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回府»成功后,任哲中就成了晓钟社的招牌,也成了乾县附近的秦腔名流在任哲中的艺术急需进一步提高的时候,就有好机会来找他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任哲中是哪个剧团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任哲中是哪个剧团的(名小生任哲中下)

任哲中是哪个剧团的

«周仁回府»成功后,任哲中就成了晓钟社的招牌,也成了乾县附近的秦腔名流。在任哲中的艺术急需进一步提高的时候,就有好机会来找他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在社会名流寇遐、马平甫等人的建议下,刘文伯兼并了封至模先生在西安城里创办的上林剧院(实际还是剧社),并把晓钟社由乾县迁到了西安城里跟上林剧院合并,组建了西安私立晓钟戏剧学校,俗称晓钟社。任哲中就这样神差鬼使地来到了西安,从乡下剧社一跃立到了省城这样的一个广阔的平台上。

晓钟社社址在狮子庙街,还设置了完整的组织结构:马平甫、韩綰青、薛子厚、裴德生、马青宛等人为董事,寇遐为董事长,社长封至模,总教练惠济民,教练有安鸿印、刘毓中、田畴易、李可易、胡文澡、王景模、栗怀印、成怀学等。这个剧社演员队伍人才济济既有上边提到的教练们,有由乾县来的原有演员,还有由上林剧院转过来的吕凝馨、杨作翰、高汉民、刘艮天、李紫茗、李靖邦、冯则敏、张春、杨清芳、王新邦、李清印等。许多社外秦腔名流也经常在晓钟社打炮串戏,比如黄金华、刘易平、余巧云、肖若兰(时名肖露兰)等人都是晓钟社的常客。这个时候的任哲中经常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周仁回府》《激友》《坐窑》《打柴劝弟》《祥状》等。他还同吕宁馨、杨作翰等人合演过封至模先生编导的《武大郎之死》,任哲中出演西门庆。

在西安晓钟社这段时间,任哲中并无显山露水的表现。他的看家戏还是《周仁回府》,那时西安擅长这出戏的名流很多,虽然骆秉华、赵集兴已经英年早逝,却还有久负盛名的赵炳兰、刘毓中、韩崇喜、黄金华、刘易平、苏育民等人都经常演出。尽管如此,在名流纷纭的西安,任哲中不光眼界大开,还有封至模、惠济民、安鸿印、刘毓中等名师的耳提面命。另外,晓钟社地处回民区,这些回民戏迷就成了任哲中日后大红大紫的重要拥趸。

民国三十七年(1948),解放战争的枪声已经传到西安,社会各界人心动荡,晓钟社演出大受干扰,收入大跌。这个时候,封至模跟刘文伯的经营理念差异加剧,于是,封至模先生离开了晓钟社,他原来的弟子吕凝馨,李紫铭,杨作翰,刘亘天,胡文澡,王新榜,吕欣韵等人也随他而去。一时晓钟社大乱,演职人员纷纷出走,只剩下原乾县晓钟社的一些人,如任哲中、殷守中,彭义中,傅晓民,李晓俊等人在苦苦支撑着,最后甚至连戏箱都卖了。

1949年,心灰意冷的刘文伯把晓钟社交与族侄刘遇道。任哲中跟刘遇道租借西安建国社(班主杨尚文梁秋芳夫妇)戏箱,在张景民、傅晓民等人的帮助下改组晓钟社,在西安东关组建艺声社,刘遇道为社长,任哲中为副社长,还招收了崔慧芳,乔梅英,董存秀等一批学生。

1951年,艺声社在乾县演戏时,被县政府接收,任哲中离开艺声社,从此与师傅张景民等人就分道扬镳了。这个艺声社就是后来宝鸡市人民剧团的前身。

同年,兴平县组建新民剧团,聘任哲中为团长。当时新民剧团条件很艰难,任哲中遂离开兴平,又回到了西安。这一步十分重要!平台对一个戏曲演员十分重要,多少造诣超群的演员,就因为没有合适的平台,遂默默终生。而站在大平台上跑龙套的都有人深挖穷研。作为西北文化中心的西安,是秦腔演员的最大平台,任哲中回到西安,就有了日后大红大紫的基础。

解放初,政府为了安置起义将领王伯谋,就支持他建设西安尚友社,任哲中就到了正在四处招兵买马的西安尚友社。不过,由于社里人才济济,他在这里几乎没有留下记忆。

1953年,任哲中被调到正在筹办的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他到实验剧团不久即公演«周仁回府»,连演三个月,西大街(实验剧团在西大街)为之水泄不通,震动古城。这时任哲中才正式跻身秦腔名流行列。

