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涌入养老服务行业,自筹资金或运营管理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95后养老机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95后养老机构(如何激活社会养老机构)

95后养老机构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涌入养老服务行业,自筹资金或运营管理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

但现实中,很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过得并不轻松,面临融资困难、收益率低、招人难等诸多困难。那么,如何更好激发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活力?如何为百姓提供方便可及、可负担、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三个阶段

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难点在哪里?

“不是在筹建阶段,政策取消了行政许可,采用备案制,只要手续完备,申办下来是很快的。”3月28日,北京市大兴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张佳祺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主要难点还是在后期经营管理上,经营者要具备经营管理经验,如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养老护理员培训、管理等环节,没有系统化的支持很难做好。”

张佳祺建议,投资者采取与品牌、连锁养老机构合作兴办比较稳妥。

他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大兴区兴办的养老机构基本为社会力量承办,但养老机构入住率还有提升空间。大兴区民政局对养老机构管理比较严格,陆续扶持成立了大兴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老龄产业协会、社区物业服务协会,从社会层面对养老机构提供投资顾问、标准化提升、养老护理员培养等支持。

“政府政策扶持方面提供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床位补贴、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补贴、应届毕业生从事养老行业一次性奖励津贴、养老护理员每年一次的免费培训等补贴政策。”张佳祺说。

兴建一个养老机构很容易,难的是运营管理和可持续性,彩虹康养基地总经理李志强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民营养老机构的社会资源不足,公信度不够,医疗资源、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政府及行业协会支持。

北京市朝阳区彩虹村庄养老院筹建于2009年,2015年底竣工,总占地面积200亩,总床位数800张,拥有“医务室 医保定点机构”,目前入住130位老人。

“合适的养老护理员越来越难招到,各个岗位都存在用工难,对于政策法规要求配置的社工、心理咨询等岗位,很难招到合格的人员。”李志强说,“养老机构运营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土地性质问题难以解决。养老行业需要长期投入,时间以10年为单位,短期的土地、建筑租用不能保证社会资本投入的资金安全及养老机构的长久运营和发展。”

这意味着,对于养老服务,社会认可的服务费用较低,而养老服务的成本逐年增长,从长远看,形成可持续发展比较困难,大批民营养老机构需要不断输血,才能有效运转。

李志强认为,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养老机构,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事一议”,与相关审批部门做符合养老标准的建设和审批,属于蓬勃期,快速发展趋势明显。

第二阶段是政府主导的照料中心,以养老机构为载体,基层政府为依托,以及政府较大力度的财政支持,结合各地的老龄人口比例,制定相应的定位发展计划,“不再是盲目扩充,往精准方向引导”。

第三阶段属于养老服务驿站,属地街乡提供主体,民营建设、运行、服务,财政提供建设补贴,以减小民营大额经济投入的方式支撑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加上持续不断的政府购买项目,建立了驿站的生存之本。

“床位补贴额度越来越高,养老院要求也就越高,基本标准定位在星级和医养结合基础上,现在彩虹养老两星正在申请四星,2A机构正在申请3A。”作为彩虹养老院第一批员工,李志强见证了创始的艰辛和持续摸索发展的不易。

顶层设计 打通关节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为31.9万个、床位823.8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占养老机构总数的54.5%,床位数占总数的55.8%。

按照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政府包揽过多会越来越力不从心,政府应该发挥托底作用,同时重视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做好养老服务。

换句话来说,解决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办法是持续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而政府的角色尤为重要,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打通关节”,才能调动市场各方积极性,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取消了养老机构此前实施的设立许可制度,改为提前备案制,养老机构登记后即可开展服务活动。

对于这一改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俞建良表示,通过备案的形式,举办者向主管部门告知举办养老机构,并承诺具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和信用保障,主管部门将其基本信息和承诺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跟进行政监管。通过这些举措来减少举办者的负担,实现少跑腿的目的。

2019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全面落实养老机构取消许可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同时,联合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委托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社会力量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企业。

另外,支持“养老服务” 老年人用品产品、 金融、 教育、 文化、 旅游等服务,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鼓励慈善和志愿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钱的问题和人的问题

那么,如何减轻投资者的资金投入压力?如何避免养老项目异化成变相的房地产开发?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撰文认为,应大力推广公建民营模式,由政府建设养老设施并委托民营机构经营养老服务,或者由政府直接补贴民营机构将社区中的废旧闲置房屋改建成养老设施,以此减轻投资者的成本压力,增强投资者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信心。

郑功成认为,因无需投入巨资开展设施建设而使举办者可以改善护理人员待遇,并给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带来实惠,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政府一直倡导,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风口很大,很多资本都盯着这块儿。”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副教授王伟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实际上,很多养老机构很难形成一个相对好的盈利模式,真正能够挣到钱的养老机构还是有限,沉下心来从事养老行业,很难。”

王伟介绍,目前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的主要营收来源于政府投入和补贴,包括装修补贴、床位补贴等,仅实现较低的盈利水平。

“社会资本涌入,都希望能挣大钱、利益最大化,养老这个公共服务产品,想挣大钱,快进快出,是不现实的。”王伟说,“在日本,涉及养老行业,盈利点只能做到3%~5%。”

王伟说,社会资本办养老机构,泰康运作得较为良性,主要原因是以自身保险业务为依托,将保险业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形成较好的产品模式。

“在调研中,一些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经常反映的问题是融资比较难,另外就是缺乏长期的专业护理员。一个是钱的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人口发展与城市战略研究室主任闫萍说。

闫萍认为,整个养老市场很难激发出活力,原因之一就是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不高,使得养老机构很难有足够的盈利空间。老年人有需求,手里没钱,需求没法转变为有效需求。在需求端,有长期照料险支持,能把人的需求变为有效需求,供给侧的潜力也就能激发出来。老年人有保险支付一部分护理康复费用,会与养老机构形成良性循环。

闫萍认同养老机构获利甚微的观点。据她了解,很多养老机构普遍反映,需要8年或者是8到10年才能回本。

在国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险,这是老年人晚年的三大支柱。目前中国这三大支柱实际上缺了一个支柱,对于长期护理险,我国一直在试点,并没有全面铺开。

长期护理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闫萍透露,北京市曾在石景山区、海淀区做过两种模式的试点,今年可能会在全市推广石景山模式。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