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是害怕和害羞(对爱渴望又害怕)(1)

恐惧型依恋看表面意思就是对亲密关系有恐惧,但是人生来都是渴望产生依恋的,所以就产生了矛盾的心理:对爱既渴望又害怕。

根据成人依恋模型的提出者金·巴索罗谬(Kim Bartholomew)的观点,最核心的表现在于“过低的自我评价,以及过低的对他人评价”。

简单点来说,意思就是“我既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也很难信任那些说爱我的人”。

同样都沉浸在精神内耗中,和焦虑型的人相比,恐惧型则少了一些讨好的意味:“对你太好,只会让我最后被伤害得更深;比起主动付出,我更希望你能为我做点什么。”

而相比于同样较为冷漠自私的梳理型回避,他们又多出了不少需求感:“你这几天都没和我说话是想怎么样,果然感情里受伤的永远是我…你不想和我说话,我也不理你!”

总的来说就是:恐惧型依恋既渴望爱情又害怕亲密,既想表达爱意又开不了口。如果他们的伴侣没办法理解,就会被他们的忽冷忽热而伤害,甚至提出分手。但其实,恐惧型依恋的人只是过于纠结,不适应亲密感而已。他们不但担心自己会受伤害,同时担心另一半会也会受到伤害,所以想要逃离。

恐惧型依恋在关系中的一般表现

恐惧型依恋只是一种称呼,它用来形容某种表现的一个名词,并不是对人格做价值判断,所以以下内容仅仅指向某段时间内的某种行为倾向,而不是个人长期的特质。

1.恐惧型依恋人群会一直处于“靠近—离开”的状态,当遇到想接近的人时,会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并逐渐靠近。但是一旦真的有可能接触,意识到对方可能关注自己,反而会立刻产生深深的压力感,为了逃避这种感受,会选择冷漠推开,推开以后又苦恼不应该这么做,又再次靠近,再推开,陷入挣扎之中。

2.负面运作模式

对事件的预期,并使用认知解释——心理学中也称作“运作模式”。

负面运作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习惯性负面预期,然后进行消极认知,并完成自我实现预言”,也就是说,在面对不确定事物时,本能的、条件反射似的先产生负面情绪,然后用认知去解释,寻找最坏的结果并促使其发生。

3.习得性无助

不认为自己具有吸引对方的魅力,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爱是需要条件的。想获得对方的青睐,自己必须付出很多,表现的很出众才行。

这种过度寻求保证的表现行为会让对方感到不适,并且自己也会在犹豫和怀疑中提前抽身离开。随着多次对这种亲密关系的无助感进行强化,最终变成了习得性无助,习惯性使自己进入无力状态。

4.低表达性

很少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习惯以敷衍和若无其事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如在社交工具中会不断的删除已输入的内容,最后放弃沟通,给人留下迟钝或者防御的印象。

即使当面谈话,也不会主动将话题引入深处,只会流于表面,谈一些自以为安全的话题,所以与他们交流平淡、浅薄、毫无乐趣。

发生冲突时,其并不是通过心平气和的沟通来解决问题,相反,会用疏远来表达不满,而这种疏远对亲密关系又极具破坏性。

回避型依恋是害怕和害羞(对爱渴望又害怕)(2)

那么,恐惧型依恋是如何形成的呢?

很多材料都提到我们的依恋类型是在早期形成的,所以回顾童年阴影,也许能找到相关的解释。

研究表明,恐惧型依恋一定程度上是在童年“需要被忽视”时,以“羞耻”作为感受记忆了下来,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不被重视。而“羞耻感”又是最具有破坏力的情感之一,它具有压抑性,在面对可能产生抛弃的场景中,其首先感到羞耻而不是愤怒,然后抑制表达并疏离冷漠。所以如何应对“羞耻感”就成为了克服恐惧型依恋的关键一步。

寻找一个适合的环境,如果有咨询师配合更好,仔细思考童年中或者恋爱经历里是否有经历过被抛弃和忽视的强烈情感体验,然后揪出它,认知它,解释它,接受它,不让它成为情绪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

尝试释放和表达那些被羞耻感压抑的感受,一个依恋理论的学者曾给出如下建议:“说你真实的感受。真正在意你的人不会介意,也不需要在意介意你这么做的人。”压抑表达却会被所有人介意,没有例外。

