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虎年腊月二十六,我在埃塞俄比亚即将度过第二个春节最近经常在埃塞俄比亚时间凌晨3点多醒来,今天还要早些,打开微信家人群看见父亲已经生了一堆火,这时都还没有天亮呢想起快过年了,满脑子的点点滴滴满公司领导昨晚开会,研究决定今年上班到除夕下午四点吃年夜饭,大年初一、二休息在国外不比国内,客户及工人不会过中国新年,放假两天也实属不易了但节日的氛围不会比国内差了,领导专程要去首都采购年货,一样有大餐、贴对联、挂灯笼等传统习俗身在海外,这一重要节日一定会传承、发扬,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除夕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除夕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年来了)

除夕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壬寅虎年腊月二十六,我在埃塞俄比亚即将度过第二个春节。最近经常在埃塞俄比亚时间凌晨3点多醒来,今天还要早些,打开微信家人群看见父亲已经生了一堆火,这时都还没有天亮呢。想起快过年了,满脑子的点点滴滴满。公司领导昨晚开会,研究决定今年上班到除夕下午四点吃年夜饭,大年初一、二休息。在国外不比国内,客户及工人不会过中国新年,放假两天也实属不易了。但节日的氛围不会比国内差了,领导专程要去首都采购年货,一样有大餐、贴对联、挂灯笼等传统习俗。身在海外,这一重要节日一定会传承、发扬。

​ 这时让我又想起节日的许许多多来。在小年过后啊,年味儿会越来越浓了。在中国北方腊月(23)、南方(24)称为小年。小年也称“谢灶”,也称“祭灶”。传说中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庭给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疾苦、善良美丑等事务。所以呀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晚上点香烛、烧纸钱,献上丰富的水果及烟酒,虔诚的祈祷,希望灶王爷要在上面美言,给全家人带来福音。

​ 过了小年,人们为了过年就开始忙碌起来。“红萝卜抿抿甜,看见看见要过年”,这个童谣表示年也快来了,当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还不忘打趣的在童谣后面加上一句“娃儿想吃肉,老子没得钱”。确实肉有得吃,但是很少。

​ 小年祭灶过后就正式开始“忙年”了。扫尘、置办年货、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舞龙舞狮、逛庙会、看大戏、走亲访友、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年前年后丰富多彩的重要活动。

​ 还记得,小的时候扫尘。我们川北大多都是立木结构加土墙的瓦房,一年下来会积很多灰尘与蜘蛛网。通常,父亲会去竹林砍一根又直又长的杆子。去掉竹枝及叶,会绑上本地香香的柏木枝丫,打扫屋顶及土墙壁。打扫前收起锅碗瓢盆、农具等,穿上旧衣服戴上帽子开始。一通打扫下来,整个人儿满是黑黑的灰尘,面部就两个眼睛亮一亮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没有网络,还不知道有一个非洲,那样儿就像现在看见的小黑一样。扫完屋里,还得打扫房子周边,并且是彻彻底底地清理,还得疏通岩沟。做完这些,还得去给仙人祖宗及近年过世的亲人“上坟”,意即给坟周围去除杂草、添点新土,也要理下水沟,他们也要“过年“。

​ 忙完扫尘,就得准备置办年货了。我们那里周边远近大大小小好几个集市,俗称赶场。赶场有分“1,4,7”,“2,5,8”,“3,6,9”的,不像现在不管哪一天分分钟钟都能出门买到东西。以前,肉食没有现在丰富,大多数人家都会去集市上割几斤。大多数食物集市上办不到的就只有在家做了。像豆腐、豆芽、米灰菜、魔芋这些都是母亲要早早动手做的。最难忘记的便是母亲做的米灰菜了,味道好极了!头一天下午得用稻草烧过的灰放上水加大米泡在木桶里。第二天用幺磨(石磨)磨成浆,经过熬制搅拌做成像半个砖头大小形状,上蒸笼蒸熟。冷却后切成薄片,用油煎过吃。那味道至今难忘。油而不腻、糯糯地,软软地带点儿韧劲,好香!没有一点科技与狠活儿。

​ 忙了一星期,转眼就是除夕了,而除夕乃除旧迎新之意。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这一天的午饭后,人们带着家人一起去拜祭祖先,要点香烛及送纸币,放鞭炮。这个时候到处都是鞭炮声及纸钱燃过后的烟雾。仪式过后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大人做吃的,小孩子就忙着准备烤大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麻雀都有一个三十夜”,这是大人们的口头禅,年夜饭显得尤为重要。无论贫富,高低贵贱,忙碌了一年的家人一起团聚吃年夜饭就是最快乐的事。很遗憾,两个年头的春节不能在家与家人共享。男儿责任在身,只希望家人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年嘛,年年有!

