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中国——评《无问西东》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看《无问西东》,到沈光耀战死前最后的那一句:“妈,对不住。”泪已是强忍在眼眶里,而一种低沉而苍凉的旋律,从我的脚底生起,撞击胸膛,直到双目。我相信,那一瞬间,很多人的心灵都被一次洗礼所激荡。
▲ 后来看到别人的影评,才知道在这一刻泪奔的不止我一人
沈光耀是《无问西东》的重心,虽然他的戏只有半场。
“水木清华”的北山之阴,有一座三角形的清华英烈纪念碑,上面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就像无数沈光耀们的眼睛,注视着匆匆走过的人们。
我记得,在这块纪念碑上有一个不甚为人所知的名字——张甲洲,在北大的烈士纪念碑上也同样。
一个名字为何出现在两个学校的纪念碑上?历史中的张甲洲和沈光耀一样出身豪门,却是北平地下党的重要领导人,1929年为开展学运工作考入北大物理系,因第二年党组织计划在清华开展工作,从北大退学的张甲洲又转而考入了清华政治系,成绩名列134名录取学生的第一名。按照他的同学于天放回忆,这位“红色考霸”还帮助多名共产党人考入清华,以加强该校的进步力量。
北大清华,想考哪个就考哪个,想考几次就考几次,我想张甲洲如果出现在今天,会被无数考生在考试前供奉的。
然而,张甲洲的名字,却出现在英烈纪念碑上。
1937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清华的“红色考霸”张甲洲战死在他故乡的黑龙江畔。
无论是张甲洲的白山黑水,还是沈光耀的血色长空。清华,在这一刻成了时代的一种象征,那就是——勇敢的中国。
用他们做中国的象征,有着一个深刻的含义——我们,代表的是文明,而文明是人类前行的方向。
这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它的儒雅和风情,曾让苏禄东王为之倾倒,让古罗马的贵族为一袭东方的丝绸而疯狂。然而,张甲洲和沈光耀,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民族心底的刚强。谦逊却不软弱,豁达而不退缩,是沉浸在中国人骨骼中的性格。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这种勇敢,不仅指他们所代表的中国人在那场战争中的牺牲,更指的是他们心底里那种深沉的勇气——中国人面对命运的无畏。
到莫斯科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有一位老将军问我怎么看俄罗斯人。我对他说,只有知道了雪有一千种颜色,才会理解俄罗斯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中国人呢?将军认真地问道。
只有知道了世界上有一千种苦难,才会理解中国人。
这是一片多难的土地,中国人就这样沉默而坚韧地,在这里把自己的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无问西东,这个民族的脊梁,心中所存的那一份神勇,使我们能够涉过苦难,无畏前行。
▲ 无问西东的海报,需要用一点时间,才能读懂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空军使用的伊-15战斗机正面照片,《无问西东》海报的主体,便是它,而周围的一圈罗马字母,则是时钟的刻度。
我曾在日本发现一段那个时代日军拍到的空战影像——一架孤独的中国空军伊-15战斗机,拼死杀入三十余架日军轰炸机的机群,如流星般绚烂,如流星般悲壮。
那就是无问西东,伤痕累累的战机穿越时代,我们和沈光耀们的心灵相通,时钟在这一刻停滞。
有人说,这部剧很难驾驭,因为它的时间跨度太大。
真的吗?在真实的历史中,我们会找到同样时间跨度的故事,甚至,主角也是和沈光耀们一样的清华学生。
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一个柔和的女性声音在那边问我,我是骆春霆的女儿,听说你找到了他墓地的照片,是真的吗?
骆春霆吗?