恐惧型依恋背后的心理机制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最核心的痛点在于“被拒绝的恐惧”

比起回避型依恋“完全无视且不需要他人”的态度,恐惧型的人会更主动去社交,以及寻求恋爱中的亲密感。说到底,他们能感受到孤独,而且很容易感到孤独。

基于这样有些过度柔软的内心,他们相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受伤”。

对于同样脆弱的焦虑型,他们会认为“只要我对这个人够好,Ta也能对我更好”,从此走上了不断去讨好,却最终崩溃的路子。

而恐惧型的机制却不一样,他们认为“只要我在对方拒绝我之前,做第一个拒绝Ta的人,这样我就‘赢了’,尽管我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于是他们在这样的心理前提下,就会产生如下举动:

我先拒绝亲密的举动,除非看到你的“诚意”;

我有需求了,但我就是不说,我让你来猜;

你做的某件事伤我心了,那我就直接关闭沟通渠道;你对我提某个需求,我得先想想这事有没有可能对我造成伤害.…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感情中始终处在“被消耗”的状态里,而从未想过自己能从感情中“获得什么”

这种强烈的“自保意识”,使得他们更容易形成“防御性倾听”。也就是别人无意间稍带进攻性的一句话,却能深深的钻进他们脑海里。

比如说Ta慢,Ta就辩解称不是自己慢,而是路上堵车;

说Ta糊涂,Ta说自己已经尽力了,但事情还是发生了;

说Ta明明有空怎么不做卫生,Ta也能掰出一大堆理由显得自己很忙。

总之他们就会开始觉得很无辜,“我自己从来都不讲你的不是,你为啥老要指责我?”

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虽说他们防御性强,但玩起精神暴力来也是高手。没有答应Ta的要求,Ta就开始兀自膈应;消息回应的不到位,Ta就开始冷言冷语;还动不动就搞一些小动作,来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在乎我”。

回避型依恋是害怕和害羞(对爱渴望又害怕)(3)

恐惧型依恋如何改善?

即使你是恐惧型依恋,也不用过于担心。

依恋类型是可以发生实质性改变的,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也可以修复。而且,不安全类型向安全转变极为常见,也容易改变。

1、稳定情绪,克服自己

不要把注意力过多放在情感和自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想法上,因为大部分恐惧型依恋的人,都曾有过被忽视和抛弃的经历。他们无法正确面对这种痛苦,只能被痛苦支配,所以进入新恋情,也会害怕和恐惧。

克服心理阴影,成为改变恐惧型依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2、学会主动暴露自己的脆弱

主动与对方建立链接。

不要感到羞耻,你可以表达被拋弃的愤怒,把自己压抑的情绪全都发泄出来。

你现在已经有另一半了,适度的依赖下对方,主动提出要求,希望对方帮你做一些事情,没有关系的。

真正在意你的人,根本不会介意你的真实感受。但是压制你的表达,会伤害到在意你的人。

3、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定要注意区分,想法和情绪的区别。

比如:

我想…认为…我觉得……,这些是想法

我感到愤怒、生气、难受,这些是情绪,也是你当时的感受。

学着尝试表达出来。刚开始可能觉得不太适应,觉得做不到。多尝试几次,就会觉得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4、运用“情绪 ABC 理论”转变观念

情绪 ABC 理论:A 是指事情的前因, C 是指事情的后果,但有同样的前因 A ,却会产生不一样的后果C 。因为前因后果之间,会有一座桥梁 B , B 就是你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举个例子。你给对方发消息,他没有及时回复,按照恐惧型依恋的人的正常想法,就会觉得他不爱你了,完全忽略他没看到或者现在比较忙的可能性。

所以,想要挽回的话,先改变自己的恐惧心理,以及消极的认知。可以通过情绪 ABC 理论来转变,改变对事情的评价,转变恋爱观。

5、做好对方不回应的准备

如果你让伴侣时刻刻的回应你的热情和不知道哪里迸发出来的奇怪想法,短时间可以。你对亲密的需求会给他们压力,时间久了伴侣会产生一种非常疲惫的抗拒感,他们也难以满足你。所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事情上,不要对对方有太多的期待。

一段关系最终只有落在双方的平衡点上,亲密关系才能拥有稳定和长久。

依恋类型是可以发生实质性改变的,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也可以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