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华夏族有一个太阳王系,跨越近百世,绵延约两千年,不是建构于虚空的神圣叙事,而是肇发于现实的存续繁衍,其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与人类社会早期普现的太阳崇拜和太阳神大异其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上古时期的三个大帝的故事 因日名王早期华夏族实用主义太阳崇拜始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上古时期的三个大帝的故事 因日名王早期华夏族实用主义太阳崇拜始末

上古时期的三个大帝的故事 因日名王早期华夏族实用主义太阳崇拜始末

上古华夏族有一个太阳王系,跨越近百世,绵延约两千年,不是建构于虚空的神圣叙事,而是肇发于现实的存续繁衍,其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与人类社会早期普现的太阳崇拜和太阳神大异其趣。

华夏族产生实用主义太阳崇拜直接诱因是盐卤生业。在本系列前文《逐卤中原——河东盐湖与中华文明起源》一文中已经揭示,仲夏季太阳暴晒是华夏族最重要的财源河东盐湖丰收高产的决定性气候因素。黄帝部族在南下东进争夺盐湖控制权之前处在陕北黄土高原崛起时期,是否已经产生了太阳崇拜,目前尚不明确。陕北所处纬度除了燕辽红山一带外,和全国其他地方比纬度都更高。高纬度地区因为低温低日照短容易产生太阳崇拜,如同今天的北欧国家过仲夏节。但是按照气候记载,陕北当时的气温并不低,比较温暖湿润,能否生发出高纬度太阳崇拜,有待深入研究。更早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考古遗存无法直接表明是否已经存在太阳崇拜,本研究暂且认为华夏族太阳崇拜的起点从黄帝算起。以下将上古华夏族从黄帝开始,在公元前三千纪早期到公元前一千纪早期约2000年历史进程中代表性王名称号与太阳直接相关(也包括部分间接相关)的图景一一展现出来,审视其中隐含的规律,由此一窥上古华夏族的意识形态与精神世界。

辉煌——五帝阶段

黄帝。五帝第一位,轩辕氏,从《山海经》1记载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水日斗法。帝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五帝之始黄帝,是华夏族独树一帜的称呼。五帝之前叫“三皇”。“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2,帝字本身的产生就极有可能与太阳有关系。黄可能与神农氏在庙底沟形成的文明接轨,与华、火、胡、皇同根,也含光明、盛大之意。

昌意3。黄帝之子,名字两个字里面都含有“日“字。尤其昌字还是双“日“叠加,《说文》中说“昌”为“日光”。后世华夏族一脉相承的集大成者周王朝开创者文王姬昌,也有个“昌”字,应该是可以与昌意之昌有所呼应的。意为心之音。音字也很有意思,上半部分与帝字同形,下半部分也是一个“日”字。

颛顼3。五帝第二位,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为高阳氏,字面理解非常简单,高高的太阳,升到最高点的太阳。按照本系列前面文章盐湖驱动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观点,华夏族获得盐湖控制权以后,因为盐湖产盐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仲夏季的太阳暴晒,仲夏季祭祀,崇拜带来财富的太阳成为早期华夏族核心意识形态。由此,“日”就进入华夏族的王名序列,成为华夏族部族领袖名字和所居之地的图腾崇拜物。颛顼作为华夏族第二代重要领袖,其氏族命名高阳氏最直接反映出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意识形态关联。颛顼历即最早的太阳历4,与这种太阳崇拜以及因日名王也可以建立非常可信的关系。

帝喾。五帝第三位,黄帝的重孙、族重孙,号高辛氏。辛字和帝字同上半部分,也与后世商王朝的商字同上半部分,绝非偶然。如果“帝出乎震”可释为太阳出自东方,高辛氏也大概率与太阳有关。高辛与高阳也许本质上就是一回事,都是把高高在上的太阳、升到最高空的太阳作为氏族名称。从高阳到高辛,无非是换一种字形和说法。辛本身也是后面重点提到的十天干之一。

尧。五帝第四位,尧字大概意思是在黄土高坡上建造的高大房子,有点像古埃及“法老”的意思,本身与太阳不相关。但是尧帝所居之地与太阳相关,史载“尧都平阳”5,就是目前被比较公认的山西襄汾陶寺考古遗址。陶寺遗址前考古队长何弩博士人类学调查显示,时至今日陶寺周围几个村子的村民说起天气如何,太阳是否出来,都会说“尧王出来没有”6。静水流深,几千年来因为表里山河的独特地理环境,山西的人口与民俗传承相对比较平稳。把尧王比作天上的太阳应该是非常久远的民俗传统,

