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

常德,古称“武陵”、“朗州”,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全市总面积1.82万平方千米。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5279102人。

常德城名源自《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历史故事“刘海砍樵”、“孟姜女哭长城”以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等浪漫主义情结贯穿常德城二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常德独有的“善德文化”。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2)

今天给大家分享常德市的建置沿革,内容来源于常德市志。

打字不易,由于非湖南本地人,个别地方错误难免校正不到疏漏难免,还请海涵,欢迎指正。

一、秦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3)

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张若“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郡 治在今沅陵县治西2 0 里。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分天下置三十六郡,黔中郡为三十六郡之一 ,郡衙设沅陵。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湖北省清江流域、贵州省东北部和重庆涪陵、黔江等地。

二 、西 汉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4)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 0 2 年)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武陵郡郡治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南),辖境较秦黔中郡位置稍有南移,所谓“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范围包括今湖南省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湖北省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武陵郡辖13县。属今常德市的有:索(故城在今常德市东北30公里处的韩公渡镇城址村)、临沅(今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分、桃源县,故城在今武陵区)、孱陵〈今湖北省公安县、湖南省津市市、澧县一部分、安乡、南县、岳阳、华容县,故址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南 )、零 阳 〔今澧县一部分、慈利、石门、临澧县,故址在今慈利县零阳乡)。

在今湖南省怀化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的有: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充。

三、新

汉初始元年(8),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期间,武陵郡改建平郡,隶属荆州刺史部,辖原西汉13县。其中孱陵更名为孱陆, 临沅更名为监沅,迁陵、辰阳、义陵分别更名为迁陆、会亭、建平,其余各县同西汉。

四 、东 汉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5)

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建平郡复名武陵郡。为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郡治移临沅(今常德城西〉。除原武陵郡恨山改属南郡外,其余1 2 县有所分合改名。属今常德市范围的有6 县:

临沅、孱陵、零阳为西汉故县;

沅南县,建武二十六年〔50〉析临沅县南境置,为今桃源县、鼎城区南境,故城在今鼎城区西南70里;

作唐县,建武十六年析孱陵县置,为今津市市、澧县、安乡县,故城在今安乡县北;

汉寿县,阳嘉三年034〉,西汉索县更名。其他 6 县为充、沅陵、迁陵、酉阳、镡成,辰阳〈省无阳、义陵并人) 。

东汉武陵郡隶属荆州,州治汉寿(西汉索县故治)

五 、三 国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6)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刘备领荆州牧,武陵郡属蜀。建安十九年,吴蜀分荆州, 武陵郡仍属蜀。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命吕蒙袭取荆州,武陵郡始属吴。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充县嵩梁山裂,孙休以为祥,遂分武陵郡的澧水流域置天门郡,始开常德地区沅、澧两水分治局面,天门郡郡名是因原武陵郡“充县有嵩梁山,山有石,石开处数十丈,其高以驽仰射不至”,其上名(天门〉而得。天门郡治涹中(今慈利县西〉,辖零阳、充、涹中3 县。属今常德市范围的仅有零阳(今澧县、临澧、石门),作唐县改属南郡 。

吴武陵郡治临沅(今武陵区〉,辖 1 1 县。

属今常德市范围的:临沅、吴寿〈东汉汉寿县改名〉、龙阳(公 元 248年析吴寿县置,今汉 寿县地〉、沅南。其 他 7 县为沅陵、辰阳、黔阳、镡成、迁陵、酉阳、舞阳。

武陵郡、天门郡、南郡均隶属吴荆州,州治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六、 西 晋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7)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分南郡江南地,置南平郡。南平郡初治作唐,后徙江安(今湖 北 公 安 县 辖 孱 陵 、江安、南安、作唐 4 县。

