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1)

锦上添花何其多,雪中送炭有几人?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因攻打荆州而被荆州牧刘表的部下黄祖所杀。当时孙策十七岁,将父亲孙坚葬在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初平四年(193年),守孝结束后,举家迁到江都(今属江苏省扬州市)。之后,孙策就来到寿春找袁术,准备讨回父亲孙坚旧部,为父报仇、建功立业。然而,袁术当时并没有答应孙策的请求,他碰了一个大钉子。①

后来,袁术让孙策去丹阳,找他舅舅、丹阳太守吴景帮助募兵。此时的孙策两眼一抹黑,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真不知怎么办?

有人说,不会吧,孙策从小就有许多铁哥儿们,都去㖿了?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2)

孙策原先结识的哥儿们,此时都不见踪影。当时,唯一愿意跟随孙策的就是两个人:一个叫吕范;一个叫孙河。

孙河(?-204),字伯海。孙坚族子。孙策东渡,又跟随孙策平定吴、会,参与攻打庐江李术的战役,胜利后,任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后孙翊遇害,前往宛陵指责妫览、戴员保护不周,二人心虚,将其杀害。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省太和县)人。吕范年轻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跟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吴国建立后,吕范累官至前将军、假节、扬州牧,封南昌侯。黄武七年(228年),吕范被拜为大司马,未得授官,便已病逝。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3)

孙策从小就热衷于交朋友,交际广泛,很有影响力。

《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意思是说,当孙坚起兵进讨董卓的时候,孙策侍奉母亲,移居舒县,与周瑜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团结当时社会上很多有官职且有名望的人物,江、淮地区的人们都归向于他。请注意《孙策传》里的用语是,“江、淮间人咸向之”。

《江表传》对少年孙策的交际与名声也有很高的评价:“策年十余岁,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有周瑜者,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闻,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意思是说,只有十多岁的孙策,已经结交了一些知名朋友,名声日益传扬。有个叫周瑜的人,与孙策同年,也英才出众而早熟,听到孙策的名声,就从庐江郡的舒县到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拜访他。于是,他们推诚结交为同甘苦的好友,情义坚固不移,周瑜邀请孙策移居舒县,孙策答应了周瑜的邀请,便从寿春迁到舒县居住生活。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4)

孙策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可他当时没有意识到,他的交际平台是建立在他父亲,即反董(卓)名将孙坚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孙坚去世后,等到孙策守孝结束,走从曲阿,到彭城、庐江,再到寿春,年轻的孙策才知道现实的残酷。比如,孙策在彭城拜访陶谦,陶谦没有给他什么援助,反而开始提防他;在庐江拜访陆康,陆康连面都见不着,派出主簿打发他;孙策到寿春见到了袁术,袁术虽重视孙策的才能,却不信任他,更不会重用他,孙策提出讨要父亲孙坚的旧部,袁术回答就是两个字:不行!

父亲孙坚生前结识的在淮泗地区的同事、战友、朋友,没有一个人向孙策伸出援助之手。比如说,吴郡嘉兴的王晟,曾任合浦太守。年轻时与同郡孙坚为好友,甚至到达了“升堂见妻”的地步。升堂见妻或升堂拜母,在汉朝是十分亲近的礼仪,只有铁杆哥们、拜把子兄弟,或者朋友间极为熟稔又相惜时,才会互相拜见对方的女眷。然而,孙坚去世后,在孙策起步阶段,王晟不仅没有给予任何援助,相反在孙策平定江东之时,他还与邹他、钱铜等聚众万余人在江东阻击孙策。孙策打败王晟等人,在母亲吴夫人的求情下,孙策才放过了他。

这时的孙策真的很孤单,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孙策自己的三个弟弟还小,没能跟他一起到寿春;原来跟随孙坚的孙氏家族成员,或像叔叔孙静退居乡下,或像亲戚孙香已跟随袁术,舅舅吴景和堂兄孙贲则远在丹阳。

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5)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闯劲。

初平四年(193年),孙策守孝结束后,虽然没有亲人、朋友支持,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往前冲。他向袁术讨要父亲旧部,未能达到目的。在最困难的时候,孙策遇到了贵人:吕范。

