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其养子兼内侄的柴荣(郭荣)于灵前继位,是为周世宗。
不过,刚刚继位的柴荣,马上就迎来了“新手皇帝”的历练大礼包。
当年二月,一个郭威与柴荣的“老熟人”,领精兵三万,以及外援军十万,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南下,气势汹汹的直扑后周而来。
这架势,分明是想灭了后周才行。
来者何人呢?不是别人,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宿敌,原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现北汉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郭威前同僚的刘崇。
至于说刘崇为何誓要灭了后周,就要提到他与郭威之间的宿怨,而这要追溯起来,那可真是小孩儿没娘,说起来话长了。
先说刘崇,刘崇这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街溜子”,除了嗜赌之外,整天就无所事事,并且品行极其无赖,属于人见人厌的那种。
按常理来说,这样的人,是很难有什么成就的,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他摊上了一个好哥哥。
刘崇的哥哥便是刘知远,当初,刘知远趁着唐末乱世,就投身于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手下,当了一个兵卒。
而刘知远能发迹,主要是得益于石敬瑭。
史料记载,刘知远曾两次在战场上救石敬瑭于危难之中,而石敬瑭当时担任河东节度使,由于刘知远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因此经石敬瑭奏请,刘知远被调任石敬瑭麾下,升任牙门都校一职。
到了石敬瑭借助契丹人消灭后唐,并建立后晋之际,刘知远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一路升迁,最终出任河东节度使等职务。
不过,刘知远看不惯石敬瑭甘愿当契丹人的“儿皇帝”那一套,加上石敬瑭死的早,因此很早就有了夺取天下的志向。
因此,当契丹人击败后晋大军,并掳走石敬瑭的儿子石重贵(即晋出帝)后,刘知远看准时机,于太原登基称帝,建立后汉政权。
所以,刘知远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开国皇帝,史称后汉高祖。
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既然刘知远都当了皇帝,自然对于其家人是大封特封,因此,作为他的弟弟刘崇,被拜为检校太尉、太原尹。
曾经的“街溜子”,摇身一变,成为了皇亲国戚。
刘崇剧照
而在后汉建立之后,刘知远带着大军南征北战,并逐步挺进中原,同时,他特命弟弟刘崇负责留守太原。
之所以这么安排,主要也是留一条后路,万一挺进中原失败,那还能返回太原继续当土大王,而作为最后的根据地太原,自然不能交给别人,只能交给亲弟弟来镇守。
之后,刘崇也十分听话的在太原留守,而刘知远这边进展极为顺利,很快打下开封,并在这里定都,总之后汉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
在这种情况下,刘崇的小日子还是过的相当不错的,包括他的儿子刘赟,长大后也担任了驻徐州的武宁军节度使,这么一来,刘崇更是逍遥自在的不得了。
不过,在公元950年,却发生了一件让刘崇极为闹心的事情。
此时刘知远已经病逝,继任登基的是他的儿子刘承佑,也就是后汉隐帝,在他登基之后,由于年轻资历尚且,因此朝中大臣大多不拿他当回事,言语和态度上也多有轻视之意。
有多轻视呢?史料记载,当时刘承佑上朝,还没等他开口讲几句,底下的大臣就打断他说,陛下还是少说多听的为好,毕竟你也没啥经验。
