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钢不作钩

北宋名臣包拯,人称“包青天”。其为官勤政廉洁,不畏权势、不攀附权贵、不阿谀唯上的品德,自北宋至今,妇孺皆知。尤其他坐镇开封府,澄清多少冤假错案,还官场与百姓真相的故事更是让中华儿女千百年来褒扬不衰,包拯因此成为世人心中清正廉洁之神!

包拯言志诗(包拯一生留诗1首)(1)

包拯是清正廉洁的代名词,这种清正廉洁,在他仅存的一首诗歌中也表达得淋漓尽致。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 一任就是三年。当时肇庆尚为南蛮之地,不似今日之富有。清官被贬,崇拜者唏嘘,奸宦窃喜,甚至还落井下石。然而包拯却“我心依然”,像苏东坡淋雨之后的感慨“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和风雨过后的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为让窃喜者敛声,让唏嘘者淡然,让人明白自己的心志,他断案的铁腕,居然也握起了写诗的妙笔,在端州郡守府第的墙壁上题下了平生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言至诗”——《书端州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诗歌虽算不上名诗,首联和尾联甚至是在直抒胸臆,直发议论,但中间两联也运用了“秀干”“精钢”“鼠雀”“仓廪”“草食”“兔狐”这样一些具体的意向来隐喻或者寄托,让人悟出很多为官做人的道理。全诗洋溢着一股刚正廉洁的凛然浩气。

包拯言志诗(包拯一生留诗1首)(2)

首联开门见山,直道为官为人之道:清心治本,直道谋身。尾联则含有对包拯的“后任”们的劝诫,也表明自己在端州官邸上题写此诗的目的。用咱们今天的说法,这是极好的办公文化。

颈联“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稍显朦胧些,但也不难理解。这一联仿佛是专写给那些因自己遭贬而落井下石的奸佞之臣的:只有鼠雀与兔狐之辈,才会因自己主官之地富裕有好处可捞而窃喜,因为管辖之地贫穷无膏脂可揩而悲愁。

然而此诗最为精彩的,笔者以为还是颔联“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一句。优秀的树木终究会成为栋梁,不会因为一时的风吹雨打而改变其优秀的品质,也不会因为奸佞的陷害环境的恶劣或者外在的、内心的私欲动摇其成为国之栋梁。让人想起周敦颐《爱莲说》中那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秀木之所以会成为栋梁,是因为其有着莲花一样不改正直和清新的本质初心。

包拯言志诗(包拯一生留诗1首)(3)

尤其“精钢不作钩”,更是让人生发几多想象。好钢这种经过了锻造的优质材料不应当成为悬挂饰物或者旁逸斜出为他人或自己谋取私利的“钩子”,而当成为能够承载重量担当重任的“横梁”。此句中的“铁钩”,让人想起钓者的鱼钩,这是与诱饵合谋骗取鱼儿们上当的装置,不应当成为为官办事者具权谋私钓取欲望违法乱纪的载体。让人想起盗者用来系在绳索上钩住硬物好支撑自己爬窗进屋盗取钱财的凭借,还让人想起“勾连”这个不太好听的词语。

这种“钩子”,在包拯上任端州知州前曾大量出现过。据史料记载,包拯上任端州知州前,端州这地方盛产一种叫“端砚”的珍贵文物,每年需向宫中进贡一批。当地官员就层层加增进贡数量,以此将一部分端砚据为己有或者用以巴结朝中重臣,作为升官发财的工具,一时间交付端砚的数量超过进贡量的数十倍。

包拯言志诗(包拯一生留诗1首)(4)

包拯上任后,强令工匠每年严格按进贡数生产,打掉了那些层层盘剥互相勾连的欲望“钩子”,离任时自己仍“不持一砚归”。

“好钢不作钩”。为官为人都应如此!(作者:简宜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