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这是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家书中的一段,放到现在也极具励志色彩,有结果(人的精进是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悄然完成的),有时间限度(这种精进,甚至不需要多长时间,进之以猛,狠下心来,持之以恒,可能一两年就能看到效果)。
别看这句话是曾国藩的这句话很久远了,放到现在,对我们一样适用。读书如此,做事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拿出当年备战高考的精神头读书,拿出当初的拼劲儿来做事,不管是在学业上,还是在职场、官场,不管是创业还是打工,想必都会有所建树吧。
曾国藩不断以“勤”“恒”二字自我激励,“勤能补拙”,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恒心,曾国藩造就了自己的非凡人生。 他认为:读书贵在持之以恒。他曾写了七封书信,在信中他阐明了自己对“恒”的深刻认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这句:
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在在写给九弟沅甫的信中,这样写道:
弟说意趣不在这里,所以干起来索然寡兴,这是大大不行的。凡人作一件事,便须全副精神去做,全神贯注这件事,自始至终不松懈,不能见异思这,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坐这山,望那山。人没有恒心,一生都不会有成就。我生平犯没有恒心的毛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本应该留心诗字,却喜欢涉猎其他书籍,分散了心志。读性理方面的书时,又杂以诗文各集,使学习的路子歧异。在六部时,又不太用实劲去办好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心治理军事,或者读书写字,乱了意志。这样,人垂老了,百事无一成功。就是水军这件事,也是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应当以我为鉴戒。
在这里,曾国藩一再反复地强调有恒,语重心长地讲了人无恒终将一事无成,并且以自己为例,引以为戒。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他还对子弟们说:士人读书须讲三个字:志、识、恒。在他看“识”不能很快实现,所以他要求子弟们主要在志与恒上自勉。这是曾国藩的经验之谈,因为他懂得读书有成,需要日久年深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习惯。
在谈到恒心,我们不得不说“耐”这个字。在家书中,曾国藩还多次用“耐”字诀来解释有恒,强调一句没有弄懂,就不看下句;今天没有弄懂,明天再接着读;今年不精通,明年再读。他甚至将这种有恒强调到一种极端的程度:不能因大考在即,就将没有看完的书放下;必须从头至尾,句句看完。当弟弟们科考不顺,科名迟至时,曾国藩叮嘱弟弟们千万不要就此灰颓,开导弟弟们人生的路不止科名一条,还有做学问一条,两条路哪一条有成都可以是父母的好儿子,自己作为兄长也同样欢喜,但两条路有一个共同点:都不能放弃读书。
在勉励弟弟们读书有恒时,曾国藩不但强调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还旁征博引,以别人和自己为参照,尤其是自己,目前已经功成名遂,仍在读书有恒,而且在京公务繁忙依旧课业有恒。不但如此,曾国藩在领兵打仗,尽忠报国时也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曾国藩奉朝廷之命,率领湘军去剿灭太平天国的军队。刚开始时湘军总吃败仗,几乎是打一仗败一仗。后来在鄱阳湖口一战中,湘军又吃了败仗,曾国藩气得三次跳水自尽,当然都被人救起。在给皇上的上疏,曾国藩说自己是“屡战屡败”,后来幕僚建议改为“屡败屡战”。在皇帝看了上疏之后,不但没有责备他的失败,反而表扬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后来,曾国藩又率领湘军,重新组建、操练,终于他抓住了太平军内部内讧的时机,攻克太平军的首都天京,剿灭太平军。
我们常说,命运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这种有准备的人就是那些持之以恒的人。奇迹与运气不可能眷顾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俗语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功到自然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失败在成功的起点,而是失败在成功的路上。失败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被荆棘绊倒之后,没有继续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既是人生第一美德,也是一个人的成功之道!
正如曾国藩所说:“人初做事,如鸡孵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简单来说就是持之以恒,时间会给你最应有的回报。
-
品读曾国藩(pinduzgf),修身、修心、治学、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