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谷雨妈妈

“lemon,你裤子穿反了!” 外婆一把抓过lemon准备帮他换回来。

“我就是要这样穿!为什么我不可以这么穿?我喜欢反过来穿!” lemon拉着自己的裤子跑开。

“你和lemon说说,让他换回来。我让他换,他就是不听。越来越不像话了!别人的话一点都听不见去!” 外婆向我抱怨。

如果在外婆家,这是时常能听见的对话。

我大多数情况一笑了之,lemon也继续穿着他的反裤子。

如何拯救破碎的你(我就是要这样)(1)

5

月2日 周二

今天,lemon又反穿了裤子。

到幼儿园,lemon转身去放包。

老师看见lemon背后吊着两根系带(这应该是在前面的),“***,你裤子穿反了!”

Lemon回头,原地跳了一下,拍拍自己的腿,一种才想起来的惊讶万分的表情,“我现在就去换回来!”

Lemon放好书包之后,迅速去了卧室更换。

对待外婆和对待老师截然不同的反应,让我不禁有点想笑,当然我忍住了。

5月6日 周日

洗好澡,Lemon从衣橱里找出钢铁侠衣服,往头上一套,结果钢铁侠穿到了背后。

看得出来不是故意的,只是套头的时候套反了。

“lemon,你穿反了!” 爸爸立刻指出。

“我就是要这么穿!” lemon破罐子破摔。

“随便你!” 爸爸似乎早就习惯了,不再说什么。

这时候,我很好奇,等着看戏。明天早上会不会被老师指出裤子穿反的一幕又重现呢?

5月7日 周一

第二天一早,和平时不一样,lemon起床第一件事是脱衣服。

我已经不记得衣服反没反的事,很纳闷的问,“这不是昨晚才换的,还干净,怎么就要换下来呢?”

“不是,我穿反了,我要换一下!”

“哦,这样啊,我都没发现!” 我恍然大悟的笑了。

2

孩子裤子穿反了,鞋子穿反了,或是类似的傻乎乎的事,为什么家长的提醒带来的是孩子的叛逆?是他冥顽不灵,不知好歹吗?

为什么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孩子有了两次主动的行为?是他欺软怕硬吗?

自我纠错功能

当你的手碰到热的锅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收回来,而且铁定不会再去接触热锅。

我没带钥匙被关在门外,花了100元请师傅开锁。第二天出门的时候,我会格外小心的检查自己有没有带好钥匙。

如何拯救破碎的你(我就是要这样)(2)

我们被烫到,被去财的时候,这些明显的后果反馈,会让我们记得特别牢,会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同样的错误。

这是正常人都有的自我纠错功能,孩子也不列外。

但当第三方介入这种纠错过程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自尊考虑在内。

第三方介入的纠错

1. 为什么父母的提醒招来的是抗拒?

要是你发现同事拉链没拉好,你是不是会犹豫怎么告诉他比较好,怎么能够让对方觉得不尴尬

但是我们对孩子呢,我们也许想都不想直接上前,“衣服都没穿好,来,我帮你!”

我们有考虑过孩子此时的心理感受吗?

我们真的发自内心的把他当做平等的个体了吗?

我试图理解lemon当时的心理反应。

“啊!我真的穿反了!怎么我刚才没发现?要换回来吗?还是不换了,换回来不就说明我又傻乎乎的做错了吗?算了,就这么穿吧,反正也没啥后果。”

孩子用自己的对抗的行为来表达自我的意识,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不想让自己在我们面前又做了一件傻事。

两岁开始,孩子就是一次次的用“不”,来彰显在萌芽中的自我意识。

孩子在尝试维护自己的自尊。父母越是强硬,孩子的反抗也越是强烈,就如同弹簧一样。

孩子的自尊,自我意识,都是需要呵护的,但是如何让这种自尊有正确的表达途径呢?

如何拯救破碎的你(我就是要这样)(3)

2.权威的影响力

外婆同一个问题说过不下20遍,没有一次成功。

老师就说过一句话,lemon两次主动的行为。

这时候的自尊不引发叛逆吗?