而这种轻视,自然把刘承佑气够呛,再怎么说他也是皇帝,也是要面子的,一次两次勉强还能压住火气,次数多了,刘承佑表示实在忍不了。
忍不了怎么办呢?刘承佑决定,要想办法给这些不尊重他的大臣一点颜色看看。
思来想去,刘承佑想到了一个简单但却直接的计划,他先是将那些不尊重他的大臣列了一个名单,之后,按照名单,以议事为由,一一将这些大臣召进宫内,最后,就是“摔杯为号”,将进宫的大臣诛杀。
还别说,刘承佑的这个计划,在最开始还是挺成功的,那些大臣们做梦也想不到,年轻的皇帝居然敢对他们下手,因此也就是不加防备的入宫,结果再也没能出来。
所以,在刚开始,刘承佑还真成功的杀了好几个大臣。
但最终,他这个计划被迫终止,为什么呢?因为走漏了消息,导致名单上的一个计划要杀的人,躲过了一劫。
而这个人,便是郭威。
郭威原本是跟着后汉高祖刘知远混的,尤其是对刘知远称帝有着拥立之功,所以后汉建立后,郭威也出任检校司徒等重要职务,同时手握后汉兵权。
而就在后汉隐帝刘承佑大肆诛杀朝臣之际,有人暗中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郭威,郭威为了保命,不得已之下,采取了谋士之计,打出“清君侧”旗号起兵。
这么一来,刘承佑更是恨上了郭威,虽说没能杀掉郭威,但他却把郭威留在京城的一家老小全部给砍了。
这其中,包括郭威尚在襁褓中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等,均死在了刘承佑手里。
事情闹到这一步,那就没啥好说的,只能打了,而最终,刘承佑兵败逃走,并在路上被部下所杀,而郭威则顺顺利利返回开封,掌控了所有局势。
而刘承佑被杀,郭威得势的消息,传到太原的刘崇那里后,刘崇坐不住了。
对于郭威,刘崇还是比较熟悉的,毕竟当年郭威是自己大哥的小弟,因此,对于郭小弟的“犯上”,刘崇十分生气,所以就想出兵教训一下郭威。
当然,刘崇内心的真正想法,个人估计并不是为了教训郭威,更多的是想把哥哥刘知远留下的家产给抢回来而已。
而就在刘崇准备起兵时,郭威派人传话,一瞬间打消了刘崇起兵的想法。
郭威传来的什么话呢?很简单,当时后汉不是暂时没有皇帝嘛,郭威就提议,不如让刘崇的儿子,也就是时任武宁军节度使的刘赟当皇帝如何?
刘崇一听,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儿子当了皇帝,自己那就是皇帝他爹,看来这郭威郭小弟,还是比较会来事儿的嘛。
所以,刘崇就打消了起兵的想法。
那么,郭威是真的准备让刘崇的儿子当皇帝吗?当然不是,只不过当时郭威尚未彻底稳定住后汉朝堂上的局势,他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这才出了一个缓兵之计。
果然,在不久之后,郭威摆平了局势,彻底掌控了舆论和禁军,因此一反手就来了个“黄袍加身”,自己登了基当了皇帝。
并且,郭威干脆还把正在半路上兴致勃勃赶往京城,准备来当皇帝的刘崇给杀了。
这么一来,可把刘崇给气坏了,合着弄了一圈,自己是被郭威给耍了,再加上自己的儿子也死了,因此,刘崇简直是恨疯了郭威。
最终,刘崇气不过,决定报仇雪恨。
这便是刘崇和郭威之间恩怨的由来,而刘崇复仇计划的第一步,便是立国,他在公元951年,以自己的地盘太原为根据地,在这里登基称帝,其国号仍沿用“汉”,而为了区分他与刘知远的后汉,因此历史上便称刘崇的汉政权为“北汉”。
而刘崇,便是北汉的开国皇帝。
后汉的势力范围,其实并不大,按照史料中的记载,当时北汉大致也就是占据了如今山西省中部区域。
不仅地方小,另外还很穷,毕竟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山西中部别的不多,就是山多,而山一多,自然就无法大面积耕种,这么一来,肯定就穷的很。
穷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当时北汉的宰相,每个月的薪水,只有“百缗”,意思就是一个月的工资仅有100贯钱,由此可以想象,北汉是多么穷。
如果仅仅是地方小和穷倒也问题不大,当时北汉最悲催的就是其尴尬的处境。
