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阅读提示

1994年,王辉开始担任村干部,2005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31岁开始,王辉就一心扑在了村庄建设上,将一个长期没有集体经济的偏远小山村,建设成宜业宜居、美丽富饶的现代化新农村。

集体经济发展思考报告(讲述集体经济从零到近五十万元的)(1)

村民在周扎村葡萄长廊采摘葡萄

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偏远山村焕发新颜

我刚当选村支书的时候,周扎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红色小山村,全村常住人口不到500人,土地闲置,农地荒废,村集体经济长期为零。当时村里没有会议室,我们只能把村里闲置的旧学校改成会议室,学校很破旧,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会议室里东一个脸盆、西一个水桶,我们经常找不到一个坐下来的地方。

说实话,刚上任的时候压力很大,那时村里只有一段200米的水泥路,其余的都是泥土路,一到雨天就十分泥泞,同时村里的卫生环境也不好。我迫切地想改善家乡的面貌,经过长期的思考和讨论,我决定先从村庄的环境入手。于是我带领村民进行环境整治,并且慢慢地将一段段泥土路改造成水泥路。

在2019年底前,村里危旧房、乱搭乱建都已全部拆除、乱堆放也已清理干净,原来猪圈和露天粪缸变成现在的一个个小花坛,村庄卫生环境有了好几个台阶的提升。

村庄的发展还要善于借势。借着“山海协作”的东风,周扎村和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结对,我们“打着算盘”用好每一笔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引进了几个项目,让周扎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周扎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我们在村里修建了一条1000米长的防洪堤,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环境设施。一方面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能为游客提供一个落脚的好去处。

一直以来,周扎村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看到其他村庄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心里非常着急。2019年,我利用自己多年种植水果的经验,为村里引进了30亩的樱桃采摘园项目。同时还在防洪堤上修建了葡萄长廊,满足旅客观光采摘的需求。几个项目前期资金不足,我向朋友借了100万元填补资金的空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村集体开始创收,2021年总收入47.84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33.86万元。

红绿融合发展,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双溪口乡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堡垒乡,我们周扎村是革命老区村。近年来,我们结合红色资源,走绿色发展的经济振兴之路,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环境设施,很多人说这几年村里日新月异。

我们村里有一位乡贤热衷于军品收集,他有意将这些收藏带回村里,当时村里的祠堂刚好修缮完毕,于是我们就建了缙云县首家民间军品收藏馆。军品收藏馆内展品数量达3000余件,主要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到80年代,海军、陆军、空军、通信、光学五个方面,枪支(仿)、肩章、胸章、坦克潜望镜、老式望远镜等相关军品。军品收藏馆吸引了各地各单位游客在鲜活军品中感受激情岁月,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周扎村还是官路之战旧址,接下来我们准备修缮旧址,在此修建烈士陵园,进一步提升村里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我们计划将官路之战旧址和军品收藏馆串联起来,打造一条500米红色旅游风情路线,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品位。

村子发展好了,村民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今村里的红色旅游观光、樱桃采摘园等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村里也将老加工厂承包出去,开出了全乡第一家农家乐,村集体每年还多了6万元的收入。

同时村集体合作社还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模式,开创“5 4 1”模式,以“50%村集体收入,40%全村村民分红,10%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对村民土地进行流转合并,用于樱桃基地、农家乐、农博园等项目建设。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为“股东”,并拿到了数百元到一千多元不等的分红。

此外,村民还能参与村里的项目建设,获得一定的工资收入。我们每天都会公布用工情况,优先给村里的低边低保户分配工作,提高他们的收入,去年还有两位村民因此摘了“低保户”的帽子。

梧桐盛开,凤凰自来。自从村里基础建设跟上了,好项目也主动找上了我们。目前,村里正在建设集民宿、农家乐、体育设施等“农旅一体化”的农博园,一期项目预计明年对外营业。二期项目计划打造山地卡丁车等年轻新潮的文旅项目,进一步吸引年轻游客。

这几年,看着村子越来越美,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我浑身上下充满干劲。还有好些年轻人跟我说,等农博园建好了,他们也想回乡开民宿。有了年轻人的加入,我可以慢慢卸下身上的担子,相信他们一定会接力将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继续带领村民奔向共同富裕。

缙云县双溪口乡周扎村党支部书记王辉 自述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