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全文(品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

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41岁的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陶潜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悲观思想。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起,初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改任彭泽令(今江西九江彭泽县),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潜亦有过一腔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混乱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至义熙元年,刘裕(南朝宋的建立者)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位,不过十五年。

伴随着这些谋权夺位,是数不清的屠杀和不义的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洒脱本真。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潜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公的品格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全文(品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

据《宋书·陶潜传》和南朝梁宗室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虽然不愿意做官,也屡次辞官,可为了养家糊口,最后,还是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守派出一名督邮(代表州郡太守督察县乡的官吏),到彭泽县来视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利,“阎王好惹,小鬼难缠”,此人一到彭泽的馆驿,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蔑视功名,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明心志。从此,不再做官直至去世。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评价曰: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颇像《三国演义》里的桥段,刘备当初当县令的时候,也来了一个督邮,一进门就向刘备索贿,气的张飞将他捆起来暴打了一顿,然后刘关张三人也是挂冠而去。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全文(品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才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元宪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价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可是,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宽心、遣兴的轻松之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并非是一个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是的,透过文中“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感到了沉重和悲凉。朱光潜在《诗论》里说: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超越性的意义,——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全文(品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

本文一大写作特色其实是想象。作者写的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想来古之文人,得志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志则“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情绪化得很。虽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作家们也几乎没有不写过出世文章的,但谁的出世文章,也比不过陶公。为何?在乎少了陶渊明的真性情!别人出世是一时,陶公却是一世。

周敦颐《爱莲说》曰:“晋陶渊明独爱菊,花之隐逸者也!”这话精准,陶公可非隐士中之高洁志士乎?故而窃以为,古人里面有两个人是不可学的。一个是李白,一个是陶潜。前者是天才不可学,后者是性情不可学。

整篇辞文中,吾最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此四句,寓情于景,蕴含哲理。堪与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相媲美。

古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确有道理。然而,又有谁不想过太平美满的好日子呢!同为写作者,余感同身受。但是,不管到哪朝哪代,“周期律”决定了南山隐士永远不会绝灭,总有那么一些人,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高洁的品性和自我的追求,另类的活着。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全文(品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

小注:陶渊明(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等。

张锋编撰 庚子春写于启东翠彧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