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承赞墓在哪里(开闽宰相翁承赞)(1)

翁承赞像

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字文饶),自号狎鸥翁,晚号螺江钓翁。晚唐莆田兴福里人(今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竹庄村),后随父举家移居漆林里(今属福清市新厝乡七林村)。唐乾宁三年(896)进士、“探花使”,擢博学宏词科,授京兆尹参军,累迁右拾遗,户部员外郎。天祐元年(904),翁承赞奉昭回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备受王审知礼待。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自立,国号梁,封翁承赞为右谏议大夫。梁开平四年(910),翁承赞以册礼副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后朱温任命翁承赞为福建盐铁副使,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因朱温日渐骄恣,翁承赞辞官回闽。

翁承赞回闽后,王审知拜他为同平章事,封晋国公,故里被命名为文秀乡、光贤里、昼锦庄。为闽相期间,翁承赞建议王审知在福州设立“四门学”,并在所属各州县广设庠序以授生徒,发展闽地教育。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王审知去世后,其诸子为争夺政权而造成混乱,闽政日非,翁承赞称疾致仕,归隐建州(今建瓯),长兴三年(932年)去世,终年73岁,追谥忠献。他是莆阳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办学兴闽第一人,也是位大才子,诗文俱佳。

两蹑青云,赈恤民生

翁承赞墓在哪里(开闽宰相翁承赞)(2)

翁承赞请旨在全国建立的"养济院"碑

翁氏乃簪缨世家,翁巨隅特地修建漆林书堂。承赞不无自豪作诗云:“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高。”“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书斋漫兴二首》)翁承赞砺志好学,才藻优瞻,立志功名。昭宗景福元年(892)赴长安应试,初考不利,继续滞留京师侯考。乾宁三年(896),以最年少的进士被选为探花使,出席曲江杏园盛宴,名动公卿。他写有《擢探花使》一诗:“洪崖差遗探花来,捡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

第二年,翁承赞鹏程再奋,又擢博学宏词科,人称“名高五七字,道胜两重科”。不意未获美职,仅授京兆尹参军(九品卑职)。但由于翁承赞学问渊博,文词清丽,朝贵众口交誉。

翁承赞目睹藩镇割据,地方军阀与朝廷掌兵权的南、北司权要内外勾结,深以为忧,曾进言说:“方镇交结权幸,终必误国。”他的远见卓识赢得朝野赞许。翁承赞羁留京都多年,觉得自己对时局朝政并无裨益,于是萌生归意。天复二年(902年),翁承赞由陕西周至县县令调任秘书郎、左拾遗。他见到不少麻风病人(俗称“孤老”)沦为乞丐,顿生悲戚之心。于是上章谏议曰:“天下残疾老稚无所依怙者,何忍听其沦落,宜加赈恤”。昭宗纳取其议,颁诏天下设立养济院。明崇祯元年(1628),里人、东阳县令郑为在乡里为翁承赞立碑记功。

翁承赞倡议设置养济堂的影响深远,促进古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宋代官府高度重视救济问题。北宋嘉佑、元符年间,即蔡京当权时期,政府要求对鳏寡贫病孤独者,“官为居养之”。元代法律有所规定,“诸鳏寡孤独、老弱残疾、穷而无告者,收养于养济院”。明清两代官方大都重视养济堂(院)的建设和管理,以救济鳏寡孤独、残疾之人,还出现了民间的慈善组织,即普济堂。

两使闽土,衣锦还乡

翁承赞墓在哪里(开闽宰相翁承赞)(3)

王审知雕像

唐代末年,藩镇势力日益膨胀,朝廷对藩镇己失去控制力。为扩大地盘,各藩镇展开激烈的争斗。闽中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深知百姓承受的战乱之苦,于是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宽用薄弑,注重发展生产,所以,在他执政时期,间地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景象。但闽地偏僻,人才匮乏。为了巩固政权,他大量延揽唐流亡人オ为其辅佐。

当时唐昭宗欲笼络王审知。而翁承赞作为闽籍朝臣,也于天祐元年(904)向昭宗奏称,全国四方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唯有闽地一境晏然平和,且忠于朝廷,应予嘉奖升封,以安人心,即派翁承赞为册封使,赐以锦衣,专程到福州,加王审知为检校太保,封琅琊王,食邑四千户。

