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绘画

隋唐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全面发展的时期,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可以直观地捕捉到这段时期绘画的审美特征。在这一时期,不仅皇室和民间收藏者不遗余力蓄聚名画,盛况空前,而且与之相适应的收藏机制和相关理论也趋于成熟、完备。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

同时,中国绘画也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思想以及女性形象的刻画,都体现出隋唐绘画的发展走向,从而对隋唐美术的繁荣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隋唐绘画相关的材料和工具

1.纸

隋唐五代纸产地主要在今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河南和四川等省。分布于长安、洛阳、许昌、凤翔、幽州、蒲州、兰州等 36处。造纸所用原料有麻类、楮皮、藤皮、桑皮、瑞香皮、木芙蓉皮和竹类,比魏晋时期增加了好几种。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2)

竹纸初现,从其制作中发展出一套新的工艺流程。麻纸仍是主要纸种,其制作工艺已达顶峰。

皮纸产量比前代有所增加,与麻纸争夺主导地位。在唐代,造纸技术大大提高,采用野生的植物纤维来进行造纸,其所用的原料也比前代大幅度增加。唐代造麻纸除以破布为原料外,还用野生麻纤维造纸。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3)

1969年出土于新疆吃鲁番的唐代设色花鸟图,画幅巨大,由数幅纸粘接而成,纸质为经涂布砑光的白色麻纸。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孝经》就写于黄纸上,这里的黄纸指的就是黄麻纸。米芾《画史·唐画》中载“润州节推庄鼎字节之,青州人,收麻纸尔雅图”。可见麻纸仍是当时书法、绘画的用纸。

2.绢

唐代绢还是主要的画底,另外还有麻、葛、棉布等。现藏于江苏昆山昆仑堂美术馆的唐代佚名的《迦理迦尊者像》就是画于麻布上的。米芾《画史》中讲到,在唐朝之前的绘画,画底都是用的绢,一直到吴生、周昉、韩幹的出现,绘画的底开始改变,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传神生动。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4)

今天人们辨别是否为唐画主要是辨别绢,如果绢过于粗糙不细腻,那这画肯定不是唐朝的画。张僧画、阎令画世所存者皆生绢。南唐时期的画都是制作粗糙的绢,徐熙绢或唐代还有种一种是细腻柔软的画绢。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5)

古代的绢,愈早幅面愈狭窄。在手工业织造术尚未发达至顶点的唐代,对于绢的织造,至多四尺。

3.笔

唐时,宣州成为毛笔的制作中心。宣州的毛笔每年向朝廷进贡,当时的文人也喜用此笔。白居易在《紫毫笔诗》中提到了,所用的笔写出的字非常锋利,笔锋尖锐,如刀削一样。江南石名笔工诸葛高的先辈。同为宣州制笔名家的王晖,其所作笔的经典式样为“鸡距笔”。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6)

据史料可知,白居易在《鸡距笔赋》中说到:用此笔写字,字与字之间的间隔非常适中,字型大小也相差不大,笔锋更是锋利。说明这种类型的笔,笔锋是非常短小的,却锋利干净。

4.砚

初唐时期多足砚盛行,盛唐以后箕形砚盛行。多足砚是由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三足圆形砚发展而来的。南北朝时三足砚已开始演变为四足、五足、六足等,至唐代时出现了三十多足的砚。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7)

其实际效用随着砚足数量的增加并未得到提升,它只是起到了装饰效果。箕形砚始于晋代,盛于唐代。箕形砚即形状与簸箕相似,两头微翘,前细后宽,砚池本身后面要比前面深,有圆底、方底两种款式。

1952年,长沙仰天湖出世的箕形端石砚,形制古朴厚重,是唐箕形砚的代表。

二、隋唐绘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1. 隋唐的绘画教育思想

(1)“外师造化”的绘画教育

隋唐佛教盛行起来后,佛教造寺庙的活动也相继开展,寺庙上需要精湛的绘画以供赏心悦目,这也推动了民间绘画技术的发展,主要以粉本为主,通过合作共同画壁的形式进行传授绘画技术。

同时,行业竞争促使绘画行会出现,从而形成民间画工塑工初步的行会教育机制。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8)

在隋唐时期,美术大家们注重于美术欣赏,看重画面美,不再单单的追求美术绘画的道德思想教育,开创了美术绘画的欣赏功能;在当时社会“师法自然”观点的普遍流行下,由师傅传授徒弟这一师承学习不再是唯一的方式,成为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自然’成为了“师”外之“师”,为关注人的自身感受提供了契机。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9)