父母对于孩子是亲近的人,而老师在孩子,乃至我们成人眼中也是以权威的形式出现。

医生是权威,老师是权威,我们尊重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也使得人类的成熟社会结构得以发展,孩子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这种对于权威的顺从。

不仅是孩子,这也是大多数成人的潜意识行为。

面对最亲近的人和权威,谁的话更有效呢?

同样是自尊在起作用, lemon选择了立刻换过来,而且第二次也不再让自己再次处于难堪的境地。

3. 家庭维度之外——微社会维度中的明显后果

美国人类学家布朗芬布伦纳 ( U . Bronfenbrenner) 提出儿童的个体成长在个体的性格能力之外主要受到四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作用: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在系统,宏观系统。

每一层的环境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孩子最紧密的微观环境是家庭维度,幼儿园学校等社会维度。

很多时候,我们却希望达到全能的家庭环境,主动去纠正孩子的各种行为,希望孩子能够在外面的社会环境中有一个好的展现。这样不仅增加了亲子之间的矛盾,也让孩子变成了玻璃心。

从来没有经历过外界的小评价,我们的保护让他们只听见了外面认可的声音,当直接面对外界负面声音的时候,孩子的自尊不知如何摆放。

老师的指出,脸上热辣辣的感觉,那种小小的难堪,这些都是明显的不舒服的心理感受,让lemon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而且孩子也更愿意顺从权威的意见。这种可视化,可感受的明显后果让lemon主动的自发的调整了自己的后续行为。就如同手摸到热锅带来的明显的烫的感觉,会让我们下次格外小心。

而和外婆之间的你一句我一句的唇枪舌战,费的仅仅是口水,后果呢?几乎没有!

没有明显后果的时候,自尊是就是用不妥协来彰显的。

4.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也

孩子的“冥顽不灵”,和家长的矛盾始于自尊,面对老师的“服软”依旧始于自尊。

也许成也萧何败萧何,自尊的问题我们就用自尊解。

让孩子看见他的行为在微社会环境下的带来的明显后果,那心底的小自尊会自动影响孩子下一次的行为,去维护自己的自尊,而不是靠我们的纠正去避免孩子接触到这些小的负面评价的机会。

(用后果说话,当然是我们可以承担得起的明显却不严重的后果。如果孩子要去马路踢球,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我是会立刻明确制止的。)

穿衣,吃饭,玩乐,这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越界。

自尊不是让孩子和我们磨嘴皮子,不是在“要还是不要”上纠缠。

自尊需要自己主动去维护!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了,孩子的自尊心有了,鱼和熊掌也可以兼得,何乐而不为呢?

5. 学会给孩子台阶下——父母应该做的是给孩子找一个可以安放的空间

如果本着我非要把你给掰过来的心态,行为可能被纠正了,但是丢了的是孩子的自尊。

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点小小的台阶,给他的小自尊找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

在老师指出孩子行为的时候,最忌讳家长在一旁补上一句,“看,我说了吧!谁让你不听我的,被老师嘲笑了吧!”

如果老师那句话让孩子有点小尴尬,家长的这句话那简直是让孩子自尊荡然无存。

当lemon第二天主动把衣服换回来的时候,一句“我都没发现”也许孩子就从台阶上开开心心的走了下来。

在孩子穿反衣服,或是做一些看上去的蠢事的时候,试着当做没看见,也许孩子更加能够主动把衣服换回来。这个时候没有自尊心在作怪,相信孩子的自我纠错功能吧!

如果他也没发现,也请管住我们的完美主义倾向。

偶尔做些傻事也没啥大不了的,我更希望的是和谐顺畅的亲子关系。

有些孩子的不恰当行为用微社会环境的力量去矫正比我们更有效。

该用自尊去拨自尊的时候,请放手!

孩子的自尊不是靠我们去维护的。

换个角度看问题,冥顽不灵的孩子也不是那么难以理喻。

不要把自己置于和孩子矛盾的风口浪尖,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另一种力量!

1. 人都带自我纠错功能,但当第三方介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自尊的影响。

2. 自尊的问题自尊解,四两拨千斤。

3. 让孩子看见行为在社会维度中的明显的后果,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维护自己的自尊。

4. 微社会环境是家庭环境之外,孩子成长的重要力量。

5. 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台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