​ 年夜饭后便是守岁了,一家人围着火堆儿。大人们聊起上一年的农事,收成好坏,计划着明年怎么做怎么种,特别是开春需要的准备。上学的学生要总结上期的成绩,来年的改变,总之都有聊不完的话题。围着火守岁还得泡脚洗膝盖,妈妈常常会说洗了膝盖会有好运。那个时候物质缺乏,只有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红白喜事才能吃点儿好的。只有洗干净膝盖就会遇到别人家吃好的[呲牙]。其实大人们一直坚持不过十二点不得睡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事情,就是要迎接“灶王爷”下凡,期盼带来福音,来年万事顺遂,一切都好!虽然年夜饭后就陆陆续续会听到鞭炮声,但是在十二点整这个时候四邻八乡的鞭炮声那才是震耳欲聋,此起彼伏!传说中,年是一只猛兽,一般在年尾寒冷季节的夜晚出来活动。后来人们经过漫长的实践得知,年怕大火及红色。就有了现在的烤大火、贴对联挂灯笼及放鞭炮的习俗了。

​ 终于熬完漫长的守岁,转眼就是大年初一。老早大人们就会招呼我们,不要睡懒觉,天还没亮起来做早饭。初一睡了懒觉,庄稼会减收的。不能用扫把,会大风刮庄稼,不能用菜刀,会被兔子吃庄稼,这些都得除夕夜里准备好。这些都是百姓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愿望。大年初一,春节第一天。懵懵懂懂过了很多年春节了。早年知道春节乃华夏文明最重要的节日,但并不知道他是怎么来的。近年才得知,春节和我们相邻的阆中渊源颇深。春节从何而来?还要从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说起。古时候,阆中出了个天文学家叫落下闳,他竖竿观日,以竿影长短确定出来“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二十四节气。因大年初一排在前面,所以春节以固定的节日形式出现在我国的历史上。因阆中在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资源上所做的贡献和重要地位,国家相关部门授予阆中“春节之乡”,成为春节发源地,故我们的春节文化活动多姿多彩,一脉相承。

​ 大年初一过后,各种各样的春节活动此起彼伏,你登场来他下场。常见的像舞龙舞狮队,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人举着黄色的巨龙变换着各种姿势,一会儿“一”字型安安静静,一会儿忽上忽下,龙头高高扬起,龙尾快速摆动,身子一会左一会右,真的是腾云驾雾之势,好一个王者风范!我们是龙的传人,当然要敬畏。本地大人们会操起集体的响器(锣鼓),那笑声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节奏把春节的活动推上高潮。最早些年,基本上每个县都有好几个川剧团。而我们经常要跑去大队礼堂看戏。我记得多半是阆中木兰川剧团来演出的最多。其实小孩子家家,看不明白,听不清楚台上唱的是什么。一排一排的大人们站着,只能远远的躲在礼堂最后边看个一知半解。记得,最受我们喜欢的就是鼻梁骨上涂上白色、眼睛周围弄上黑白色眼圈的小丑角了。通常他是说着俏皮话,动作夸张的,常常令全场观众大笑不止。而武生出场往往让大家最为紧张,武戏的开始也是整个戏曲的高潮部分。文戏出场便是我们出去玩耍或者找最佳位置的时候,因为花腔,唱得听不明白。而这些剧情的转换我们不用看,听他的锣鼓乐器节奏起伏就知道下一节。小孩子看戏最多的是看着舞台上演员们花花绿绿的戏服及文武生手上的兵器和道具了。《杨家将》是那个时候最为常见的曲目之一。

​ 看完大戏,我们老家还有一种小的说唱节目,那就是”说锣锣“。通常会有一到两个人一起,穿着黄褂子,腰系红腰带,戴着面具(一般是慈祥的弥勒佛),手拿小锣,背个黄色背包。他们会挨家挨户的去说发财话,讨喜钱。“这个院坝四只角,方方正正好晒谷”,“呀嗬依呀送财来”,话音刚落,便是手中的小锣儿“咚咚咚”,“咚咚咚”,“这个幺磨圆又圆,磨的豆浆香又甜”。常常逗得大人娃儿们笑的合不拢嘴。除了说唱锣锣,还有皮影戏,这里就不赘述了,下回分解。

​ 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人们从初一到十五都会相应的对上各生肖动物(包括初七人年)年,以求六畜发达、人丁兴旺。正月十五闹元宵,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剑阁县白龙镇的花灯远近闻名,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年也过完,春的序曲开始。万物即将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的人们又开始周而复始的忙碌了,经过春夏秋冬迎接下一个年的到来。

​ 农历壬寅虎年腊月二十六日于埃塞俄比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