隋唐绘画中,还是以画人物画为主,同时,山水画也在发展,山水画主要集中画“车船、飞鸟、花草、山水、游人”等,分类细致,扩大丰富了绘画的门类分别。

(2)以粉本为媒介的画工形式

表现自然山川大地之美的山水画在隋唐时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绘画时山水不相容的画面,在绘画中情景交融的自然状态而走向成熟。

隋及唐代前期的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神仙眷侣内容以及宫廷贵族游山玩乐的画面,颜色大多是青色、绿色为主,自然清晰又美观,能很好的展现大自然的美。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0)

隋代的展子虔擅长画楼台、山水、骏马”,他的代表作《游春图》更是以纤细美丽的笔画和青绿色调,将春日的万物复苏和宫廷贵族游玩嬉戏的场景形象生动的绘画出来了,对唐代山水画以深远影响。

自宗炳、王微开始,山水画已成为独立的一门画。到了隋唐时期,《游春图》出世,后又有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体现出了李唐盛世之繁荣,造金碧辉煌,开启北宗青山绿水之户,此时期山水画的艺术词汇语言,由此得到了丰富发展。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1)

然宗炳“身所盘桓目所绸缪”“类之成巧”、“应目会心”的体察,只有经“当世谬词容,前身应画师”的王维,构筑《辋川》云岫,点染雪景芭蕉,之后,方有衣冠文学的张璪,拈得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从而使韩幹画马、边鸾画花、周昉写真的师法,得以归纳,使“外师造化”的绘画认识,维系于绘画教育,形成隋唐时期绘画教育观念的重要内涵。

2. 隋唐绘画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在当时统治者可以宣传和文化的作用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仕女画,或清秀傲骨或美丽奢华,前期的统治者注重女德,并在社会中树立女德标本,而后期统治者自己只顾贪图享乐,造就了奢华享乐之风,也是其风格变换的主要因素,其中还体现出绘画技术的变化以及时代对绘画的要求。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2)

唐代仕女画是中国历代仕女画中表现女性最为自然清爽、健康舒适、美丽大气的绘画,风格清丽典雅,堪称仕女画艺术的经典。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虽然保守但还是能隐隐看见开化;在隋唐五代时期,当时的风气虽然非常开放但还是能保守,尤其是唐代这种倾向更加明显。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3)

隋唐五代的开化风气,与当时统治者的奢侈政治有莫大的关系。唐初的统治者借鉴隋朝灭亡的经验,在建国初期励采取各种有利于老百姓的措施,颁发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唐朝发展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大。但武则天即位后,享乐之风又起。

皇族的这种风气迅速蔓延,渐及唐朝社会的各个层面,自由放达,追求享乐,是唐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主旋律,在这种风气中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文人的不自制。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包容、宽松的服饰制度,空前丰富了唐代女性的时尚追求,为她们着衣打扮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4)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曲眉丰颊,面型饱满圆润,体态丰满,云鬓高耸、头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金步摇,华贵典雅。在衣着上为凸显宫廷女子的身份,更是雍容尔雅,华丽至极。

内着鲜艳的低胸衬裙,外着轻薄的花纱外衣,纱衣轻薄透体。这种半露胸式衫裙心到的效果常常成为诗人的描绘对象。

另外,这些女子还臂挽华丽的轻纱彩绘披帛,披帛上常装饰团花,雍容华贵,典雅的气度一览无遗。在发饰上,唐代女子发髻的样式,从过去流行的发式中取优点,归纳为十髻,在作品中几乎都能见到,这充分说明唐代女性妆饰之盛,不但紧跟时代,而且花样不断翻新。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5)

从画眉的样式来看,唐代比以前更为丰富多样。同发髻一样,唐代总结了前代多种眉毛样式,从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画眉样式来看,浓晕蛾翅眉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周昉《簪花仕汝图》的女子都是这种眉式,是属于阔眉的一种。

3. 隋唐绘画中的诗意生活

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发展极为辉煌、璀璨的时代和阶段。

在此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间交往更为密切,艺术也融合了许多开创性的方法和形式,美术的分科越来越细,山水、花鸟、人物逐渐分类,中国也初步建立起自我的文化系统和文化体系,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吸引许多外来民族膜拜和学习。中国绘画作品很好地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气象。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6)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作品《步辇图》是唐代宫廷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表现的是唐太宗会见吐蕃王松赞干布使臣禄东赞的场面。“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能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为我们重现了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而步辇、掌扇、旌旗、冕旒、青衣、朱裳、曲领、蔽膝、大带、朝鞋等中国传统生活饰物在画面里描绘得栩栩如生。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7)

