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几年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特别是大疫情和乌克兰战争等综合因素,引发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胀危机,引起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严重关注和担忧。美欧不少专家都把上世纪70年代的那次石油危机与今天对比,从而向政府发出警告和各种建议。今天我在财新网看到有中国知名经济学家魏加宁等人撰写的一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论述当时作为西方世界的对手东方大国苏联,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

这是一篇一万七千多字的长文,题目是《西方滞胀时期苏联的形势错判与战略失误》时间关系,和您分享其中一些发人深省的要点,文章写道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作为导火索,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长期“滞胀”,其是作为西方阵营首领的美国。在经济陷入“滞胀”泥潭的同时又接连遭遇越战失败,“反战运动”和“水门事件”等多重打击,面对这种局面,苏联政府却无视自身存在的“隐性滞胀”,错判了西方“滞胀”的真正成因。不仅加紧宣传计划,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黯淡前景,而且转而采取强势外交和扩张战略,步入“大国梦陷阱”,结果错失改革良机,导致经济崩溃,最终走上了苏联解体的不归之路。

苏联是如何一步步解体的(苏联到底犯了哪些错误)(1)

文章分了这样几个部分,一被长期忽视的苏联“隐性滞胀”,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关“滞胀”问题的关注大都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而对同时期苏联存在的“隐性滞胀”及其影响,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计划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常态化的“滞胀”,只不过经济“滞胀”往往被虚假的统计数据所掩盖,而通货膨胀又总是被价格的行政控制给隐形化了。

苏联是如何一步步解体的(苏联到底犯了哪些错误)(2)

然而苏联领导人,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主要是苏联的经济停滞被统计数据所粉饰,苏联的通货膨胀被行政管制所压低,苏联的“滞胀”被主客观因素隐形化。首先,苏联“滞胀”的深层次原因,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其次,苏联的“滞胀”被石油红利暂时掩盖下来,再次,官僚主义使得苏联政府对“隐性滞胀”危害视而不见,官僚体制僵化、信息传达失灵,自上而下看,苏联政府的宣传机器一直在努力塑造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官方报纸和广播电视,连篇累牍地宣称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力宣传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而自下而上看,苏联下层民众对现实生活存在的不满情绪,不仅无法及时有效地反映到上层决策者,反而还会招来克格勃的问话关押。于是大家都只能躲在家里关起门来私下抱怨,甚至由于害怕被孩子听见传出去引来杀身之祸。大人们只好躲到厨房里窃窃私语,最终形成了苏联时期独特的“厨房文化”。

第二部分写的是苏联“隐性滞胀”的直接后果,就是错判内外形势,战略决策失误。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误判西方“滞胀”成因,叫停国内体制改革;二把改革良机误作扩张机遇,军费开支规模不降反升;三体制改革全面停滞,科技革命错失良机。第三部分说的是苏联“隐性滞胀”的间接后果,那就是外交战略严重失误,对外关系全面紧张;第四部分说的是苏联“隐性滞胀”带来的恶果与启示。

苏联在70年代“滞胀”时期的教训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统计失真和“石油红利”等因素,苏联自身的“隐性滞胀”被掩盖下来;另一方面由于对西方“滞胀”成因,做出了方向性的误判,误以为这是对政府作用更强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优越性的有力支撑。

内外形势误判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使得苏联领导人产生了“优势幻觉”,把西方国家“滞胀”外部压力减轻,提供给苏联的改革良机,视为战略扩张的机遇,因此转而采取扩张性的战略和强势外交。结果导致苏联与东欧、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同时全面紧张,从而掉入了“大国梦陷阱”。

到了80年代,戈尔巴乔夫推动全面改革,虽然有机会使苏联脱离计划经济的桎梏走出“隐性滞胀”,跳出“大国梦陷阱”。但是由于改革策略出现严重失误,以及保守派的疯狂反扑使得苏联失去了最后的纠错机会,最终走上经济崩溃和苏联解体的不归之路,教训之深、代价之大、不能不令人深刻反省、引以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