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重修族谱序
欣逢盛世,国富民强,国盛修志,族兴修谱。族之宗谱,如国之史录,可铭记列宗列祖之伟业,再现世代繁衍之真谛。有谱传承,族人可知本宗之源流,子孙之多寡,基业之兴衰;可知祖德宗功之宏大,从而昭人耳目,光前亦裕其后。修谱实乃族之大业也。
纵观吾徐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可溯自黄帝九世孙伯益,下可衍至我支当今六十六世,期间四千二百六十余年,繁衍逾一百四十一代。《新唐书.宰相系》在叙述徐姓起源时说:“徐氏出自赢姓,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其地下邳僮县是也。到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二世子孙章禹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姓。”偃王之四十四代孙穉其次子讳子盛,乃吾族之始迁祖,我族尊为一世。远祖子盛祖籍海州(今为江苏省赣榆县)沙河,汉灵帝时赴姑幕(古县名,旧址安丘县石埠子)任文教业,而入彼籍。其后人由姑幕迁沂源东车汪(原隶属沂水)至十九世守本始居沂水南关,繁衍至今,属东海堂一大分支,古谓“沂水徐氏”。其分支迁徙地遍及九州,乃至全球,近支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沂水、沂南、莒县、临朐、沂源、新泰、莱芜、蒙阴、泰安、藤县、兰山、郯城、淄川、博山、寿光、烟台、安丘、五莲、日照;江苏省新沂、淮安、涟水、昆山;安徽省萧县、凤阳;河北省沧州、枣强以及山西、江南和东北等等,并且流落他方,失记失续者不计其数。我族为望族、巨族,徐氏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列中占第十一位,我子盛一支在徐氏家族中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晋武帝五年我沂水徐氏邈、广二祖始修族谱,至民国三年纂修九次(期间修谱失记者已无从可考,不计其内)。历次修谱,先人栉风沐雨,跋山涉水,不惧严寒,不畏酷暑,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圆满完成次次修谱大业,方使我族渊源清晰,支派分明。自民国三年修谱封笔断续至今,已有九十五载。鉴于数代繁衍,应续众多,且历经沧桑迁徙益广,更有流离失所糊口他方,鸿迹萍踪,居无定所者不知多少。另外由于战乱、水荒、火灾、文革(1966年全国开始文化大革命,家谱当四旧被焚)原修族谱损失殆尽。致使孙忘祖讳,世次错乱,称谓颠倒者大有人在;源头不明,支系不清者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族训日渐淡化,实为我族之忧。倘若再误时宜,恐水源清,而流远不洁;木本根深,而枝叶不分也。上代先祖有报本追远之思,吾等就没有木本水源之念,承先启后之志!念及此,族人心情沉重,倍感愧对祖宗,修谱应为当务之急。荆山湖五十七世光山宗长常怀紧迫之感,每逢清明族人于祖茔祭祖时,倡导此事,但均因事体重大,且经费紧张未能如愿。时光荏苒,欣逢盛世,又有祖茔茔地被国家征用二亩有半,赔洋十万,荆山湖光山,徐家洼五十八世庆美,前晏家铺五十九世廷德等审时度势,于二○○七年十一月再次动议修谱。以此十万为资基,再采取集、捐之法,可解决修谱最大难题——资金。初议已定,于是筹备。