王审知见翁承赞一表人才,且谈吐不凡,顿生爱慕之心,连数日设宴盛情款待。翁承赞亦感王审知胸襟开阔,贤明谦和。翁承赞完成册封任务,要回京师述命。王审知亲率闽地文武大臣,到新丰市堤为他饯行。

新丰市堤在王城外,顾名思义,是一处江堤。但现在洪水已退却,留下大片沙洲,成为一处新集市。在唐之前,城与市是分开的。城里是王室、官府和驻军所在地,老百姓大多居住在城外,而集市则在四门城郊。为延揽中原士族来归,王审知于901年营建了罗城,并在城内专门规划了“三坊七巷”,作为官员和士族的高级住宅区。同时为了提供生活方便,城和市也开始相接。

王审知在钓龙台设宴。钓龙台即南台山,在新丰市堤内。据说,汉时东越王曾在这里钓得白龙,所以称“钓龙台”。钓龙台高临江渚,登台远望,可见堤外沙洲片片,江上渔舟点点。这里历来是文人墨客游冶之所。后来的米芾曾于此题写“全闽第一江山”。翁承赞当即赋诗:“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此身替与交亲好,今日还将简册回。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表达他对闽王的难分难舍之情。这让王审知十分感动。

翁承赞墓在哪里(开闽宰相翁承赞)(4)

历经千年沧桑的翁承赞祠堂

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让”,自登帝位,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翁承赞被擢升为谏议大夫。这时,王审知为求闽中政局安定,向朱温上表纳贡。朱温以礼部侍郎萧顷为册封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他知道翁承赞曾经使闽,与王审知有,故命为副使,再次赴闽。

公元909年,翁承赞正度回到福州,日睹人民安居乐业,“江山胜往年”,产生了终老故里的念头。尤其是这次使闽期间,闽王还特地安排他和萧顷专程来到漆林老家,听到漆林书堂依旧书声朗朗,不禁勾起他童年诸多记忆。重返开封后,他每每赋诗,寄托思乡之情:“微宦淹留鬓已斑,此心长忆旧林泉”“夜来梦到南台上,遍看江山胜往年。”诗中流露出浓烈的回归意绪。

在翁承赞的推荐下,“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黄滔投奔王审知。王审知对黄滔深为赏识,奏请朝廷授黄滔为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此前,黄滔的好友陈峤已依附于王审知。稍后,莆田首位状元、福建第二位状元、晚唐律赋三大家之一,诏赐状元徐寅也从大梁归来相佐。黄滔回闽之后,悉心辅佐王审知治闽,毫不保留地施展了自己的抱负

然而朱温为笼络唐朝国臣,提升翁承赞为御史大夫,加左散骑常侍。但他看到朱温目渐骄恣凶悍,难与为治,而王审知却能励精图治,有贤明之称,便不再留恋中原,毅然辞官返闽,时年60岁。

出相辅政,政绩卓著

翁承赞墓在哪里(开闽宰相翁承赞)(5)

清乾隆年间重修翁承赞祠堂的石碑

翁承赞回闽,王审知大喜过望,即拜他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后又晋爵晋国公,敕书中说:“昌乎王道,系彼相才,前盐铁副使大中大夫上柱国赠紫金鱼袋翁承赞,才冠九流,学穷三古,两蹑青云之梯级,载攀明月之枝条……垂闻望于缙绅之内,走姓名于宇宙之间,锦制衣裳,昼还乡国……可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度评价承赞相才,并将他的出生地乡名改为“文秀”,里名改为“光贤”,以示荣宠。

翁承赞为相后,与黄滔一起悉心辅佐闽政。两人克己奉公,廉政治吏,招贤纳士,政声颇佳。在政治谋略方面,当朱温篡唐后,割据各地的军阀纷纷称王。黄滔与翁承赞审时度势,建议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王审知接受了建议,奉后梁、后唐为正朔,使福建在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情况下,能够独享太平,30年免受兵祸。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倡议创设四门学,以教闽士之优秀者,造就高级人才。并在各府县建学,做到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并派人四出访书,缮写刊印,招徕中原名士,开化海隅闭塞之民智。莆田人徐寅闽时,被王审知任为掌书记。正是翁承赞与黄滔的匡正之功,致使七闽大地一时成为乐土。当时中原动荡,文士如韩偓、崔道融、李询、韩昌黎、王涤、王标、王拯、王倜、杨承休、杨赞周等一大批中原名士或避乱入闽,或慕名来闽,王审知都予以量才重用,提升闽地文化教育水平。到了两宋,福建成为全国文化教育先进的地区。由于翁承赞致力教育事业,后世称“办学兴闽第一人”。

