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钳

2010年大连油罐爆炸伤亡多少(紧急疏散15万人动用火炮救灾)(1)

时间:2004年4月15日~19日

地点:重庆市江北区天原化工厂

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坐落在重庆市江北区嘉陵江北岸,始建于1938年,是一家大型氯碱化工企业,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该厂主要产品有烧碱、液氯、盐酸、四氯化碳、氢气等二十多种,看名字大家都知道了,这些都是危险化工品,所以当时的天原化工厂堪称重庆市的重大危险源之一。

然而,就在这么危险的一个化工厂东、西、北面竟然是密集的居民区,厂房周边总居民数量大概在5万人上下,而如果统计天原化工厂方圆1公里内的居民数量的话,这个数字将达到15万人。

2010年大连油罐爆炸伤亡多少(紧急疏散15万人动用火炮救灾)(2)

2004年的时候,天原化工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爆炸加氯气泄漏事故,此次事故不仅导致厂区周围15万居民紧急疏散,甚至动用了当地部队的机枪、平射炮和坦克等重型军事武器引爆储罐来救灾,影响巨大,那么,此次事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事故发生

在常态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液化之后呈现为黄绿色透明状,有强刺激性气味、强腐蚀性和氧化性。氯气本身不是可燃气体,但是具有助燃性,易溶于水和碱溶液,所以液氯的无害化处理一般都是与碱溶液中和反应的。

2010年大连油罐爆炸伤亡多少(紧急疏散15万人动用火炮救灾)(3)

▲氯气危险品标志图

除了上述特性之外,氯气更是一种毒气,对人类的眼睛和呼吸系统的黏膜有着非常强烈的刺激性,人吸入氯气之后,氯气会迅速吸附在呼吸道黏膜和肺中,对人体造成破坏——每立方米空气的氯气含量只要超过2.5毫克,人吸入之后就会死亡。因此,氯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曾作为化学毒剂被大量使用

2004年4月15日晚上7点钟,重庆天原化工厂的操作工小李(化名)在作业过程中发现氯冷凝器液化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情况,保险起见,小李立刻将液氯转移到了5号储液罐。

当晚9点钟,值班人员发现有氯气从氨蒸发器的盐水箱中泄露出来,报告之后,工厂技术人员判断是2号氯冷凝器穿孔了。

9点20分,冷冻系统停车,2号氯冷凝器断开,工作人员开始处理残存的氯气,将氯冷凝器管道内剩余的氯气排入排污罐中。

次日(4月16日)凌晨将近1点钟,工作人员正在处理残氯,正当此时,氯气泄露现场突然传出“砰”的一声巨响,排污罐爆炸了!

原来,现场处置残氯的工作人员擅自用泵抽取残存的氯气,加速了罐内液氯汽化,使得罐内液氯和三氯化氮比例和压力失去平衡,三氯化氮气体随着氯气进入传输管道。

2010年大连油罐爆炸伤亡多少(紧急疏散15万人动用火炮救灾)(4)

▲有害气体泄漏事故案例插图

三氯化氮是一种极其敏感且爆炸力非常强的含氮化合物,而且非常不稳定,汽化的三氯化氮随氯气进入水封池的时候发生了爆炸,爆炸冲击波通过传输管到又传到罐内,引发了5号储液罐大量三氯化氮爆炸,并造成了氯气的初步泄漏。

然而,更糟糕的还在后头,16日傍晚5点50分,现场处置险情的工作人员违规启动事故泵,引发5号储罐发生大爆炸,罐体被炸得粉碎,随后不久,6号罐也发生了爆炸。两罐罐体爆破解体之后炸出一个长九米、宽四米、深两米的大坑,以坑为中心,在两百米半径的地面上和建筑上散落了大量的爆炸碎片,该爆炸当场造成了天原化工厂9名工厂领导和技术人员死亡,3人受伤。

除此之外,爆炸还造成大量的氯气泄漏,在爆炸地点的上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的黄色氯气雾团,整个工厂瞬间被笼罩在剧毒的氯气之中,并且,这个氯气团还不断向周围扩散,将化工厂周围方圆1公里内,涉及江北区、渝中区、沙坪坝区和渝北区的大约15万名群众置于毒气危险之中。

抢险救援

2010年大连油罐爆炸伤亡多少(紧急疏散15万人动用火炮救灾)(5)

▲有害气体泄漏事故案例插图

尽管天原化工厂已经成为了致命的险地,但是消防队员还是义无反顾迅速冲进厂内,紧急组织灭火和稀释毒气的工作,并重新疏散群众,与此同时,医务人员也随即进入到现场,展开了搜索救援工作。

16日晚上七点半左右,天原化工厂方圆1公里内的15万居民基本已经完成了紧急疏散,但是化工厂内的险情仍然不容乐观。

直到当晚10点左右,天原化工厂内的厂房基本都已经炸塌、烧塌了,但是氯气仍然在不停地泄露出来,当地环保检测部门在现场设置了多个监测点,不间断地监控履其浓度,消防队员们则不停地喷射水幕来降低空气中的氯气浓度。

为了避免场内储液罐多次爆炸之后更多的氯气泄漏到空气中对周围群众产生更强的毒害影响,抢险指挥部最终决定采用军事装备引爆的方式尽快排除险情

2010年大连油罐爆炸伤亡多少(紧急疏散15万人动用火炮救灾)(6)

▲储罐爆炸救险事故案例插图

到18日中午十二点半,部队官兵和装备武器运输到场,引爆排险开始。先是机枪射击,但是效果并不显著,1、2、3号罐体都没能被击穿;于是,战士又拉出了平射炮进行轰击,1号罐被炸破,2、3号罐仍然横卧在侧,损伤不大;随后调来了坦克进行射击,2号罐破了,3号罐仍然顽强屹立,可见其“抗压能力”还是不错的。

下午5点半,为了彻底排险,指挥部最终决定调来了爆破小组,在消防战士的掩护下,爆破小组对3号罐实施了人工爆破,这下终于将其引爆成功,险情彻底排除。

在此之后,消防突击队员们仍然持续在现场进行善后处理,一直忙到了19日的傍晚5点16分,才将最后4个危险源完全清理完成,至此,所有的隐患才被消除,整个抢险救援工作才算是完成。


导致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的关系链是很清晰的:设备腐蚀穿孔->盐水泄漏到了液氯系统->氯水和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达到爆炸浓度->事故泵的违规启动引爆了三氯化氮,下面这张图清晰展示了这一过程。

2010年大连油罐爆炸伤亡多少(紧急疏散15万人动用火炮救灾)(7)

当然,这个直接原因还仅仅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操作人员为什么会有违规操作?设备为什么会腐蚀穿孔?三氯化氮的爆炸为什么这么轻易就发生了?

这些问题的答案涉及到了太多了方面,我可以说出来的就有:

作为一家建于1938年的老厂,天原化工厂设备陈旧老化者颇多,事故隐患很大,更重要的是该厂处于人口稠密区,所以其一直都被列为消防重点单位,重庆市政府也一直考虑将该厂搬迁,然而,搬迁计划尚未落实,事故就发生了,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类危险化工厂的搬迁工作绝对容不得稍有迟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