在事业最低谷时,吕范来到孙策的身边。吕范不仅拒绝了袁术递过来的高官厚禄橄榄枝,还带领百名门客投归孙策,这对孙策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据《三国志•吕范传》记载,吕范,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人。年少时任县吏,容貌风度好。同城有一户刘姓人家,家庭富有,女儿漂亮,吕范向他家求婚,女儿的母亲嫌弃他,不想答应,刘父说:“看吕子衡这样子,难道会长久贫困吗?”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后来,吕范避乱到寿春,孙策见了,觉得他不平凡;吕范认为孙策是个人物,就主动接近亲热,带领私客百人投归孙策。那时孙策母亲在江都,孙策派吕范去接她去吴郡的曲阿。徐州牧陶谦咬定吕范是袁术的密探,示意县官逮捕吕范并进行拷打,吕范的门客把他从监狱里抢了出来。这时唯有吕范和孙河常常跟从孙策,跋涉辛苦,不避危难,孙策也像对亲人一样待他,每每和他共登厅堂,在母亲面前摆宴饮酒。此后,吕范跟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将其比之于东汉开国元勋吴汉②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6)

孙河在《三国志》里没有单独传记。从《宗室传》记载中得知,孙河,字伯海,本姓俞,也是吴郡人。孙策喜爱他,赐他孙姓,将他列入孙氏族谱。以后任命为将军,驻守京城。他有个儿子,名桓,字叔武。年二十五岁,授任安东中郎将,与陆逊共同抵御刘备的进攻。孙桓因为军功授任建武将军,封丹徒侯,调至长江下游任牛渚督,修筑横江驻军城堡,恰巧在这时病死。另外,在《吾粲传》中可知,孙河举荐过吾粲,“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县人。孙河担任县长时,吾粲是个小吏,孙河非常赞赏他的才干。孙河后来当了将军,可以自己选拔高级吏员,于是推荐吾粲为曲阿县丞,又调任长史,治理郡县具有名声业绩。”

学者罗肇前认为,“袁术甚贵异孙策,但不肯让孙策典兵,只是说:‘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孙贲字伯阳)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孙策遂根据袁术的差遣,到丹阳郡去找吴景,袁术派孙坚旧部程普护送过江。”③

罗肇前先生上述说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孙策与袁术之间的分歧,不是让不让孙策典兵,而是袁术要不要归还孙坚旧部给孙策。典兵,是指统领军队,掌管军事。二是袁术派程普护送孙策去丹阳,不知有何出处?《三国志•程普传》记载,“坚薨,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孙坚死后,程普又在淮南跟随孙策,跟着他攻打庐江,破城后,回师一起东渡长江。并没有记载,程普与孙策一起到吴景处募兵。又查《后汉书•袁术传》,也没有袁术指派程普护送孙策的说法。相反在《三国志•吕范传》中明确载明,“这时唯有吕范和孙河常常跟从孙策”。从常理来说,袁术让孙策去丹阳募兵,仅仅是为了应付孙策。程普作为原孙坚帐下的一员大将,袁术在没有做出要归还孙坚旧部决定之前,根本不可能让程普护送孙策去丹阳的。

三、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7)

《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的舅父吴景,这时担任丹杨太守,孙策便用车子载着母亲从广陵郡江都迁移到吴郡曲阿,他与吕范、孙河都去依附吴景,利用各种机缘只招募到几百人。

《江表传》记载,孙策向袁术讨要父亲的旧部,袁术虽然惊异孙策的能力而很器重他,但是袁术不愿意把孙坚的旧部还给他。于是,袁术对孙策说:“孤(我)当初任命你的舅舅任丹阳太守,任命你堂兄孙伯阳(即孙贲)任丹阳都尉,他们那里是出精兵的地方,您可以回那里去依托他们而招募人马。” 于是,孙策带着吕范和孙河前往丹阳依靠舅舅吴景,只募得几百人。

然而,刚募到的新兵却受到泾县的山贼头目祖郎袭击,几乎全军覆灭;孙策自己也差一点丢了性命。这一点在后来祖郎投降孙策以后,孙策安抚祖郎的话中可以得到印证。这段话记载在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孙辅传》引用的《江表传》中,原文是这样:“策谓郎曰:‘尔昔袭击孤,斫孤马鞍,今创军立事,除弃宿恨,惟取能用,与天下通耳。非但汝,汝莫恐怖。’郎叩头谢罪。”(译文:孙策对祖郎说:“以前你袭击我,砍了我的马鞍。如今我兴兵征伐,去除往日的宿怨,只是为了平定天下的大事。不只是为了报当年与你结下的仇恨,你不要害怕。”祖郎叩头谢罪。)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孙策处境有多么的惊险,敌人的刀斧已经砍在了孙策的马鞍上了,险些丢掉了性命。

