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大明王朝有一条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被无数“明粉”视为骄傲,虽然这句话很霸气,但这可不是出自明朝祖训,而是出自明代明陈继儒所辑《宝颜堂秘笈》第十八册收录敖英所著笔记小说《东谷赘言·卷上》所云: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千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其朝鲜、安南、琉球、曰本、占城、暹罗、满剌加诸国......奉法尤谨,朝廷待之,恩礼亦有加焉。呜呼,盛哉!

因此,这段话只是他的个人言论,不能代表明朝中央政府与皇帝的意志,更不是什么大明祖训,后来经过清朝人的总结就有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说法,而这也不是夸明朝,而是为了吸取明朝的教训。

揭秘明朝真正衰败的原因(明朝真的是天子守国门)(1)

比如说,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里,就批评了“天子守国门”的弊端——

“都燕京而弃大宁,弃开平,委东胜于榛芜,视辽左如秦越,是自剪其羽翼,而披其股肱也。欲求安全无患,其可得哉?”

“以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日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脱外滋肩背之忧,内启门庭之寇,左支右吾,仓皇四顾。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恐救未至而国先亡也。撤关门之戍,以为内援之师,又恐军未离,而险先失也。”

就是在明初洪武年间,明朝曾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河北北部、辽西等地,还有一系列的都司和卫所,安置了很多塞王,比如辽王、宁王等等,也包括后来靖难夺权的燕王朱棣。他们节制大将,在北方边疆手握重兵,对付蒙古等北方敌人,成为国家屏藩。

揭秘明朝真正衰败的原因(明朝真的是天子守国门)(2)

但是大致从建文朝开始到正统年间,因靖难之役、削藩、边地环境恶劣难以从事移民和开发等原因。这些塞王和他们塞外控制的卫所,陆续被裁撤、塞王的藩国也改为安置到内地省份,明朝放弃了这些”外边“。

这才导致从永乐朝开始,出现“天子守国门”的现象,带来的却是国防战略上的严重被动局面。

揭秘明朝真正衰败的原因(明朝真的是天子守国门)(3)

已经成为国门的首都京师

至于“君主死社稷”则更是可笑,在著名明史专家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中这样评价崇祯的“君主死社稷”:

在势如破竹的农民军包围北京,要求崇祯皇帝看清情势,及早投降,逊位的时候,崇祯自知已成瓮中之鳖,除了接受起义农民军领袖的要求外,只有死路一条。这时,他处于贪生之念与搏个“国君死社稷”的“美名”之间的矛盾中。

长期君临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极端的爱面子,阻碍了他接受杜勋转达的要求。朱由检的拖延不觉,超过了起义农民的忍耐限度,大顺军开始攻城,而此时勤王军队已无指望,而且京营兵更是不堪一击,于是,朱由检欲战不能,欲和不愿,只有坐等灭亡了。朱由检感到火烧眉毛了,他“徘徊殿庭,有所计无所出。”内官张殷忽然上前说道:“皇爷不须忧愁,奴辈有策在此。”朱由检连忙问何策?答道:“贼若果然入城,直须投降便无事。”朱由检大怒,一剑把张殷砍死。

直到此时,他还妄图突围逃命。他先要皇亲国戚巩永固,刘文炳等召集家丁护驾,得到的答复却是人心已散,无法可想。他仍不死心,自己手持三眼枪带着一批内官像没头苍蝇似的向齐化(朝阳),安定登门乱窜,但却碰壁而回。最后在煤山的一颗老歪脖子树上自缢,其尸体后来被大顺军移出宫禁,停在东华门外示众。

揭秘明朝真正衰败的原因(明朝真的是天子守国门)(4)

崇祯哪怕在北京城破时前一刻还想着逃跑,只是好面子不敢承担放弃祖宗基业的骂名,只能一拖再拖,而当他想要逃跑时,已经众叛亲离,无路可逃,只能选择一死了之。而就算是如此也没有得到起义军的谅解,尸体也被拖出示众。

可以看得出来,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根本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反而是明朝耻辱的印记,所以有人这样评价道“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只因丧地万里,兵临城下,都门即成国门。君王死社稷,只因万民皆反,丧师百万,天下已无社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