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宁古塔,现在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旅游去处了。而在清代,宁古塔却是一个让人顿生寒意的地方。

在有关清朝的电视剧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地名,那就是宁古塔。如同唐宋时期炎热的岭南一样,寒冷的宁古塔成为了当时清朝流放犯人的首选之地。所以,一提起宁古塔,就成为那些流放之人的噩梦。

宁古塔的位置是在今天的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和宁安。据《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按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当时,清王朝之所以没有选择炎热的岭南地区作为流放之地,主要是因为清朝初年,南方的反清运动如同星星之火,以台湾为基地的郑氏不时袭扰东南,西南先有流亡的永历政权,后有兴兵造反的吴三桂。

清朝时期宁古塔现今何处(宁古塔为何成为清代犯人们的噩梦)(1)

与混乱的南方相比,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的东北,因为满人的入关后,这里人烟更加稀少,再加上此地气候恶劣,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犯人流放目的地的不二之选。

清代的宁古塔,既指军政合一的行政单位宁古塔将军,又指宁古塔将军驻地。虽然在行政级别上,宁古塔属于“省级行政中心”,但是其环境居然比不上南方的一座小镇。

据当时流放到宁古塔的清初学者方拱乾回忆:一望无垠的荒原上,出现了一座“无疆界,无城廓”的“省城”:这座城枕河而居,一些短木头插在土里作为为墙,周长约3里,开了4道城门,城门用碎石砌成,高丈余。城里修筑了几间茅草屋,那就是政府机关了。这样的城门和房屋,遇上大雨就会倒塌,倒了修、修了倒,如此反复。生存条件恶劣,成为了当时被流放犯人对宁古塔的唯一印象。

除了宁古塔自身环境恶劣之外,流放路途的艰辛,耗时漫长也是犯人们痛苦的记忆。

流放这种古老的刑罚,在清代有了新花样。那时对流刑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政府先后制订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文书。流放的远近,先分3个等级,后来增加为5个等级,即2000里(附近)、2500里(近边)、3000里(边远)、4000里(极边和烟瘴)等刑罚。

清朝时期宁古塔现今何处(宁古塔为何成为清代犯人们的噩梦)(2)

而且根据清朝法律,判决一旦下达后,犯人必须一个月内上路,法律术语叫起解。那些在深秋、隆冬判决的犯人,必须在冰天雪地里前往宁古塔。法律规定了每天行走的路程,押解兵卒没有随意调整的权力。清法规定犯人每天必须行走50公里,2500里的,限50日到达 ;3000里的,限两个月内到达。不难想象在冰天雪地里,凭借一双腿每天行走50公里,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这种痛苦不仅是在肉体上的,对于一些重罪犯人,朝廷采取了株连制度,一人犯法,全家有罪。

相当一部分被流放宁古塔的犯人,他们携带家眷老幼一起流放。对那些裹脚的女性而言,流放的道路犹如上刀山一样艰难,在加上女性的身体素质较差,很多女性都会在这段路途当中病逝。

看着家人们因为自己而受到牵连,丧失生命,再冷酷的犯人,内心也深受煎熬。

不但要忍着寒冷,犯人也要挨饿。流放途中,犯人的伙食由政府比照在押犯供给,标准定为每人每天8两,15岁以下减半。这么少的口粮只能保证犯人不饿死。往往因为补给跟不上,区区8两口粮很难保障,许多犯人都饿死在途中。据《研堂见闻杂录》记载:“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对于犯人而言,以为到了宁古塔这一切就结束了。事实恰恰相反,更大的璀璨才刚刚开始。

清朝时期宁古塔现今何处(宁古塔为何成为清代犯人们的噩梦)(3)

通常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为奴,就是影视里常见的所谓“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即守边将士 ;二是当差。

为奴的命运最为悲惨。一旦为奴,就意味着没有丝毫人身自由,他们的生命常常不如一匹马一头牛。主人可以将奴隶处死,并不须负任何法律责任。一旦为奴,终生不许赎身,子子孙孙就成为了奴主的会说话的工具。

与为奴相比,当差的待遇相对好一些。当差的又分两种,一种是普通犯人,他们通常被安排到官庄劳动,他们没有私有财产,劳动所得属于官庄,自己仅仅能留下一些粗劣粮食来维系生命。另一种则是官犯,也就是曾经做过官或是获得过功名的读书人,他们被安排到驿站、矿山或衙门服各种杂役,在所有犯人当中他们的待遇算是最好的了。

所以,清代宁古塔又是惩罚罪犯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