任哲中的成功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经过十多年的锤炼,他的技艺无疑在不断长进,尤其是那酣畅淋漓的唱腔,是他成功的保证。这是天时。当时西安演出《周仁回府》的大把式赵炳兰、韩崇喜、黄金华等人相继去世,任哲中几乎就是硕果仅存,这是地利。这个实验剧团的主要演员来自大名鼎鼎的三原明正社,硬帮的演员阵容,声名显赫的社会,还有当时开始迅速稳定的社会秩序,这是任哲中的人和。

1954年,西北局撤销,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并入西北戏曲研究院,1956年,西北戏曲研究院更名陕西省戏曲剧院。80年代又更名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个过程中,任哲中从没有挪窝,直到去世。

陕西省研究院是西北最负盛名的秦腔剧社,是秦腔艺术的领头羊,这里聚集了许多名声显赫的艺术家,李正敏,田德年,苏育民、郭育民,刘易平,罗士魁,杨金凤、秦鸿德、韩启民、王安民等人久负盛名。为剧院积攒声望的杨金凤,阎更平,华启民,任哲中,高登云、阎振俗,段林菊、王正秦、魏正风、李会风等人也都是造诣深厚的秦腔名流。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就是秦腔人关注的焦点,在这个剧院演戏,想不出名都难,何况台柱任哲中?按说在他专工的小生行,研究院既有高登云这样文物兼备的老艺人,也有李继祖,蔡志诚等后起之秀,却唯有任哲中能稳居核心,无人可以撼动,这就不能不正视任哲中的艺术魅力。

秦腔的小生行大体分为武生、文武小生、扇子生、贫生等主要门类。任哲中幼功一般,早年出演文武小生名剧《黄鹤楼》就狼狈不堪,成为笑柄;杨金凤初到西安,演出《游西湖》,任哲中配演扇子生,仅演出一场就改由名小生苏育民出演;他出演《拾玉镯》扇子生也惨不忍睹。总体来看,任哲中在武生、文武小生、扇子生上皆不能胜任,他一生只专贫生一门。一般的贫生戏他几乎都出演过,甚至还出演过以绝技见长的《吃鱼》。本来,秦腔贫生戏素以表演细腻、真切见长,这些分明不是任哲中所长。任哲中却另辟蹊径,专心于老腔老调,愣是凭借几句酣畅淋漓的唱腔在贫生领域站稳了脚跟。《法门寺》尽管《拾玉镯》不成,《探监》时光一声叫板,就俱座失色,这就是任哲中!梆子腔戏迷素有一唱遮百丑的欣赏习惯,任哲中就顺应了这样的习惯,也就给他赢得了广大的群众基础。演戏就是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这就是任哲中给人的启迪。特别是在革新之风狂作的时候,在许多戏中,任哲中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老套路,古调独弹,满足着群众对传统风格的怀念,比如《血泪仇》《两颗铃》《骆驼岭》《祝福》等戏都是如此。到了新时期,老艺人纷纷离开舞台,秦腔传统风格式微,持守传统的任哲中就更显劲松独立的魅力,《激友》《抱妆盒》《花亭相会》等戏无不是凭借几句老腔老调成了流行,加上新媒体的助力,任哲中就成了被戏迷经理摩拜的神,他的唱腔还被奉为“任派”。其实,任哲中的神话是群众对秦腔的渴望,是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发酵。

任哲中的唱腔属于古老的西路秦腔风格,讲究款音本嗓,满腔满调,俗称满口腔,这种风格古朴苍凉,很有感染力。任哲中却创造性地以鼻音共鸣腔润湿着这种风格,这使得他的唱腔平添了一丝韵味悠长的旖旎,这就很不简单。就是在嗓音失润的晚年,任哲中仍然是不遮掩,不留余力地展示着他的满宫满调,抒发着苍凉激愤的大秦之音,这就是任哲中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真正的西北汉子。

集中体现任哲中艺术特点的还是他自视甚重的《周仁回府》,这出戏倾尽了他的毕生心血,表演虽然未达臻境,却也中规中矩,取巧之中却不失规范。他的唱腔让大家知道周仁是一个伟丈夫,不是伪娘,不是奶油小生,后来者自思。

1995年2月,研究院所在的西安文艺路道路擁塞,交通瘫痪,来自各地的群众潮水般送走了自己的偶像任哲中,人生如此,足矣。

以一出戏,一副嗓子代表一个时代,征服一个时代,前有王文鹏,后有任哲中。不知道这是秦腔的幸事还是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