晋天门郡〈吴故 郡初治涹中,后移治澧阳(今石门县治),辖 临澧〔充县改,属今桑植县地,非今临澧县)、零阳、涹中、澧阳 〈晋武帝太康四年分零阳地置县。晋武陵郡治临沅,辖 1 0 县,属今常德市的有临沅、汉寿(吴寿县复名〉、龙阳、沅南 县;属今怀化市的有沅陵、镡成、舞阳县;属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黔阳、酉阳、 迁陵。晋代地方政区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武陵郡、天门郡、南平郡均隶属荆州,州治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后移治江陵。

七 、东 晋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8)

西晋末年随着“永嘉南渡”,义阳流民栖于南平郡作唐县境者甚多。隆安元年〈397〉置南义阳郡,治今安乡县西南。辖厥西、平氏二县,地域甚狭,无一定疆界,徒存郡县名目。 南平郡治作唐,辖县同西晋。天门郡治澧阳,辖县同西晋。武陵郡治临沅,辖 9县,除镡成并人舞阳外,余同西晋。武陵郡、天门郡、南平郡、南义阳郡同隶属荆州,州治江陵。

八 、南 朝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9)

南朝时期,在今常德市内设置有武陵、天门、南平、南义阳四郡。

武陵郡治临沅。宋、齐时辖1 0 县:临沅、龙阳、汉寿、沅南、迁陵、辰阳〈西晋废,宋复置〉、舞阳、酉阳、黔阳、沅陵。陈文帝天嘉元年 分 武陵 郡置通宁郡 。武陵辖境缩小到沅江下游,辖临沅、沅南、汉寿、龙阳4 县。

天门郡在宋、齐、梁时治澧阳〈今石门县) 辖 县同晋。陈 太 建 七 年 废 涹 中 、 临澧县,置崇义县,隶北衡州。天门郡辖澧阳、零阳县。南平郡辖江安(陈改为公安〉、孱陵、作唐 、安南(晋 南 安 县 改 县 。郡治宋为江安,齐为孱陵,梁、陈为作唐。南义阳郡,东晋侨置,以居义阳流民,治今安乡县西南。

宋初,南平、武陵、天门、南义阳郡隶属荆州,州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孝武帝孝建元年(454 )分荆州之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5郡,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3郡置郢州,武陵、天门二郡改隶郢州。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泰始三 年〈467〉天门郡复隶荆州。齐沿袭不变。梁武帝天监十一年(512)于武陵郡置武州,州治临沅。辖夜朗郡(治夜朗,今湖南吉首市)。 天监十四年,武州改沅州,州治临沅。陈天嘉元年分荆州之天门、南平、南义阳和沅州置武州,治临沅。宣帝太建七年〈575〉,天门、南平、南义阳郡复隶荆州。

九 、隋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0)

鉴于南北朝州、郡 、县的设置既滥又多,隋文帝平陈后(开皇九年,公元 589年)废郡,存州县两级。沅水流域下游置嵩州,寻改朗州〈沅水又名朗水而得名澧水流域置松州,寻改澧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废朗 州置武陵郡,废澧州置澧阳郡。

武陵郡治武陵(今武陵区),辖 2 县。

澧阳郡治澧阳,辖 6 县,除崇义、慈利县外,澧县、石门、孱陵、安乡4 县在今常德市。

隋代州、郡为地方一级政区。

十 、唐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1)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萧铣,改武陵郡为朗州,改澧阳郡为澧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复改朗州、澧州为武陵郡、澧阳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朗州和澧州。昭宗光化元年〈898〉,澧 、朗二州受武贞军节度。

朗州治武陵(今市城区〉,辖武陵县、龙阳县。

澧州治澧县。唐初辖6 县,同隋。高宗麟德后辖4 县:澧阳、安乡(废孱陵县并入, 今安乡、南县地)、石门、慈利(崇义县并人, 今慈利、永定区、桑植、临澧县地)。

十 一 、五 代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2)

朗州先后置永顺军(后梁〉、武顺军(后梁、后唐〉、武贞军(后唐〉、武平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时期,朗、澧 等 1 0 州为马殷旧将周行逢所据,辖县同后梁。朗州治武陵,辖桥江(今沅江县〉、武陵、龙阳。澧州治澧阳。辖县同唐。

