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人生#

霍尔顿绝对算是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个形象。一方面,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烦人精,骂骂咧咧,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样子;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家伙,我们知道他搞砸了一切,但依旧有无数人爱他,爱他那个浪漫又天真的梦想——站在悬崖边上,守望麦田里的孩子。

《麦田里的守望者》畅销不衰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许多人都能在这个十六岁的男孩身上找到曾经的自己。

是的,这种感悟是滞后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在16岁时看这本书的时候,往往很难参透其中的妙处。只有像霍尔顿一样经历过成长之后,我们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回望16岁的自己,旁观者才能看得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什么成为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1)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讲述霍尔顿在短短三天之内的遭遇,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每个人在生命最初时都独一无二。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像霍尔顿一样,通过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独特。而所谓成长,就是一点点明白,自我的独特需要寻找,而非否定。

01.

我搞砸了一切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叫霍尔顿,是个十六岁的少年。

小说开头,他因为多门功课不及格被潘西中学开除了。在和舍友打了一架之后,霍尔顿直接离开了潘西,去往纽约流浪。

故事从潘西中学讲述到纽约,历时仅仅三天,但霍尔顿的遭遇却异常丰富。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脏话连篇,霍尔顿仿佛是个怼天怼地的愤青,他谩骂周围的一切。骂哥哥是婊子,骂舍友是混蛋,骂同学是蠢蛋,骂曾经的校长虚伪。

霍尔顿仿佛站在世界的中心,对周围的一切指手画脚,认为所有人,所有事都在找他的麻烦。

当然,我们必须客观地说,霍尔顿在谩骂别人的时候,对自己的评价也并不高,他也曾用混蛋,蠢蛋来形容自己。

他说自己“搞砸了一切。”

霍尔顿对自己的认知还是比较客观的。他确实搞砸了一切。

在学校,他多门功课不及格,以至于被开除,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被开除了;

在纽约宾馆,他叫了一个女郎,结果却什么都没干,反而被奚落了一顿,最后还被皮条客敲了竹杠。

他约出了女伴萨莉,提出带萨莉远远离开,逃到森林里,甚至可以结婚。结果这个疯狂的想法被萨莉怒斥是异想天开,二人不欢而散;

他约出了同学卢斯,但对话同样以失败告终,霍尔顿孤独得要命;

后来霍尔顿悄悄回家看望妹妹菲比,在妹妹菲比面前,霍尔顿说出了自己“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

纵观霍尔顿的全部遭遇,他似乎只有在妹妹面前是完全坦诚的,是没有任何掩饰的。甚至小说最后,也是菲比让霍尔顿做出了回家的决定,他的流浪结束了,他的寻找似乎也结束了。

02.

虚张声势的坏

高中第一次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霍尔顿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问题少年”、“坏孩子”。

但这次重新看这本书,才发现我之前的理解或许是有偏差的。

霍尔顿确实是个“问题少年”,他的人生中充满了问题,他搞砸了一切。但他却未必是一个坏孩子。

或者说,霍尔顿的坏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坏,是一种与世界背道而驰的坏。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什么成为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2)

霍尔顿的室友这样形容霍尔顿,“你他妈干任何一件事,都不按照别人交代的干,我就是这个意思,他妈的任何一件事。”这个总结一语中的,霍尔顿的症结在于叛逆,在于挑战世界的规则。

霍尔顿深知这一点,在他探访斯潘塞老先生时,老先生就对他说过,“人生的确是场比赛,你得遵守比赛规则。”

但正如所有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都听不进劝一样,霍尔顿对别人的劝导也视而不见。

视而不见,这是小说当中多次提到的一个词。在去纽约的出租车上,霍尔顿两次问司机,公园湖面结冰之后,野鸭去哪里过冬了?他没得到想要的答案,颇有些愤怒地说,“它们(指野鸭)不能对冰只是视而不见,不能只是视而不见啊。”

我们无法准确得知,塞林格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想要表述的是什么意思,是别人对霍尔顿视而不见?还是霍尔顿对别人视而不见?