当时北汉的南面,自然是郭威建立的后周,而在北汉的北边,则是契丹人,这两个方向,一个是仇人,另一个得罪不起,总之当时夹在中间的北汉,着实是不好过。
但不好过归不好过,刘崇始终没忘记要找郭威报仇雪恨,但在他继位后,曾尝试派兵攻打后周,奈何技不如人,最终都无功而返,并且还折损了不少兵马。
这么一来,就让刘崇意识到,单凭北汉的国力,是不太可能击败郭威的,于是刘崇思前想后,决定学学当年的石敬瑭,去找一个外援来帮他。
这个外援,自然是契丹人。
契丹人一直就有挺进中原的想法,之前虽说在石敬瑭死之后又被赶了出去,但这个想法并未熄灭。
所以,刘崇找契丹人当外援,可谓是正中契丹的下怀,
经过双方商议,最终达成了一致,北汉向契丹辽帝称侄,同时按年缴纳岁贡,而辽国封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另派出契丹骑兵,帮助刘崇报仇。
同时双方还做出协议,若是事后打下后周,土地重新分配。
协议达成后,那就是挑选吉日发兵了,最终,在公元951年九月,刘崇发兵两万,同时又借来契丹骑兵五千,合兵之后,出阴地关(在今山西灵石西南),直奔晋州。
按照刘崇的估计,此战 应该十分容易,至少击败后周军,打下几个城池还是没问题的,毕竟,契丹骑兵的厉害,是人皆尽知的。
但事实则是,刘崇在此战中吃了大亏。
当时刘崇发兵后,一路顺畅无阻的来到晋州,但到了晋州后,却碰上了硬的骨头,前后攻打数次,始终未能攻下。
史料记载,刘崇率军在晋州城盘桓长达六十多日,但却没能更进一步。
这就意味着,原本计划是一场“闪电战”,结果因为刘崇太菜,硬是达成了一场拉锯战,而这么一来,对于远征的刘崇,形势相当不利。
毕竟几万人每天人吃马嚼,那可是一个巨大的消耗,时间一长,刘崇的后勤就出现了问题。
不仅如此,在盘桓六十多天后,时间已进入十二月,也就是隆冬季节,而史料上记载,当年晋州一带在进入十二月份之后,一连十余日都是天降大雪,这就更让刘崇以及北汉军苦不堪言。
往前想进晋州城做不到,想去周边抢掠点粮草,又遇到了边民据险自固,如此一来,北汉军各种物资迅速告罄。
最终,无奈的刘崇只得承认,这次军事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也只能下令大军回撤。
而等到刘崇带着部下返回太原时,经过清点人数这才发现,出门时带的几万兵马,回来的只有四成左右。
也就是说,刘崇这一趟,不仅没占到什么便宜,反而赔了不少。
这次失败,让北汉本就寒酸的日子,更为雪上加霜,更让刘崇觉得丢人的是,自己连郭威的面儿都没见到,就这么灰溜溜的回来了。
但饶是如此,刘崇依旧不死心,经过一年休整,他又在公元952年,再次发兵攻打府州(今陕西府谷)。
而这一次,刘崇依旧没打赢,不仅被后周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击败,另外还让折德扆一鼓作气,打下了北汉治下的岢岚(治今山西岢岚)。
这么一看的话,刘崇还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没办法,谁叫他“又菜又爱玩”呢。
经历了两次重大失败,刘崇清晰的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还远不是郭威的对手,所以自此之后,刘崇调整战略,再也不敢主动进攻后周,而是以防守为主了。
而在此期间,刘崇的日子越发艰难,既然选择以防守为主了,为何还会越发艰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孝敬契丹人的岁贡,那可一文都不能少。
这一点,只能怪刘崇自己,当初石敬瑭就是因为借了契丹人的兵,帮助他击败了后唐,结果就被契丹人给“讹”上了,而刘崇明知道如此,依旧死性不改,所以,被契丹人勒索那也是活该。
人家契丹人,才不管你能不能打败后周呢,反正当初签订的有合约,你刘崇敢不听,那就发兵来打。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崇的日子极不好过,一方面他要想办法从有限的收入中挤出岁贡,另一方面还要供养军队,以防被后周吞并自己,而要想满足这些,自然只能横征暴敛,这就导致当时的北汉,几乎是民不聊生,不少百姓,纷纷逃入后周境内。
