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读书的时候,最怕的事情就是碰到多音字,因为有些多音字来的莫名其妙,跟我们的口语习惯压根不一样,搞得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说的到底是不是中文,甚至会怀疑这些多音字到底是哪一国的中文。

实际上在过去,有些多音字压根跟我们的语言习惯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它们却突然杀进了我们的语文试卷里。

在过去,多音字的界定来自1986年版的审音表。以这个审音表举例,“嚼”字可以读jiao,比如味同嚼蜡,但也可以读jue,比如咀嚼。其实这两个词里面,两个嚼字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偏偏要读成两种发音,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多音字学习技巧(小时候被这些多音字整惨了)(1)

再比如“血”字,63版审音表规定这个字一律读xue,第四声。而86版硬是给这个字搞成多音字,分别读xue和xie,比如呕心沥血,鸡血。那么请问这两个词的血除了一个代表人血一个代表鸡血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非要整一个多音字出来呢?

多音字学习技巧(小时候被这些多音字整惨了)(2)

还有在过去,如果当时当天当日当年是指过去的话就读“当”,第一声,而如果它们指的是同一时间,却要读成dang,第四声。首先,我们日常讲话没有这个习惯。其次,这些词都是表示时间概念的,为什么硬是要整出多音字呢?有什么规律可言呢?

多音字学习技巧(小时候被这些多音字整惨了)(3)

对于这些多音字,首先它跟我们的口语习惯根本不同。迄今为止,我也没搞懂为何要整出这些多音字。其次这些多音字很难找规律,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你就是把霍金跟钱钟书拉上去,估计他们也要投降。

但是在过去有一些多音字,你不知道它的来历还好,如果你知道了估计会被气吐血。在过去,学语文和历史的时候,老师会要求我们把很多古代名词用古音来读,说这样是尊重历史。那尊重历史你就不应该用普通话来读啊,你应该用粤语或者闽南语,比如田氏代齐,根据《说文解字》,这个“田”字今天读田,但在上古时期,和“陈”字是一个发音,所以要读成“陈氏代齐”。这就是胡说了,你怎么知道4000年前的上古时期,“陈”字就一定读“陈”呢?

据语言学家的考证,至少在唐朝,“陈”字可能读tan,“田”字可能读can,两者的发音是不是很相近啊?不好意思,这些发音今天全部都被保留在广东潮州话里面,所以如果你真的要读古人的发音,叫学生用潮州话来读田氏代齐吧!

多音字学习技巧(小时候被这些多音字整惨了)(4)

除此之外,比如大月之,阿房宫,冒顿等等,这些词的发音全部被生硬的套上了普通话别的发音,老师们以为这样就和古人发音一致了。

多音字学习技巧(小时候被这些多音字整惨了)(5)

​ 实际上,今天的普通话发源于大约600年前的元末明初,成型于大约100年前的满清末年,古人好像不说普通话。

总结来说,在我们的童年时期,有一些多音字既不符合日常语言习惯,又不符合历史传承也没有规律可言,让我们当年学的快半身不遂。所以2016年新版的审音表纠正了过去的许多问题。这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直没有忘记一个原则:汉字读音审定的目的是便利语言的使用者,而不是刁难使用者。从这点来说,我们要对中国的教育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