或许二者都有。别人看不到霍尔顿成熟的一面,霍尔顿也看不到别人优秀的一面。

16岁的霍尔顿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16岁别无二致,狂妄自大,眼高于顶,自以为站在世界中心,一边为自己的孤独愤愤不平,一边果断地推开别人。

这样的霍尔顿看似浑身都是刺,但实则内心却迷茫而虚弱。他只会死鸭子嘴硬,满嘴骂骂咧咧,但离开学校之候,却从不敢挑事。

在面对同学母亲、修女教师的时候,霍尔顿的表现甚至称得上是乖巧。他的脏话,他的傲慢,仿佛只是一种伪装,是他对抗世界的方式。

只有在妹妹菲比面前,霍尔顿才不那么锋利,他展示了,或者说找到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03.

菲比和安托利尼

评论家曼古埃尔在《迷人怪物》一书中提及《麦田里的守望者》时,选择从霍尔顿妹妹菲比的角度切入。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而且格外高明。

菲比是霍尔顿的妹妹,年仅十岁,但有时候她反而比霍尔顿还要成熟。菲比一眼就看穿了哥哥矛盾的根源所在,“你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喜欢。”

曼古埃尔将霍尔顿的这一症结形容为“存在性焦虑”,霍尔顿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他和世界格格不入,并因此焦虑不已。

霍尔顿对于妹妹的说法并不承认,于是菲比让他说一样喜欢的事。

霍尔顿犹豫了许久,最终才给出了答案,答案正是那个浪漫的理想——在悬崖边,守望麦田里游戏的孩子们。

可以想见,这个答案根本无法说服菲比,连霍尔顿都承认,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想法,但它确实是霍尔顿的心之所向。

霍尔顿所持有的,是一种无法被现实认可的梦想。他的老师安托利尼这样形容他,“你在为了一个极不值得的理由轰轰烈烈的死去。”

安托利尼在本书的重要程度并不输给菲比多少。他启迪了霍尔顿许多,并且也留下了许多金句:

“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着。”

安托利尼想要让霍尔顿迷途知返,不要再浪费生命,他的这些观点也足够振聋发聩。

然而叛逆的霍尔顿却听得发困,当时的他似乎并没有真正明白这些话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最终霍尔顿也搞砸了这次和老师的对话,因为一次不想讲的意外,霍尔顿逃离了安托利尼家。)

04.

悬崖边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到底在守望什么呢?曼古埃尔用“不切实际的妄想”来形容霍尔顿那个梦想。这或许也是多数人的想法。不过我对此有些不同的意见。

其实看完书之后,我觉得准确来说,霍尔顿想做的是悬崖边上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什么成为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3)

书里面是这样说的:

“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我是说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儿,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这段话里罕见的没有用脏话)

这个场景其实和小说开头,霍尔顿在山坡上观看学校的橄榄球比赛有些类似。在人群中,霍尔顿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他没有完全脱离人群,但也始终没有融入其中。这种距离感,让霍尔顿感到孤独,但同时也证明了他的独特。

更重要的是,在小说开头,霍尔顿对于世界是骂骂咧咧的,他不断地用虚伪、蠢蛋这些词汇来否定别人;而在守望者的梦想中,霍尔顿是沉默的,就像是村上春树笔下的“失语者”——既不特别欣赏,又不予以批评。只是失语而已。

霍尔顿在小说结尾曾幻想过离家出走,到西部去,找一份工作,在森林边建一个小木屋。但和之前所有的嘴炮一样,霍尔顿不过是过了过嘴瘾,他最后的决定是回家。

那霍尔顿停止流浪之后,他的“悬崖边的守望者”梦想也随之停止了吗?他放弃寻找了吗?抑或是将其作为一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永恒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