公元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于沂水县城召开了三十多个分支的族人代表大会。隆重成立了“徐氏再修族谱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通过了本次修谱的有关规定,成立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沂水黄烟复烤厂东二百米前晏家铺廷德住宅一楼(无偿提供使用)。办公室下设财务组、征访组、材料组工作机构。在修谱委统一领导下,全体修谱人员各司其职,认真工作,至此,修谱工作轰轰烈烈展开。修谱班子和驻城热心族人一齐上阵,动用汽车近百辆次,查访了沂水及沂南、莒县、临朐、沂源、蒙阴、五莲等县有徐氏居住村庄近三百个。所到之处无不一呼百应,奔走相告,亲情互动;阖族上下,不二共识,视为功德之举,纷纷献计献策,或志愿献工走访联络,或慷慨捐资尽能及之力。此次修谱可谓合族人之心,顺族人之意,上可慰九天列祖,下可传世代子孙,功在当今,利在后世。不足两月,族人报表有百余村,足见族人修谱热情之高涨。
本次修谱,为有利后人拜读,统一使用简体字、白话文,其内容有“序”、“徐氏溯源”、“族谱”世系、“知名族人简介”等。族谱世系表,老谱为竖行排列,单名直序法,今在原格式基础上变为横行排列。我于二○○三年仲春,用电脑设计了Word电子表格,工作之余,用电脑输录了民国三年所修老谱全部内容。本次修谱我有幸参加,夜以继日,不几月,又将所报新谱全部接续输录,并进行了谱书编辑。
老谱中繁体字居多,且有不少异体字,本次修谱改繁就简,异体字电脑字库中没有者,照原字形造字录入,或注明字体构成。字体简化后,祖讳字偏旁部首原一致者部分受到一定影响,请族人谅解。
本次修谱经族人代表大会通过,为顺应当今计划生育国策,决议:义子入谱,女儿入谱,配偶以实名录入。并非有意违反祖训三条,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前进,修谱也应与时俱进。
祖谱中书香累世,科甲连绵,本次修谱要求一一详报:干部级别及工作地,学历(本科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以上),特殊贡献及市级以上表彰奖励等,既可彰显贤能,又以启迪后昆,也使谱牒生辉。本次入谱按各分支所报材料如实录入,漏报者望后世修谱补之。
本次修谱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查访了八县一市,但因族人迁徙地巨多,难能一一查到。后经补查,或驾车亲往,或电话联系,但仍有多支未见报表。本着入谱自愿之原则,又因时间紧迫,不得已于二○○九年六月封笔刊印。未入谱者可等下次修谱再入,或再辟《续编》刊印。另外,有个别分支,虽祖为手足,却另立门户,自刊小册。修谱委议定,遵其所便,留于后人述评。
祖谱(始祖——四十四世),道光乙酉所修族谱一一列出,而民国三年所修族谱自三十四世为始,本次修谱一一列出。祖谱,各地族人记载略有差异,为此,修谱委亲赴海州沙河镇、郯城、新泰等地予以考证。经考证,原祖谱内容略有改动,但仍有待考之处,以俟后人考证纠之。在考证祖谱工作中,上巨石崖五十八世新祥做了很大贡献。
修谱德事告竣,欣喜之余,更觉寓意深远,血脉一袭相承,亲情博爱无疆,抚今追昔,感慨系之,寄愿望于族亲,当以续谱为契机和动力,弘扬先祖之美德,牢记族训之教诲,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精忠报国,光宗耀祖。
谱宜勤修,每六十年一大修为宜,望后人遵之。本次修谱扩大请谱面,公、私均可珍藏。谱书珍藏面广,后世修谱用《续编》接续即可,亦省去刊印本谱之资。
谱书虽经编委细心输录,谨慎校对,认真纠错,但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族人见谅。
谱书告成,凡吾族众,请谱一部,家藏数卷,流传百世,以启后人,敬宗尊祖、敦宗睦族。
谱书告成,族众欢欣。忆修谱之艰辛,非事事者未知,道光乙酉修谱五十三世光灿体会尤深,我等均有同感。修谱虽有族众鼎力支持,但来自不同方面的阻力、压力难免。修谱委顶住压力,排除阻力,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公正无私,勤勉工作,终成大业。
谱书力求高档,精挑宣纸印刷,新式线装。为此莒县肖家河五十八世新付出了很大心血,印刷厂经理肖家河五十九世良东给予了非营利印刷优惠。
谱书付梓在即,族人命愚作文记之,愚深感才疏学浅,力难胜任,只得班门弄斧,敬书此文是以为序
正科级 中学副高 吕家旺 六十世 以志 顿首敬撰
公元2008年12月
民国元年重修族谱序