十二 、宋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3)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 0 1 2 〉朗州更名为鼎州,治武陵。鼎州因武陵县境有鼎水〈通名渐水〉得名。徽宗政和七年〈1117〉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常德”取义孔颖达《诗 经 ‘大雅常武疏》。“言命遣将帅,修戒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以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

孝宗乾道元年〈1165〉以孝宗潜藩升为常德府,治武陵。辖4 县:沅江(五代桥江县改)、武陵、桃源(析武陵县置〉、龙阳。

澧州治澧阳。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4 县。

宋代地方政区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常德府、澧州隶属于荆湖北路,路治江陵。建炎四年钟相在武陵县天子岗起义,置鼎澧州镇抚使。

十 三 、元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4)

沅水下游流域置常德路,澧水流域置澧州路。

常德路治武陵 。世祖 至元十二 年0275〉置常德府安扶司,十四年改为常德路总管府。辖武陵县、桃源州(宋桃源县升〉、龙阳州(宋龙阳县升,领沅江县〉。

澧州路治澧阳。世祖至元十二年置澧州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澧州总管府。辖澧阳县、石门县、安乡县、慈利州(宋慈利县升,今慈利县、永定区、临澧县地)、柿溪州(析宋慈利县置,今桑植县地〉。常德路、澧州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省治江夏〔今武汉市〉。

十 四 、明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5)

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攻克湘北,翌年改常德路为常德府,改澧州路为澧州府。

太祖洪武九年〈1376),澧州府降为澧州,属常德府。三十年,澧州改属岳州府。辖安乡、石门、慈利。常德府、岳州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后改承宣使司,治江夏。

十 五、清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6)

承明制,常德府治武陵县城珠履坊(今武陵区府坪街〉。辖县同明。清初,常德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分置湖南布政使司。常德府属岳常澧道,治澧州。

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澧州升为直隶州,与常德府同级,隶属岳常澧道。辖 5县:永定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安乡县、石门县、慈利县、安福县。

十 六 、民 国

3年(1914〉,岳常澧道改称武陵道,治常德〈武陵县〉。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是年,安福县改称临澧县。

民国5年,湖南省将武陵道裁撤,所属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常德、澧县、安乡、临澧、南县划归湘江道管辖;将桃源、石门、慈利、大庸划归辰沅道管辖。

民国1 1 年,湖南省撤销“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

民国26年 12月,湖南省政府将全省划为9 个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 1 县。专员公署设常德县城。

民国29年4 月,全省划为10个区。原第二区划出沅江、汉寿县改称第四区。

民国37年 11月,第四专署由常德迁往澧县 (此时亦称常遭区专员公署)

十 七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7)

1958年的常德专区

1949年8 月 4 日,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成立。辖9 县: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8 月 5 日、8 月 15日先后组建常德市、津市市。8 月 28日,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改称常德区专员公署。11月,撤销益阳专区,将益阳市及益阳、汉寿、沅江、安化、桃江县划归常德专区。

1955年 2 月,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常德专员公署。

1962年 12月30日,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玩江、华容、安化6 县 1 市划去,常德专署辖8 县2 市。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8)

1965年的常德专区

1967年 3 月,成立常德专区生产领导小组,行使专署职权,4 月,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撤销,成立 常德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 1 月改称常德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 2 月,成立常德地区革委会筹备小组。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19)

1976年的常德地区

1968年 2月,成立常德地区革委会,行使原常德专署职权。

1979年 3 月,撤消常德地区革委会,成立常德地区行政公署。

1988年元月,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辖7 县 2 区 1 市:汉寿县、桃源县、澧县、安乡县、慈利县、石门县、临澧县、武陵区(原常德市改〉、鼎城区(原常德县改〉、津市(省辖县级市,委托常德市代管〉。

湖南历史区划(湖南省常德市建置沿革史)(20)

1988年底慈利县划出,常德地区区划延续至今

1988年 12月慈利县划归大庸市 (今张家界市)。其后常德市辖6县2区1市,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