四、自助者天助之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8)

孙策孤单一人来到寿春,向袁术讨要父亲孙坚旧部,无果;好不容易遇到吕范和孙河愿意跟随他到丹阳募兵,而募兵又失败。接二连三的打击,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咬咬牙扛过去,还是退缩不前,这才是对孙策的真正考验。孙策是与命运抗争,还是就此自暴自弃、放弃梦想?

孙策当然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在丹阳被祖郎打败后,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

一是继续留在丹阳募兵,自主发展。由于有袁术的授权,孙策继续留在丹阳发展合理合法。但是孙策知道单靠自己募兵来壮大自己,难度系数很大:一是在战乱时期募兵本来就很难,何况之前还损失了数百人马;二是孙策募兵资金也严重不足。

二是返回寿春去见袁术,继续索要自己父亲孙坚的旧部。虽然这种软磨硬泡的做法不符合孙策个性,但是如能索回孙坚旧部,这仍然不失为是一条快速崛起的捷径。而且对于孙策来说,丹阳募兵失败的惨状,会让袁术对他的戒备心减弱许多;还有,毛头小子孙策也不过尔尔,这让袁术充满着优越感。

于是,孙策坚定返回寿春去见袁术。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9)

《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兴平元年(194年),孙策灰头土脸从丹阳回到寿春,再次投奔袁术。袁术非常惊奇认为,孙策丹阳募兵竟然如此惨败,袁术想了想从孙坚旧部数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给孙策统领。

袁术为什么此时会同意将孙坚旧部中的一千多人,还给孙策?原因可以有二:一是孙策丹阳失败“惨状”使袁术对孙策戒心减弱;二是出于安抚孙策的目的,将孙坚旧的一部分还给孙策。

孙策得到父亲孙坚的旧部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去讨伐祖郎,以雪前耻。据《三国志•妃嫔传》记载,“孙策与孙河、吕范依景,合众共讨泾县山贼祖郎,郎败走”。意思是说,孙策与孙河、吕范投奔吴景,会合众军攻打泾县以祖郎为首的山贼。祖郎被孙策打败后逃走。这是孙策领兵后的第一场胜仗。

孙策打败山贼祖郎,虽然是一场很小战役的胜利,但是意义非常重大,孙策从此开始登上军事舞台,孙氏家族和袁术集团的主要成员逐渐开始认可了孙策。

五、良禽择木而栖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10)

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意思是说,好的鸟会选择好的树木栖息,贤德的臣子会选择明主侍奉。

《三国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中,李肃带着礼物来劝吕布跟随董卓。“(吕)布曰:恨不逢其主耳。(李)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在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中,满宠为曹操充当说客,游说徐晃投降曹操。(满)宠曰:“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徐)晃起谢曰:“愿从公言。” ④

大致说来,人们都是以“良禽择木而栖”之语,劝人要投奔明主,成就大业。

“良禽择木而栖”的说法,最早文献记录可能是出自《左传·哀公·哀公十一年》:卫国大夫孔文子要攻打太叔(疾),来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礼乐的事,我曾经学过,至于带兵打仗,我是一窍不通的。”孔文子告辞后,孔子就命令学生收拾行李,准备车辆,打算离开卫国,孔子说:“只有飞鸟选择树木做巢的,哪有树木选择飞鸟的道理?(原文: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听说孔子要走,孔文子急忙拦住孔子说:“我怎么敢考虑自己的私心呢,我是询问卫国的灾祸(在哪里)啊。”孔子又打算在卫国住下来。这时,鲁国派人用礼物来招纳孔子,孔子就回到了鲁国。④

孔子自喻为鸟。孔子在鲁国得不到重用,这只“鸟”只得离巢而去,择良木而栖。孔子这一离家出走,从55岁的“大鸟”,飞成了68岁的“老鸟”。十四年的周游,历经坎坷,却难择良木,终不得列国的重用。回国后的孔子依然没有得到重用,而此时的孔子不想再飞了,潜心学问,删编《诗》《书》,修订《春秋》,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11)