动荡——夏王朝阶段

鲧。《史记》载鲧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姓姒名熙7。姒是薏苡仁的象形已经为学界基本共识,与姜、姚、姬等构成中华上古八大姓,代表着母系发展的主要脉络。熙字的意思很明显,作为形容词有五种意思:光明,兴盛、和悦、吉祥、温暖等。作为动词是晒太阳之意。无论动词还是形容词总是与太阳或者光明的各种意象关联。本系列前文《禹生于石——禹夏与石峁古城关系考》推定,石峁为鲧所作之城。考古学显示石峁古城外城东门的门道与门墩东北侧外立面均精确地朝向4300年前的夏至日出方位角!如此设计,让4300年前夏至日的朝阳直射入石峁古城东门门道并照亮内瓮城东北墙面的几何纹壁画8。

禹。本系列前文《大禹是虫——从风禹造字再现华夏上古文明关键场景》解读,禹造字从虫,很有可能与河东盐湖仲夏烈日暴晒南风劲吹时丰产的卤虫有关。卤虫又叫盐水丰收虫,卤虫一出,盐卤丰收,部族兴旺。所以禹字本身不直接与太阳相关,但是隐含着歌颂日照丰收之意。而历史记载“禹居阳城”9就直接与太阳关联了。禹都阳城句式比之尧都平阳更显特别。中国地名叫X阳X阳的很多,山之阳水之阳都可以成为地名,比如洛阳、益阳等等,但是叫阳X阳X的地名非常少,彰显禹居阳城和下文“启居阳翟”与众不同。

启。禹的儿子,夏代第二任君主。与其父禹居所一样,史书记载“启居阳翟”,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瓦店遗址。另外,“启”本身这个字作为名字就很特别,有太阳升起万物生发的意象,可能也蕴含太阳是万物之宗,与周朝的文王昌、武王发都是共同的意象所指。

太康。启的儿子,夏代第三王。泰康的康字与太阳有关,“康”字与“庚”字同根,庚与辛一样是十天干之一。十天干与十个太阳的传说相关,可以引出另外一个从政治对立面证实华夏族太阳王名系的非常有说服力的历史证据。“太康失国”“后羿代夏”是夏王朝早期重大的历史转折,也是中国史前史特别重要的政治事件。在这个政治事件中,后羿驱逐了太康,取代了夏的王权。后羿的重要大臣,后来杀掉后羿取而代之者“寒浞”,以及寒浞的儿子“浇”,其所包含的意图和意象明显是和温暖和煦的华夏族因日名王的部族领袖唱对台戏的,在上古神巫横行、诅咒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特征下其指向和用意不言而喻。

少康。夏代中后期一个特别重要的王,从东夷人手中夺回了太康失去的王权,史称“少康中兴”。同太康一样,名字里面有一个“康”字,可以肯定地说与太康的寓意和指向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太康是取太阳意象,少康必然也是。

夏桀。夏王朝最后一个王,是与商纣王和周幽王并称的三代王朝末世暴君、亡国之君。夏桀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11”。因为一度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时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夏桀依旧暴虐横行鱼肉百姓。百姓无奈只能以这样同归于尽的语言去诅咒他,希望他灭亡。本文无意进行阶级分析,从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看,在当时的语境下夏桀无论是自称亦或他称,其政治形象和意识形态设定一定是与天上太阳重合。地上的夏王桀就是天上的太阳,天上的太阳就是地上的夏王桀。“夏桀时日曷丧”与“颛顼高阳氏”、“尧王出太阳”应该是给本研究核心观点和假设——早期华夏族因日名王提供了最有力的注脚和最强大的支撑。

天干——商王朝阶段

商朝帝系大体分为两个时期。有商一代,王名是与十天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早期华夏族“因日名王”意识形态特征与政治制度在这个时期出现的颇具特色的新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商先王13代(有14代一说,本文采用《史记》记载),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上甲)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自微之后6代其王名中含有天干字,而昭明等其他先王的名字中,似乎也有日的意象,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癸崩,立天乙,是为成汤。自汤始商王30世,汤、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乙、辛。帝辛,天下谓之纣。30世其名中均有天干字。10