凡事莫创于前,不能清其源,莫继于后,不能通其流。然源已清矣,流已通矣,苟不随时浚修,将淤塞泛溢之是患。欲其支派分明,条分缕晰,不戛戛乎难哉。吾族古称东海徐氏,族谱之修也始自明万历戊午(1618年),重修于清雍正乙巳年(1725年),再修于道光乙酉。始则总序至四十四世分为二十七派分序,可谓穷源竟流条分缕晰矣。然准以人群生存进化之例,三十年将加一倍,溯自道光,迄今九十年间,吾族之繁衍当加七八倍。而户口愈繁贫窭愈甚,迁徙离居者不知凡几;失续绝嗣者不知凡几;子失父名,孙忘祖讳者不知凡几;流离失所糊口他方,鸿迹萍踪 居无定所者更不知凡几。一脉之人觌面不识,世次错乱称谓颠倒,至于此极。苟不及时重修,是先人已创于前者,吾人不能继于后,先人已清其源者,吾人不能通其流,不但不能联族谊,岂不负先人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历次修谱之苦心哉!历年来龙家圈庄台沭水庄鼎铭等屡次提倡此事,但以事体重大肩任匪易,且各有本务,不得抽身任事,故每次提议辄作罢论。宣统年清明节族众于祖茔墓祭时,目击祠堂颓废之惨状惄焉心伤。于是龙家圈维周,司马庄曰义,留田庄清章,山子庄祯祥,徐家洼鸿逵等决议先修祠堂,后修族谱,推举广明担任联钱事,而牛旺庄砚铭且以垫款。自任议既定,命愚作文布告阖族,醵资开工行有日矣。适有它故未果,旋因国体改革,地方虽未扰乱,人心殊多恐慌,事又搁起。然修祠堂续族谱两事深印于族人脑海中者久矣。民国二年始议定先续族谱后修祠堂。然道光间之修谱也光灿等仆仆不遑三四年始克竣事。今生齿日繁,各村之迁徙者又数十百处,欲以三二人任之,加以镂版刷印,恐非十年不为功。于是议定各村续各村,续成送局校正刷印。广明子庆堂刻作木质字模成活字板,各村续成陆续刷印,事半功倍,预计民国四年可以蒇事。族人促愚作序文以志颠末。愚曰:今之修谱也,先修支谱后印总谱,而总谱中有一大问题焉。按总谱上自汉魏,下及明代,不但书香累世,科甲联绵,而名儒硕辅代不乏人,岂不谱牒生色,为吾族之光荣乎。唯世远年湮,文献无征考之史,乘容有未符,以今征古实有未敢凭信者。万历间所修之谱分前后两编,而后编即以逵祖为第一世,诚有见于此也。查吾族自胜祖以下始分支派,今拟略为变通,以胜祖为始何如?众韪其言,遂以胜祖为始。而世次仍袭其旧者,以相沿既久未易卒改故也。呜呼!前之修谱也三四年始克成功,今之修谱也,提倡数十年经营五六载,编序刷印,又经二年始克就绪,非有坚韧成性劳怨两忘者力肩其任何以至此。今幸告成有日,先人开其源者,庶几有以清其流,尚望后之起者随时续修,上以继述于先人,下以垂示于后昆,使本支百世有条不紊,是又愚之后望也夫!
徐家洼 五十六世 廪生 自忠 序
道光乙酉重修族谱序
今夫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固理之所必然者也。然不培其根,恐深者失其为深,不溯其源,将远者忘其为远矣。
曰我徐氏,于汉灵帝间(168-190年)始祖自海州沙河奉命膺东莞(姑幕县)文教后,终于斯、葬于斯,入乡贤亦于斯,因入籍焉。考之族谱,入乡贤者四世,入名宦者三人,累代业儒历历可征。叶云茂矣,历汉晋唐宋,越元明以及于今,问世也五十有七,计年也千有余岁,源亦远矣。
所可惜者,遭元末(1351年——1355年)红巾之乱,吾族人自沂城南关四散奔逃者不知凡几,而能志先人之墓所,识宗族之故里者,果何人哉?故虽有嘉靖癸丑(1553年)进士耀宗,万历庚子(1600年)解元光前,陇西主薄洪啚之重修,不过续我逵祖之支谱而已。间有几处详载某人迁入某府,某人徙居某县者,当时不及考察,后人亦无如何尔至。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松林庄大成、荣仁庄璋、徐家洼廪生珽、又接续重修,镌诸枣梨板,藏沂城南头祠堂之内。庶几根源有征,而支派分明矣。
孰意,祠堂遭回禄之灾,吾族之贫窭日甚,于是不才族人,将茔中地、祠堂基典卖无存。地远人遥,孰知过而闻之?更可怜者,荣仁所存之谱,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之水溺,松林所存之谱,被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之火焚,是时也,寒族之根源几泯矣!
