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这么多古典诗词鉴赏文,我经常被评论区的网友们这样怼:“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个意思,你又不是他?”而后,我拿出诗词领域的专家专著、语文书等跟他们论辩,结果还是一样会被怼:他们就一定是对的吗?
网友这样说,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一首诗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直都是需要我们细细思考的,而且往往见仁见智。仅是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到现在为止就已经被争论出了5种解释方法。除非李白自己站出来说话,不然谁都没办法说服谁!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理解,也应该是能讲出依据的。不然,硬是把开心的诗词,解读成悲痛欲绝,那显然就不对了。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千古名句,它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诗有多出名自然不用笔者多说,在古代属于文人墨客追捧的对象,在现代也是年年入选小学课本的。白居易写它时是在公元822年,赴任杭州刺史途中。看得出来,诗魔心情还是不错的。
笔者之所以拿这首诗为例来讨论“诗歌理解见仁见智”的问题,是因为近日我的同行卢老师跟我讲了这样一件趣事:
她正在班上给孩子们讲解诗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说到其中这“瑟瑟”二字是指碧绿色。她本以为对于小学4年级的孩子来说,对这一说法不会有什么异议。没想到她说完后,班上一名学生却硬是很不服气,表示:“谁说瑟瑟是绿色,摆明了是形容江水有波纹抖动的样子!”
卢老师认为孩子理解错了,便指着课本告诉他:“这可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书上也是这样写的!”但孩子还是觉得这样理解不对。于是,一向爱看《中国诗词大会》的卢老师,还特意找到许久前,诗词大会出的这样一道题:
这道题的答案诗词大会给的是A选项,台上的专家康震等人,也都认为“瑟”指的就是碧绿色。
既有课本上的解读,诗词大会的专家也这么选,但卢老师的这名学生仍然表示:“谁说诗词大会和课本上就是对的,我还是觉得我的理解才是对的!”对此,卢老师也表示没办法,只能让他暂时保留意见。但还是建议,如果试卷上出现了,还是以课本为准。
其实,关于“半江瑟瑟半江红”的争论真的是由来已久。
认为“瑟瑟”指碧绿色的人,理由当然很充分:
一来,后一句写的是“半江红”,那绿色跟后面的红色正好相对应;二来,在夕阳下看过江景的朋友都知道,确实会出现一半红色,一半绿色的情况,颇为壮观。三来,陆游的《携一尊寻春湖上》一诗中,也曾写过“水面初生瑟瑟纹”,也被理解成绿色。
但认为“瑟瑟”是指江波涌动的人,也一样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一来,“瑟瑟”二字本来就可用来形容颤抖的样子;二来,他们认为“瑟瑟”的江水指的是近处的江水,因为挨诗人很近,所以他能看到江上的波纹瑟瑟。但远处的江水,诗人却看不见江水的细节,只能看到一片红色。这样一理解,不但有颜色之美,还有动态之美。
虽然笔者个人觉得,第一种理解方式显然会让全诗显得更为工整,这也是专家学者包括语文教材编订者这么认为的原因。但孩子们如果硬要理解成第二种,人家给出的理由也并非毫无道理。关键就在于,如果试卷上出了这种考题,该怎么答呢?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