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 儒道易行

曾仕强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想达到格物致知的修为)(1)

阅读本文您将彻悟

1.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2. 知行合一,务必掌握五个方法。

3.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曾仕强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想达到格物致知的修为)(2)

|全文共1200字,深度阅读需4分钟,受益终生|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说的是通过格物来获得智慧。

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是做学问的基本方法,把观察所得的事物,逐一加以分类,就像放置在架子上的格子里一样。

接下来,把每一格的事物,分别分析、研究,并且把不同格子的事物,加以比较、分辨其异同,找出其共通的原则,再尝试用这些共通的原则来“格”其他事物,才是“格物致知”的功夫。

四书之一的《中庸》中提到格物致知的程序和方法,分别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明如下,供大家参考。

1、博学之

勤学、时习、温故、知新,这些都是博学的有效方法。平日多留意所接触的事物,从实践中学习、在行动中求知,实在是最方便,也最有效的途径。

换句话说,要通过广博的学习,扩大知识的范围,使自己的学识日愈广大而深厚。

2、审问之

学会向别人求教,只要问对人、问对事,通常会对自己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在求教于他人之前,自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被请教的人,通常会依据向他请教者的态度和诚意,做出不一样的解答。

我们当然不能问道于盲,徒增自己的困扰;却也不应该盲目请教,反而使别人看不起,甚至于不愿意解答我们的问题。

3、慎思之

慎重的思虑,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遇到互有矛盾或冲突之处,必须进一步探究其原因,或是请教高明,然后再次用心思虑和领悟。

《论语•为政篇》明确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道学习而不能用心思虑,就会经常迷惘,而无法明白其中的道理;单凭空想,却不能实际体验,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可见,博学、审问、慎思,三者关系十分密切,若能联合运用,将有助于明辨是非。

4、明辨之

有些人经常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话,乍听之下颇有道理,但深思熟虑之后,便会发现其不堪一击而流弊百出。这是由于平日格物致知时,缺乏明辨的功夫,不慎陷入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又自以为是的陷阱中所造成。倘若以讹传讹,更是祸患无穷。

所以,我们平时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的功夫,来增强自己明白辨别的能力,这才有助于是非、真伪、正反、同异、善恶的分辨,以免成为是非不明的乡愿。

5、笃行之

我们格物致知,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过程之后,若是能再进一步,于日常生活中躬亲实践,付诸实行,对于自己的实力给予严格的考验,应该就是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实力的最佳方式。

知人不易,知己尤其困难,透过笃行的方式了解自己,实在是自我觉知、觉醒的良好途径。

综上,格物致知的五个程序和方法,告诉我们要重视知行合一,从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成果。“知”的用意,是把原先不知道的,变成知道的;“行”则是把已经知道的付诸实践,并且养成习惯,使其自然而然,合理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因时因地而调整。

格物是为了致知,致知才能意诚,而意诚导致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也是《大学》告诉我们的道理,环环相扣,层层相依。

一个人通过格物致知,日有精进,把修身的功夫做好了,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