空军第5大队77中队少尉飞行员骆春霆,清华大学学生,父亲是青岛著名书画家,在照片上笑得阳光灿烂。
骆春霆,1937年投笔从戎,1938年3月8日,在风陵渡空战中“失踪”。
我的确有一张他的墓地照片:
那是他的敌人为他而建——骆春霆的飞机中弹坠落后,日军竹野队搜寻到了中方坠毁的飞机残骸,当时,骆春霆的双腿已经被切断。看到日军逼近,不愿做俘虏的他拔出手枪饮弹自尽。日军对他的勇气颇为钦佩,埋葬了他,并竖立了墓碑——“故中国航空士骆春霆之墓”。
骆春霆时年仅二十二岁。而他的女儿,当时还在母亲腹中,几十年来,一直在寻找着父亲的踪迹。
不知道骆春霆在扣动扳机之前,会不会也说一声:“妈,对不住。”
母亲,女儿,几十年,一瞬间,我想到的是林徽因那首《哭三弟恒》——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
同你去的弟兄也是一样,
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轻一切;
将来还有的机会,
可能的壮年工作,
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
你相信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
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林徽因在诗中写道:“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对我们这个传承数千年的文明而言,几十年的时空,没有隔阂。
如果说在《无问西东》中沈光耀代表的是一种刚性的勇敢,那么陈鹏,代表的便是一种温和的勇气。
文东武西,陈鹏没有和沈光耀那样走上战场,但他的选择同样震动我们的心灵。每当陈鹏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我总会把它和影片中西南联大的老师带着学生们静坐听雨那个镜头融合在一起。
▲ 九所应该便是九院,陈鹏的原型,依我看来很像两弹一星的元勋郭永怀先生,尽管从影片人物的年龄上说,他与郭先生应该差了一代人
郭永怀先生便是出自西南联大,他终生没有上过战场,但他所做工作的意义,不亚于最优秀的军人。这个温文尔雅的书生,是中国弹道导弹发动机的“教父”,在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原子弹在罗布泊的爆响,为中国带来了一面大国盾牌。
而就是这样的一位书生,让我们知道中国文明温和的面孔背后,有着怎样悲壮的力量。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从青海匆匆赶回北京,在兰州机场换乘时,还在听取课题组的汇报。然而,当飞机到达北京机场的时候,却不幸失控坠毁。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发现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一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既武圣兮又以文,终刚毅兮不可凌”,那一份壮烈,让我们看到“无问西东”的影子,如何和郭永怀先生融合。
尽管《无问东西》中陈鹏没有这样的壮举,但他在影片中的含义又不仅于此。郭永怀先生之所以被我认为酷似陈鹏的原型,不但因为他们工作的相似,更因为他们都有着充满温情的感情世界。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一朵玫瑰”,他们曾共同历经坎坷,却至死不渝。影片中陈鹏对王敏佳的感情,也同样深沉而坚韧,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曾离去。那句“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的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仿佛便是他或郭先生对爱情的独白——郭先生最后一次飞回北京的时候,李佩正被无辜审查,只因她曾在美国留学,人们至今不知道,郭先生那样急切地赶回,有没有一份对爱人的担心在里面。
在风雨到来的时候,有的人选择了脱逃,有的人选择了不悔,这份不悔,便是冰与火之间的一缕温情。
这一缕温情,在时代的大主题下,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它背后的含义其实极为深刻。如果说沈光耀告诉我们,守护一个文明的壮烈如何值得尊敬,那么,郭鹏就在告诉我们,这个文明为什么值得用生命去守护。
中国的东方文明,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文明,这个古老而温雅的文明,教会我们对生活和生命充满深切的热爱,让我们知道世界的美好。我们天生应该充满爱的感情,而不是恨。当沈光耀和陈鹏结合在一起,当他们的声音穿越时空与李果果的目光融合,文明的传承,便得以延续,在大时代的浪潮中,每个人的选择都可能多种多样,何谓正确?只要沿着文明的轨迹前进,只看初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戳中了我们的心灵,因为它在努力触摸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灵魂。这是一部平易的电影,没有太多商业元素,甚至制作手法有一些“陈旧”。说它“陈旧”是因为这部片子恐怕并没有像一些所谓名作那样,写剧本的时候便用大数据一一点算,看哪里出现女主角会增加几个收视的百分点,哪里露一下点会引来多少争论和关注,连影评中的谩骂都是预先安排好的。制作流程中考虑的无非观众口袋里的钞票——这样的“人造大片”虽然宏伟,对观众而言却迹近侮辱。
我们为何被《无问西东》所感动?也许便是这种心灵在跨越时空中的碰撞——它告诉我们,你,我,他,可以是一个高贵文明的子孙,历九死而犹未悔,虽千万人吾往矣。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