方予总角时我祖言念及此,每至泣下沾襟冲人,未解而窃自叹焉。祖因提耳命曰:徐氏家谱,元末失迷已多,赖吾父与族人共续,始知莒沂两郡之同姓,大抵皆逵祖之后裔。
今支谱又失,而一脉之人觌(di)面不知谁何者有之,孙称其祖叔兄侄者亦有之,不亲不睦则错乱颠倒至于此极。吾族之有心者,或存抄誊、实录亦未可知。汝用心读书,功名不必冀也,若能访的真谱,令吾族之根源、支派井井有条,即吾门之孝子。当时不知此言之悲与用意之深且远也。
延至嘉庆辛酉岁(1801年),腊祭之夕,父老相聚,谈及于斯,猛想先祖遗言,不禁面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也。遂邀堂兄光熙,于正月初旬,登山涉水,细访同族,竟自妇女箧中得之。观原本上下似有脱落,因易其规模,抄录成册,珍而藏之。从此素相识者,俨如骨肉之亲,居之远者亦有相关之谊。非无各处细续,逐地皆到之。念弟家贫亲老,愿不能随。
又迁延二十余年,至道光癸未(1823年)九月间,与松林隆庵相遇,于同族之家,言及茔地某人典某人转典,祠堂基谁家卖谁家未卖,神主几位仅存其一,意欲续清家谱,重整数事,苦无其侣。翁虽有志,恐年高力惫,不堪跋涉。予直应之,曰:固无妨也。所可喜者,君年尚幼,何以历历知之?若此始,谓松林老谱虽被火焚,未焚之前吾祖恐有失迷抄誊一册,载之甚悉,以故知之。是时得闻此言,不啻重见天日,无刻不神驰左右。至十月上浣,遂负谱到松林,两两相质,残缺者补之,舛(chuan音传)错者更之,里居世系了如指掌。何异乎枯木重荣,凅流之复达也哉!临别相期逐处续谱,整理神主,修始祖茔,赎回茔地,稽考祠堂,立族谱碑,定于某日同行。
所可笑者,初到一处,平素相识之人视为无关紧要,稍不娴习之辈多疑,因故就食,甚有以僧道乞丐目我者。隆庵之志即此已灰,而吾亦伥伥然在骑墙间矣。幸至浦阳迁牛岭埠庄有五十三世人讳远字道明者,见吾两人厌厌不振,遂正襟而言曰:从来创大业者,不怀小怨,干公事者,不藏私忿,君今所为,岂一家一人之细事,何竟欲投鼠而不忌器乎?且明知同谱,而不愿续者,是即先人之不才子也,斥之何憾!于是更邀数人,复期前行,时则有若光熙也,惠远也,隆庵不暇则有替行者之茂仁,隆基、光熙有故也有代劳之思清、存恕,予则独伴数人,两历寒暑,无少休息。
续谱上钱事将有成。不料有布散流言,谓我等假公济私,因是所上钱文已附者瞿然若失,未收者坚含不吐。是时也,皆面面相窥,莫可如何。远兄稔知其故,因慰我数人曰:我已近者亲告,远者寄语,熟处道以书信,生乡期必亲往,功成在望,君何虑焉。果于大节临迩之时,邀我与隆庵,不辞风霜,径往远乡一走。而族人忘冬尽春初之艰辛莫不奋然而乐输,转瞬之间,地已赎矣。其余数条,虽所需尚多谅亦无难成也。噫,倘族中不有如是高人颠危之木,根将何以培植,滥觞之水源将何以流通哉!不知始末者,往往归功于予,予必敬白之曰:堂堂数大事,隆庵兴起于前,远兄成全于后,使我无愧于先人,可贻于后昆者,皆若人之力也。藉非然者,予将受莫逃之,罪矣,功何有焉?今也不辞固陋,细序颠末,使后人继此而兴者,务以承先启后为念,莫以无隙避嫌居心,纵有无故之狺狺,亦须听之若藐藐。若更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或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两言为培根溯源之道,微特一家之庆,即吾阖族之庆也。
大清道光五年岁次乙酉(1825年)四月初八日
荣仁庄 五十三世人 光灿 书于松林书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