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尤其是机枪 铁丝网 堑壕的王牌组合就是从日俄战争期间开始展现出其强悍的阵地防御能力的。当时机枪的主角分别是以马克沁为代表的水冷派和哈奇开斯为代表的风冷派。

不过很遗憾,当时西方那些观察国似乎是没把重机枪在阵地战中表现出来的杀戮机器特性理解透彻,这也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的步兵成片的被收割。不过我想说的是,在日俄战争中,麦德森轻机枪的表现到是让法国意识到轻便的自动武器在野战和进攻中的作用,这也引出了这篇我想谈的主角,哈奇开斯1909轻机枪。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1)

哈奇开斯1909轻机枪是哈奇开斯1897重机枪的轻量化版本,我再丢一张1897的图片大家好做个对比。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2)

1897重机枪枪身重23.5公斤,很明显这个重量是不适合单兵携持的。所以1909轻机枪首先就是减重到12公斤。同样的,重机枪只考虑固定在轮架或者三脚架上射击,因此没有枪托,而轻机枪得有枪托,这就是这两的主要区别。

结构上两者差异不大,采用的是活塞长行程导气原理和转栓闭锁,只能说法国人在结构这条路上是走对的。而且这类原理的精度相比马克沁那种退管式要来的更好。这里多插一句嘴,日本的92式重机枪、11式轻机枪采用的也是哈奇开斯的原理,因此精度同样出色。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3)

图为哈奇开斯1909的枪机部分结构,可以看到玫红的那坨机框和活塞是一体的,标准的活塞长行程结构。靛青的枪机头部有数道闭锁隔断螺纹,将子弹推入膛后,机框会带动绿色的节套旋转,与机头完成闭锁,咱们简单的将靛青的枪机理解成高压锅,将绿色的节套理解成高压锅盖,击发之前锅盖旋转扣住锅体上的螺纹。

结构上没问题,但其他的设计就有点另类了...

首先哈奇开斯1897是保弹板供弹,这用在重机枪上没问题,毕竟有个副射手常年在一边伺候着。但1909轻机枪在设计的时候或许考虑到有些时候机枪手会在脱离副射手的情况下射击,因此将1897的供弹口从左侧移到了右侧。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4)

不过如果没有副射手扶着保弹板,这玩意在前几发晃动太大可能会出现供弹问题,所以实际上还是离不开副射手...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5)

(oh,这糟糕的姿势)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6)

我们看这动图就能感觉到这挺机枪绝对没有考虑过腰射。没错,12公斤的重量本身就沉,整体重心还非常靠前,左手也只能握在导气筒上,打热了之后烫爪子的那种。这该死的托弹板很扎人,整把枪到处都是棱角,还有这古怪的枪托...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7)

我这里出现了两种1909,木托比较大,采用两脚架的那种是美国版,而上图这个采用小三脚架和简易木托的是英法版。

不过不管是两脚架还是三脚架,都很不稳,两脚架的问题在于它的前后限位太大了...晃晃悠悠的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8)

小三脚架则是触地面积太小,稍微移动一下枪就容易翻车,也完全起不到后坐支撑作用。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9)

更要命的问题在于糟糕的勤务性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10)

比方你发现这枪卡壳了,需要拆出来检修一下枪机,那么你就得先拉出这个充当快慢机的栓,然后死命往后拉,抵住复进簧的力。然后扣住扳机,释放枪机和扳机卡铁的连接,再慢慢的把那个栓给推进去。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11)

接下来是把机匣后面这个销子给拧下来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12)

最后再是把栓的“D”(Dissassemble)转到12点位置,你才可以把这坨东西带着活塞杆拉出来。然后再拆掉扳机和握把,卸掉复进簧,这会儿才能再把枪机和机框给卸出来,非常复杂。

另外,美军装备这批轻机枪的时候吐槽很多,他们表示1909经常出现击针和抓壳钩断裂的情况,而且供弹板得注意正反面,否则会插不进去(我想到了插USB口的痛苦),所以美军把这款武器称之为“白天枪”(Daylight gun),因为黑灯瞎火的晚上处理故障几乎不可能,也更分不清保弹板的正反面...

本来法国人是在巴黎圣但尼的哈奇开斯厂制造这玩意,但随着一战的开打,这个厂就迁移到了里昂,但产量依旧不高。后来是英国人伸出橄榄枝说,德国人打不过来,你们哈奇开斯干脆到我们那边开厂。这会儿它的产量才开始提高,整个一战期间大概产出了40000支英国.303和法国8mm的版本。

大口径的轻机枪(我本来想造一把轻机枪)(13)

但话在说回来,这批枪原本是想用作轻机枪的,但这批枪更多的是用在堡垒、航空以及坦克上,当然,诸如坦克啥的内部空间狭窄,所以保弹板也换成了3发一截的弯曲折叠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