画家用春蚕吐丝描勾勒人物,设色以中国传统的青黛、土红、银粉、石青等矿物质颜料为主,色彩鲜艳。整个画面活泼、喜庆、祥和、威严,是一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美术作品。

眼下挖掘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中!国画作品也是越来越少,能够描绘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凤毛麟角。

如何继承、如何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这正是现代艺术家们应该反思的问题。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明骄傲,在继承自我文化遗产的同时,探索如何用具有时代气息的绘画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历史。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8)

完全抛却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追逐、附庸和复制他国文明和文化是不可取的。唯有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画之间的关系和内涵,才是当代中国画唯一的出路。

4.隋唐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1)隋唐绘画中所体现出的“风骨”

隋唐绘画各个画科的逐渐独立与唐初以来世人对六朝画风的不满导致了绘画风骨论的兴起。六朝绘画大多崇尚逸美而缺少雄劲,以致唐初有思想的画家大都秉承“六法”,强调“风骨”。

隋朝、初唐、盛唐、中唐与晚唐绘画的“风骨”观虽各有所侧重,但这一时期绘画创作总体上却进入了一个有自己“风骨”的时代,人物画开始注重人物精神的刻画,山水画同样也逐渐融合进画家的情操。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19)

画家本身也自觉地对绘画规律进行总结,“风骨”的审美观念得以重视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骨法、骨气、骨风三个方面来看隋唐绘画“风骨”的审美特征。

其实骨法就是“风骨”所涉及的书画的法度与创作技巧,骨法是具有“风骨”的作品所表现精神气度,即骨体相貌。

所以,“风骨”很大一方面是与书画的技巧与书画的法度相关联的。隋唐画家,开始把骨法作为描绘事物形体相貌的方法,“风”“骨”之前就被人认为与人的骨体相貌有关系的,而且绘画如果需要,深入刻画形象的内在精神,就必须通过公种极具法度的技巧来实现。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20)

魏晋时期的顾恺之,在形神关系的理论上就提出过骨法的观点,并把它作为以形写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隋唐时期一幅幅绘画作品中,突出的人物形象更是把以形写神表现的尤为突出。其次,骨气是“风骨”的内涵所在“气”的概念,源于自古以来以气为始基的朴素唯物主义,它的理念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不断发展,总起来说它就是生命力与精神的象征。

(2)隋唐绘画中所体现出来的“和”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之和是隋唐绘画“和”的重要体现。中国早在先秦就发展出“和”的美学思想,古人在艺术教育领域提出中和论,“保合大和”的天人之和与风调雨顺的自然之美成为“和”的主要内涵,“和”的审美观念在绘画艺术中也代代传承。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21)

隋唐之前的哲学家虽然对它有不同的解说,形成不同的学说,但它却有着固有不变的涵义,即人与自然的隋唐绘画中的“和”的审美特征,其实是从前人的中庸之道发展过来的,一直到唐朝逐渐演变成为万物和谐,和”其实是隋唐绘画艺术的思想内蕴,也就是其审美根基。“和”一直被当做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道、释诸家皆对其作过阐发,隋唐“和”的审美观念走向系统、完善和成熟。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22)

隋唐绘画中“和”的审美特征,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一种历史维度的变化,从“和”的出现发展到隋唐时期,'和”这种审美特征是不断发展丰富的。一幅幅隋唐经典画作体现的“和”是动态的与积极的'和”包涵协调平衡之意,非绝对静止的,而是相对的动态平衡,这都是可以作为中国古典“和”之美的重要体现。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战乱,隋唐绘画中的“和”又更加丰富了,'和”从最初的中庸之道逐渐地发展到包罗万象与万物皆和,这种变化深深地地表现在画作中。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23)

隋唐两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大唐帝国的前期阶段,版图广阔,国力雄厚,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唐王朝采取种种措施,加强了各民族团结,并与中亚、印度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区国家有着密切联系,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使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丰富多彩的绘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

隋唐人物绘画的特点(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24)

隋唐时代的绘画艺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

参考文献:《唐代美学》《中国绘画材料史》《中国画学全史》《旧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