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是华夏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的美誉,属于旅游资源富集区。全市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平原、山地、丘陵各占其一,现辖4个街道、8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96万。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3处、3A级8处,荣获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收藏文化名城、中国诗歌之城、全国书香城市、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中国品质休闲百佳县市等50多项国家级荣誉。中晨书画艺术产业园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文旅融合典型经验做法被《山东改革》刊发,获得文旅部党组成员王晓峰批示肯定;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青州模式”被评为潍坊市改革典型案例,并荣列山东省32个改革品牌。

近年来,青州市围绕“建设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发展目标,坚持“文化赋能、项目带动、集群发展、共建共享”发展理念,以文化为底色,以全业融合为手段,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和产业,大力发展“旅游 ”、“ 旅游”,不断释放旅游新需求,创造旅游新供给,孕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开启“文化赋能、全业融合”的资源均衡型目的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青州新发展理念(文化赋能全业融合)(1)

创新发展理念,引导全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文化是青州旅游的底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发展,提升旅游的内涵和档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古城开展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态化展演,“文旅结合、传保并重”的模式被山东省政府授予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将古城打造成文化创意、文化传承、文化消费的聚集地,丰富了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实现了文化与旅游“双轮”驱动。

青州属于传统旅游资源富集区,但“有群山无高峰”问题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一短板,青州市整合青州古城、云门山、博物馆资源,建设青州古城旅游区,并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2017年,青州古城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龙头。同时,建设黄花溪小镇、中晨文化艺术小镇等一批拉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发挥了“极核带动”效应,极大增强了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青州新发展理念(文化赋能全业融合)(2)

依托书画历史和人才资源打造了“9653”书画产业集群,青州古城120多条古街巷、 800多家业态多样的店铺、常态化展演的40多项非遗形成了古城旅游业态的聚集,规划建设的68座专题博物馆叫响了“博物馆之城”的品牌。

在加快推进“旅游 ”的同时,向“ 旅游”全面升级,积极引导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各行业、各领域主动渗透融入旅游元素,大力发展康养、花卉、工业、研学等多种旅游业态。将本地居民同样视为旅游服务对象,使广大市民、游客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古城景区保留2万多原住民;自2012年7月对本地居民实行国有景区免费开放政策;多年来,该市坚持全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利用全部文旅吸引要素,打造形成了均衡布局在城市社区的优质旅游供给,同时实现旅游就业人数14.3万人次。

高标准高起点打造全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成立青州文化研究院进行文化基因梳理和文化挖掘,建成欧阳修纪念馆、李成纪念馆、北海世家冯氏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名人展馆,实现了名人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造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平台”,非遗元素全面融入云门山、九龙峪、范公亭、井塘古村等旅游项目。建设集展示展演、交流互动、保护传承于一体的青州古城非遗文化聚集区,将古城景区打造成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传承、文化消费、文化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非遗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常年开展非遗项目集中展演,丰富了古城游内涵,“文旅结合、传保并重”的非遗传承保护模式被山东省政府授予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将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融入旅游项目,培育书画、赏石等休闲文化,建设书画小镇、花卉小镇、文博小镇等文化旅游精品,王府文旅康养小镇等项目快速推进。打造“溯源文旅融合 寻梦文化青州”旅游演艺项目,方荣翔大剧院入驻青州,天津“名流茶馆”、安徽滁州演艺集团等众多艺术团体来青演出并广受好评,“云门春”大舞台及多处露天小戏台在景区完成搭建并实现演出常态化,优化了游客旅游体验。

一是积极培育产业龙头。建成以九大书画市场、六大书画写生创作基地、五个书画交流培训平台、三个民间支持体系为主体的“9653”书画产业集群。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新馆主体封顶明年底将建成开放;大易文化等3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数量居山东省各县市第1位。二是全力打造“一镇一品”。因地制宜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推进文旅兴农、文旅强镇。全市共规划建设各类特色小镇11处,其中,庙子镇打造总面积12平方公里的零碳(黄花溪)小镇,重点培育“三产”融合、低碳农业示范、低碳休闲旅游、生态高端康养等业态,年均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以上;黄楼街道打造文化艺术小镇,建成集艺术品创作、展览、交易,艺术人才教育、培训、孵化,艺术旅游、安居、养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生态发展平台,吸引全国18个省市近300家画廊已入驻经营,入选首批山东省精品文旅小镇。三是全面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村民以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权入股,广泛探索“合作社 农户”“龙头企业 基地 农民”等多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合作社、入股等方式,构建以“农民”为中心的利益主体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企业发展与群众致富的同频共振。目前,全市已有近60个村庄、项目在不同程度上开发了乡村旅游产品,建立30多家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农家乐400余家,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万多人,20多万群众受益,年人均增收超过20%。井塘村、胡林古村等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弥河镇桐峪沟村等8个村入选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名单。

青州新发展理念(文化赋能全业融合)(3)

一是“非遗 旅游”。推动非遗元素全面融入古城、云门山、九龙峪、范公亭、井塘古村等旅游项目。依托古城5A级景区,引进100余家传习坊(所)及文化创意店铺打造非遗集聚区,入选山东省第一批“文化创意集市”创建单位。二是“花卉 旅游”。将花博会景观长久展示、体验式旅游、线上线下交易充分结合,全力打造精品花卉旅游综合体1处。三是“康养 旅游”。培育国内一流康养企业,王府康养小镇、东篱居、大健康产业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建设。四是“教育 旅游”。全市发展研学旅行基地11处。五是打造“夜游青州”品牌。(夜间经济 旅游)扩大夜间文旅产品供给,建设“夜游古城”“夜游云门山”等五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成为拉动消费新引擎。六是开发文创旅游商品。成立青州市文创沙龙,开发寿文化、状元文化、红色文化、红丝石文化、佛像文化等15个系列近百种文创产品,成为畅销旅游商品。

多举措赋能全业融合发展

青州市将文化和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协调推进。自90年代以来始终坚持将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03年将商贸旅游列为战略重点;2008年,提出打造“旅游名市”、“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2010年启动青州古城项目,打造青州旅游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展示平台;2011年,提出“旅游立市”发展战略;2017年提出建设“五强四宜”城市,即工业强市、旅游强市、文化强市、花卉强市、生态强市和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之城,将文化和旅游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破冰器,深化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建立综合监管机制,成立书画行业党工委、旅游产业党委、文学艺术届党委,实现文化和旅游发展模式由文化旅游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的转换,凝聚了推动全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先后出台《中共青州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青州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指导意见》、《青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青州市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名市的实施意见》、《青州市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意见》等多项文化旅游发展保障和奖励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旅游发展基金、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对文化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政府贷款贴息政策,在年度用地计划和指标中优先支持文化旅游项目,保证了文化和旅游项目的落地实施。

青州新发展理念(文化赋能全业融合)(4)

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发挥政策资金杠杆作用,欢迎外商资本进入,鼓励本土企业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业,支持本地居民以土地或产权入股,创新实施“文化旅游 ”金融信贷模式,鼓励村民以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不遗余力做大“文化旅游蛋糕”,激发了全业融合发展的活力,中晨集团、合展集团、蓝城集团等民营资本企业纷纷进入青州文化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合作社蓬勃发展,如王坟镇胡林古村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折价入股,通过招商引资与潍坊龙瑞旅游合作,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了乡村振兴样板——胡林古景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青州新发展理念(文化赋能全业融合)(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