在吏治方面,翁承赞进谏实行屯兵制度,“精兵简政”,提出“亦农亦兵,且耕且战”之策,安置功臣,先后在风岗里、上街、沙堤等地建立“功臣府”,选拔贤能之人担任文官职务,广开言路,下情上达,政治清明。

在发展经济方面,翁承赞辅佐王审知推动商贸及对外经济活动。他支持王审知取消闽江流域的所有关卡,使山区与沿海的物资得到了交流。还在黄歧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鼓励垦荒,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扩浚福州西湖、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东湖等,鼓励农民种茶。由于福建贸易额扩大,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也相对安定。

翁承赞墓在哪里(开闽宰相翁承赞)(6)

王审知墓

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去世,翁承赞亲作墓志铭,倾情称颂闽王功德。铭曰:“粤有雄杰,镇于闽城。文同周召,武定韩彭。功存举砺,政显忠贞。崇勋冠古,遗德垂名……”

王审知去世后,其不肖子孙腐化堕落,为争权位而自相残杀。翁承赞苦劝不听,自感回天无力,遂托辞年老称疾致仕,归隐闽北建安(今福建建瓯),与僧道交游,与药鼎仙方为伴,建挂冠园、狎鸥池以示志趣,并自号“狎鸥翁”。后唐长兴三年(932),翁承赞病卒,终年73岁,葬建安新丰里,追谥“忠献”。

翁承赞的主要政绩在他的散文代表作《恩赐琅琊王德政碑》、《王审知墓志铭》中均有记载,至于出任闽相,后人更是称道:“公能事大,宣瘁尽力。国之丹青,邦之柱石。辅佐闽王,殊勋茂绩,讴歌载道。”

晚唐才子,工诗能文

翁承赞墓在哪里(开闽宰相翁承赞)(7)

翁承赞书法

翁承赞工于诗文,著有《谏议集》《昼锦集》一卷、《宏词前后集》二十卷,皆因兵火散佚,传世作品屈指可数。《全唐诗》编其诗一卷,收诗四十首。《唐才子传》称誉“其诗高妙”。

他的诗端重典雅,字句炼精,意境深远,不乏名篇佳句。如:“千嶂华山云外秀,万重乡思望中深。老嫌白发还偷镊,贫对春风亦强吟”(《华下霁后晓眺》)、“微宦淹留鬃已斑,此心长忆旧林泉。不因列土封千乘,争得衔恩拜二天。云断自宜乡树出,月高犹伴客心悬”(《奉使封王,次宣春驿》),这是乡思的流淌;“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擢探花使三首》),这是登龙的快意;既有“秋高岩溜白,日上海波红”(《题壶山》)壮阔的山川胜景,又有“名士穿云访,飞禽傍竹吟。窗含孤岫影,牧卧断霞阴”(《题莒潭安闽院》)的深山幽雅惮院;“花繁不怕寻香客”、“知尔苦心功业就”(《喜弟承检登科》)、“力学烧丹二十年,辛勤方得遇真仙”、“得路自能酬造化,立身何必恋林泉”(《寄示儿孙》),这无不是乱世生涯体验的提炼;“烂熳香风引贵游,高僧移步亦迟留。可怜殿角长松色,不得王孙一举头”(《万寿寺牡丹》)、“倚涧临溪自屈蟠,雪花销尽藓花干。幽枝好折为谈柄,入手方知有岁寒”(《松》),这是咏物示志,勾画出高洁正直情操。

他的名作《书斋漫兴二首》写出了诗人对读书特有的感情和兴趣,也写出了读书应有的功能,读书可以使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知书达理。

“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

“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读书是一件于己有益的美事,是一件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乐事。诗歌将喜悦和欣慰的感情与哲理性思考相结合,在哲理性的思考中处处流露出美好的情感性感受,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而这也是翁诗的总体艺术特征之一。

翁承赞的散文亦不多见,主要是《恩赐琅琊王德政碑》、《王审知墓志铭》。《王审知墓志铭》,可视为代表作,碑志全文三千五百言,以散文笔法,全面记述闽王世系与冶闽功绩,写其体恤兵民,记其筑城开港等德政,颂其居官之道。文章生动形像、详尽翔实记述闽王王审知其人其事,异德殊勋,不但是一篇反映五代闽国历史的珍贵文献,同时也有较高的文学品赏价值。

参考《莆田市志》阮其山等人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