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必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七年级必考名著朝花夕拾暑假第一周打卡)(1)

《朝花夕拾》

一、作者介绍

(一)基本情况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

(二)人生历程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后进了南京水师学堂,路矿学堂,毕业后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回国以后,鲁迅致力于教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1927年,《朝花夕拾》出版。

二、《朝花夕拾》

(一)解题“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个题目拟得非常有诗意,运用了中国古代对对子的手法。“朝”对“夕”,“花”对“拾”。那么,谁能解读出它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朝花夕拾》概括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历时9个月,收录了鲁迅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按照书的目录顺序排列如下:

《小引》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后记》

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

这十篇散文是按_______________写的,前七篇写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见闻和受教育的情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后三篇写作者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日本求学,再回到故乡绍兴教书的经历(《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五篇写于________,后五篇写于_______。《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它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