而就是这种两头受气,且越过越穷的情况下,刘崇始终没能忘记向郭威复仇,只不过,他除了防守之外,又想到了一个更好的主意。
那就是和郭威拼受命,把他熬死再说。
让刘崇没想到的是,在公元954年,他还真把郭威给熬死了,当年正月,就传来了郭威病逝的消息,随后,郭威养子柴荣登基。
这就让刘崇意识到,一个能复仇的大好机会来了。
为什么刘崇会认为这是个能复仇的大好机会呢?除了郭威病逝这个因素之外,柴荣初登基时的后周,形势确实是不容乐观。
柴荣本是郭威的内侄,也就是郭威发妻柴皇后的亲侄子,自幼父母双亡,便认了郭威为养父。
原本,他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但由于郭威仅有的两个儿子被当年的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之后又没有诞下子嗣,所以到郭威晚期时,只能考虑立这个养子为继承人。
严格来讲,早期的柴荣,各方面的能力还是相当可以的,史料记载,他担任过后周多个工作岗位,而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得十分不错。
比如在地方上,他能“为政肃清,盗不犯境”,而在负责律法等工作时,又能“辨析中理”,总之就是,柴荣是一个各方面能力都称得上优秀的人。
正是因为柴荣有一定的能力,郭威这才将其立为了继承人。
但是,柴荣虽说政务能力不错,但他有个致命的劣势,就是早期的他没有军功,而这一点,放在当时的五代乱世,是相当要命的。
为什么呢?五代时期,军功为大,没有军功就注定下面的人瞧不起,当年后汉隐帝刘承佑为何会被大臣轻视,不就是因为他没上过战场,没有任何军功吗?
而对于这一点,郭威也十分清楚,他为了能避免柴荣将来不重蹈刘承佑的覆辙,也是煞费苦心。
比如他将后周的头号功臣,曾经反对过立柴荣为继承人的王峻贬官发配(当然这里也有王峻目无君主,意图谋反的因素),另外,又将专横跋扈的天雄军节度使王殷诛杀。
总之就是,郭威为了能让柴荣顺利接班,把那些有可能存在威胁的外臣要么贬官发配,要么杀掉,试图为柴荣铺一条顺畅的登基之路。
不仅如此,郭威担心自己的女婿张永德会对柴荣造成威胁,还特意将张永德叫到自己面前,让他对柴荣下跪发誓,以确认君臣关系,防止其日后有异心。
更重要的是,郭威又亲手整改军制,在原有的侍卫亲军基础上,设殿前司,以此作为柴荣手中的亲信军事力量,来制衡盘根错节的侍卫亲军。
总之,郭威为了让柴荣顺利登基,并保住皇位,真的是花了不少心思,但饶是如此,柴荣在登基之初,整体形势还是相当不乐观的。
为什么呢?一来,他不是郭威的亲儿子,二来又没有军功傍身,虽然郭威帮他铺了一定的路,但是随着郭威的去世,明里暗里,不知道有多少个怀有其他心思的人。
所以说,柴荣当时的处境,称得上是如履薄冰,一个弄不好,就可能会重演当年刘承佑的结局,毕竟在五代乱世,只要有兵有权,谁都有当皇帝的可能。
而北汉的刘崇,正是瞅准了这一点。
刘崇剧照
打不过老的,小的还是能欺负一下的,这就是刘崇当时的想法,所以,他才会趁着郭威病逝,柴荣初登大宝的时机,踩着点,并带着军队,来“祝贺”柴荣的。
为了这次能击败后周,刘崇也是做了充分准备,除了自行集结三万大军外,同时刘崇又找到他的辽国叔叔,恳请叔叔能助他一臂之力。
最终,辽国派出大将杨衮,率骑兵一万,部族军六万,对外号称十万大军,来对北汉进行援助。
而北汉的大军来犯,对于初登大宝的柴荣来说,不仅仅是一场危机,同时更是一场挑战。
如果打赢了,那么柴荣就奠定了他在后周统治地位,但如果要是打输了,那他这个皇帝,大概率是做不成了。
所以,此战不仅决定了柴荣地位,同时也关系到后周的生死。
但对于此战,后周朝堂上却意见不一,并且,支持暂避锋芒的大有人在,但柴荣知道,此战他躲不得,既然来了,那就战吧。
于是,既决高下,也决生死的北汉后周高平之战,一触即发。
参考史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十国春秋》、《周世宗实录》、《五代会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