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发配宁古塔)(1)

在许多明清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很多人肯定会有一个疑问,这宁古塔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

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发配宁古塔)(2)

其实这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皇族的老家。那为何把罪犯发放自己老家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一说!

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发配宁古塔)(3)

其实,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

据《宁古塔纪略》记载: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 满洲称六为宁古, 个为`塔' , 其言`宁古塔' , 犹华言`六个' 也。”

说的是大清皇族祖先共六个兄弟曾在此居住,而满语“六”为“宁古”, “个”为塔,因此称为“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附近的一座小村庄。

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发配宁古塔)(4)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治恶人,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到关外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

在几百年前,宁古塔是满族的龙兴之地,清朝入关后,为了保住龙兴之地的风水,让罪犯来到这里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家乡的面貌,而且还要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发配宁古塔)(5)

自清顺治十年(1653)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余年。因时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让宁古塔成为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而据明代史学地理家王家祯在其编纂的《研堂见闻杂记》中记载:

“宁古塔,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宁古塔这个地方冰天雪地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或许在半路上就会被野兽吃掉。

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发配宁古塔)(6)

而即便经过艰难险阻到了,也没什么好期待的。

那时的东北,是广袤的冰封之地。他们的牢房,在人烟荒芜的东北边境。每年只有5月是暖和的,8月就开始入冬,清代诗人吴兆骞流放宁古塔后,在给母亲的家书中这样写道: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落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从吴兆骞的这份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宁古塔气候的恶劣程度。

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发配宁古塔)(7)

清代东北地区的流放地很多,最初,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最后又到黑龙江瑷珲、齐齐哈尔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也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的海林和宁安市。仅在清初的顺治年间,因科场案以及文字狱等就有数千人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宁古塔。

后来,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

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根据他的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特批。

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发配宁古塔)(8)

根据《清史稿》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从以上种种文集描述来看,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总会动不动便将犯人流放宁古塔了,因为一旦被流放到了宁古塔,往往都是九死一生,很少有人能活着回来,即便最后能安全回来,估计也会惨遭野兽咬的缺胳膊少腿,或者因为气候的因素落得终身后遗症。

清代地理学者方拱干更是在《绝域纪略》中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可见宁古塔作为让罪犯闻风丧胆的地方,也不是浪得虚名的,这也就容易理解了为何玲珑一听说要被流放宁古塔立马三魂丢了七魄的原因了。

- END -

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发配宁古塔)(9)

岁月很长 从古至今

世界很大 从南到北。

不敢海纳百川,尽可丰富多样

瓷房子等你回家。

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发配宁古塔)(10)

本篇材料由

本公众号原创转载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