生研究也只能触及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也许是十万分之一。从昆虫学诞生的时代起,科学家们就试图去解释“为什么昆虫的种类这么丰富”,提出了许多假设,但没有一种能适用于所有的昆虫。在昆虫面前,人类只能承认“我们不知道”。就像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真正激情满怀,他就终生是个小学生,只不过不是书本的小学生,而是世间万物这个知识永不枯竭的大学校的小学生。所以,即便已经小有名气,詹志鸿一直谦逊地自称为“昆虫爱好者”,他愿意继续俯身于山水之间,研究昆虫,探索大自然,也希望通过参与科普工作,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动植物,包括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昆虫。

答学弟学妹问

他态度严谨又不失幽默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9)

面对有趣的昆虫世界,学弟学妹们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詹志鸿一一回答。例如:

问:如果蚊子从世界上灭绝了,会怎么样?

答:好巧不巧,这是我大一时的一篇论文,教授让我们写的就是“如果蚊子灭绝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蚊子灭绝了,那么以蚊子为食的动物,比如蜻蜓,数量就会锐减。以蜻蜓为食的鸟类或其他小动物,数量也会减少一部分,没有那么多了。依靠这些动物传粉的植物得不到传粉,数量也会减少。这是一个连锁反应。虽然蚊子是许多疾病的携带者,但是这个世界不能没有蚊子。如果没有蚊子,会带来其他许多物种的改变。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10)

问:为什么“飞蛾扑火”?

答:昆虫中有些是日行的,有些是夜行的。像白天行动的蝴蝶,晚上一般不可能看见它们。而飞蛾是夜行性的。在晚上,它是靠月亮“导航”的,根据月亮自转的角度变化,调整它的飞行轨迹。面对人造光源,它可能失去判断,仍然按照某种规律调整飞行角度,导致飞出的轨迹是一个弧形,慢慢地无限靠近光源,最后就飞进光源。这是解释“飞蛾扑火”的假设之一。另一种假设是飞蛾为了寻找食物,后一种假设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建议暂时采信第一种假设。

他科学严谨的态度,风趣幽默的讲解,也赢得学弟学妹们阵阵掌声。

总结成长经历

遵从兴趣,志存高远

据了解,詹志鸿中学时被大家尊称为“南外仙林的法布尔”。他从小喜欢昆虫,家里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盒子,养着各种昆虫。在小学一年级“成长的脚印”中,他就用稚气的笔迹写下“我长大了想当动物学家”。小学时他出版过与昆虫有关的故事,高一开始自学昆虫学大学教材,高二创办学校第一个昆虫社团,并发表昆虫学论文,高中毕业后被美国昆虫学排名第三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录取。18岁时接受采访,面对摄像镜头,他说未来会“毫不犹豫回到国内,为国家的昆虫学做出贡献”,“科学之火如果必须要用少数人的生命点燃,那么我希望这个人是我”。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11)

现在,他离当初立下的志向越来越近。目前已发表锹甲科昆虫系统发育学文章2篇,发现锹甲科中国新纪录8种;发表有关赤翅甲生活史文章1篇,任《中国锹甲图鉴》主编。他在美国硕士阶段的学习已接近尾声,正计划回国继续攻读昆虫学博士。

依依不舍

给学弟学妹两个建议

“今天站在这里,我挺感动的。”讲座结束,即将离开小剧场的舞台,詹志鸿恬淡平静的语气中透着深情,由衷地给学弟学妹提出两个小建议:

1,做人要有理想,不是以考上某个高中或者大学为目的,而是长期的理想,是你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哪怕你中考失利、高考失利,没有去成你想去的学校,这都没关系,如果你有理想,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会去达成。一个学校不应该成为决定你理想的唯一因素,你应该要有自己的信心,自己的信念。

南外仙林燕子矶校区喜报(南外仙林分校学子回母校畅谈)(12)

2. 多多珍惜身边的同学,珍惜相处的每一天。我在南外仙林生活了6年,尤其初中3年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至今常常梦起,梦见我初中的好朋友,初中老师说过的话。等长大了回头去看,会觉得是人生中最最值得留恋的回忆。南外仙林是这样一所优秀的学校,我相信大家都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通讯员 宋国斌 郝也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李灿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