正因为孔子提出了“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的感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如果进一步展开想象翅膀,将鸟与树比喻为男人和女人,自然就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谚语了。

吕范在寿春遇到孙策,是孙策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候,但是吕范却能从落拓的孙策身上看出其英雄气质,决定终身跟随孙策,倾其所有,帮助孙策走出事业困境。“良禽择木而栖”是吕范追随孙策的原因之一;其二,吕范不同与其他跟随者,为了孙策集团的发展壮大,除了贡献出自己财物外,还甘愿去做得罪人的“都督”,治理军纪。

《江表传》记载,孙策占领曲阿,被袁术正式封为殄寇将军之后,手下的人马已经有两万多。队伍一下子膨胀这么大,从没有带过这么多队伍的孙策,面临着一大堆麻烦事。吕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乘与孙策下棋闲聊中,看似无意地向孙策提出:“如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可是常有纲纪不整的时候,时不时就有人会违反军纪。吕范我愿意暂时代领都督这个职位,帮助将军来治理军纪。”

吕范这样的提议,让孙策左右为难,也很是感动。孙策对吕范说:“子衡,你已经是士大夫了,你手下人马也是一大堆,立了那么多功劳,怎么能让你再来担任都督这种低微的职位,来做军中琐碎事务且得罪人的小事,这岂不是大材小用吗?”

可吕范态度很坚决,吕范对孙策说:“将军你说得不妥。我吕范离开家乡追随将军您,不是为了妻子儿女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兼济天下。好比我们同船渡海,一事疏忽,就会因此遭受挫败。我这样做也是为我自己做打算,不单单为了将军您啊。

吕范这样回答,孙策被感动了!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12)

有人为了孙吴集团利益,心甘情愿舍弃自己地位与荣誉,孙策有什么好说的呢?

吕范从孙策营帐中出来,就脱下象征地位的华丽服装,穿上便于骑马行军的普通军官的军服,手拿皮鞭,到孙策办公的营房报到。于是,孙策给他授权,让他专门负责整顿军纪。在孙策的支持下,吕范整顿军队,严格军纪,成效显著。孙策的军队,“军中肃睦,威禁大行”,孙策军队的纪律作风又上了一个台阶。

吕范愿意自降级别去做得罪人的“纪检”干部,可见他思想境界之高:一是孙吴集团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主动做;二是只要是有利于孙吴集团的事,坚决做;三是不在乎自己的职位高低,自己能做的,坚持做。

吕范自觉与孙氏家族事业荣辱与共,不仅得到孙策的赞赏,孙权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江表传》又记载:孙权还都建业后,与将相文武大会时,与卫尉严畯论及吕范,说:“我过去把吕子衡(吕范字子衡)比作吴汉,当时你们争论没有停息过,这下有决断了吧?”严畯退席说:“臣还是不明白这个意思,觉得未免太夸赞了吧。”孙权说:“吕子衡为人忠诚正直,虽然爱好奢华,但凡是总以顾及君主为先,这点缺点不足为忧。过去吕范回避袁术自愿归顺兄长。后来兄长为主帅另外领军的时候,吕范忧虑我兄长的事,乞求为一方都督主持大事,他又忠心勤奋。所以我才这么比较。这是有缘故的,不是我偏爱他。”严畯这才信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有能力的人,都渴望能遇到“明主”;而不管怎样的“主”,都渴望手底下有大量“贤臣”。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吕蒙和孙策的故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13)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拙著《试解袁术不信任孙策之谜:兼论韬光养晦》,发布在《今日头条•世亮读书》。

②吴汉(?~44年),字子颜,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出身寒微,起家亭长,进入渔阳郡贩马为业。更始元年(23年),起家安乐县令。率众归顺萧王刘秀,拜偏将军、建策侯。此后,斩杀苗曾、尚书令谢躬,平定铜马、青犊等流民军,忠心支持刘秀称帝。东汉建立后,拜大司马、广平侯,率军扫灭刘永、董宪、公孙述、卢芳等割据势力,攻打匈奴。建武二十年(44年),因病去世,谥号忠侯,效法大将军霍光的丧礼进行。

③罗肇前《三国征战史》,岳麓书社,2009.1,第78至79页。

④罗贯中《三国演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11,第28页、第121页。

⑤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

⑥本文除《雪中送炭》《良禽择木而栖》图片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深表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