尾声——周王朝阶段

到了华夏族延续时间最长的周王朝,早期华夏族领袖因日王名体系已经走向了尾声。前文分析黄帝之子昌意的“昌”,大禹之子“启”(又叫“开”),与文王“姬昌”和武王“姬发”之间的意象相似性,已经揭示了周朝两位开国君王因日王名的特征。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周王朝总共经历了30代37王,除了文王“昌”,武王“发”,其他王名与太阳的意向关联度似乎已经较少。在华夏族早期部族领袖持续传承中,在中华文明起源最为关键时期持续了近2000年的因日名王意识形态特征逐步走入了历史的深入渐被后世所遗忘。

早期实用主义太阳崇拜与其他太阳崇拜的区别

中国境内早期的东夷民族也有太阳崇拜现象。当代中国西南地区仍旧有一些少数民族保留着太阳崇拜的民俗传统,代表性的有彝族和傈僳族。彝族就是夷族,就是上古的东夷部族不断南迁之后在西南地域形成的少数民族,后期其名字已经含有贬义了。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周总理为了民族平等改“夷族”为“彝族”。今天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是傈僳族的聚居地,号称是追赶太阳的民族,境内还有颛顼洞,与前面所述太阳王名的华夏族第二代领袖颛顼帝高阳氏的分析高度契合。傈僳族很有可能也是颛顼帝后裔的一支,辗转到达川西南地区,并把祖先的传说带到了世世代代居住的米易干热河谷。

人类其他早期文明也多有太阳崇拜。古埃及的阿蒙神、阿吞神和拉神,都与太阳崇拜相关。古希腊文明有太阳神阿波罗。美洲大陆的玛雅文明有太阳神伊察姆纳,印加文明的“印加”原意“太阳的子孙”并祭祀太阳神“Inti”。

国外国内早期太阳崇拜共同特征是都有一个外在的太阳神。而早期华夏族与此完全不同,严格意义上都不叫太阳崇拜,因为并没有一个外在的人格化太阳神存在。把现实生活中部族或邦国的王与自然界太阳合二为一,在上古人类文明中是独树一帜的。泛泛的光合作用、春华秋实、新陈代谢与核心战略资源盐卤对族众精神世界的价值塑造是有巨大区别的,其所获得的精神能量与动员能力也应该完全不在同一量级上。

早期华夏族因日名王意识形态式微原因蠡测

首先,这种意识形态来自于直接的现实利益,仍旧只是比较原始初级的信仰与崇拜,未有高度的抽象加工与系统化建构,并不具有终极意义上的宗教生命力。

其次,无论是太阳王还是太阳崇拜都是人类早期很容易发生的精神现象。华夏族因日名王与人类其他一切太阳崇拜一样自身的逻辑悖论始终无法根治。这种逻辑悖论就是自然界的太阳无论多么光明伟大都无法阻挡在某一个时段持续大面积干旱对农业文明产生毁灭性打击。无法存活下去的族众对似火骄阳自然产生怀疑并逐步失去信心和信任,而使得这种信仰与崇拜的根基在一次次的灾害中渐趋崩塌。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产生这种崇拜核心动力盐湖生业形态开始沧桑巨变。从周代开始海盐、井盐以及西北的池盐全面开发起来,河东盐湖不再是东方地界上唯一舍我其谁的存在,华夏族人间太阳王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设计自然会逐渐褪色淡化。盐卤也与金属(铜铁)进入了二元稀缺时代。

(文明博大精深,笔者疏陋浅闻,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山海经笺疏[M]. 《大荒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 郝懿行, 2019

[2]周易译注[M]. 中华书局 , 周振甫 译注, 2018

[3]史记[M].《五帝本纪》.中华书局,(汉)司马迁, 2013

[4]阎纯德.追问·溯源·创造——序刘明武著《换个方法读易经》[J].今传媒,2021,29(05):7-11.

[5] 帝王世纪[M]. 《第二·五帝》. [晋]皇甫谧. 齐鲁书社, 2010.

[6]何努.符号系统考古的理论试探[J].考古学集刊,2010(02):237-259.

[7]春秋左传注[M]. 中华书局 , 杨伯峻 注, 1981

[8]沙莎 .陕西石峁——来自天空的城[EB/OL].https://article.xuexi.cn/html/2058413812558827609.html?ptype=-1&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 2019–03–21.

[9]史记[M]. 《夏本纪》.中华书局 , (汉)司马迁, 2005.

[10]史记[M]. 《殷本纪》.中华书局 , (汉)司马迁, 2005.

[11]尚书校释译论[M].《汤誓》.中华书局,顾颉刚, 2005

[12]殷虚卜辞综述[M]. 中华书局 , 陈梦家著, 1988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