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等格律大师们在他们的格律相关的著作中,都提到过一种“半拗句”和“对句拗救”。

他们认为,标准律句“仄仄平平仄”(七言诗看后五字)句型,若第3个字由平变为仄,成为“仄仄仄平仄”句型,则成为“半拗句”。这些格律大师们认为“半拗句”可救可不救,若救就需要“对句拗句”,即把对句“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个字由仄变为平,成为“平平平仄平”句型,这就完成了对句拗句。

格律诗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吗(格律诗中荒谬的)(1)

他们煞有介事地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唐朝诗人孟浩然的《留别王维》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一句便是如此,出句为“仄仄仄平仄”句型,是“半拗句”,所以对句进行了拗救,对句第三个字“空”变为平。

为证明“半拗句”可救可不救,他们还举了不救的例子,例如唐朝诗人李白《赠友人》中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出句同样为“仄仄仄平仄”句型,但对句未进行拗救,第三个字“万”仍为仄,并未特意变成平。

格律诗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吗(格律诗中荒谬的)(2)

果真如此吗?

我想起一个有关“专家”的小幽默。某些专家逮到一只螃蟹进行听力实验,他们把螃蟹的腿都切掉,然后敲桌子,螃蟹一动不动,于是专家得出结论,说:“经过研究,我们终于搞清楚了,原来螃蟹的耳朵在腿上。你看把它腿上的耳朵切掉,螃蟹听不见敲桌子的声音,所以没有逃跑!”。

“专家”认为,螃蟹不逃跑的本质是它听不到敲桌子的声音。

格律诗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吗(格律诗中荒谬的)(3)

那“半拗句”和“对句拗句”的本质是什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和“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这两句诗,同一位置的“万”和“空”两个字平仄不同的本质是“可救可不救”吗?

当然不是。本质是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仄仄仄平仄”句型是律句,根本不是“半拗句”。其对句可以是“平平仄仄平”,也可以是“平平平仄平”,这两句也都是律句。第三个字用“平”还是“仄”,诗人是根据诗意来定的,而不是根据“可救可不救”来定的。

格律诗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吗(格律诗中荒谬的)(4)

李白写“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不是因为考虑可以不拗救才用的仄音“万”字,而是因为“万”字用在这里最合适。同样,孟浩然写“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也不是因为考虑进行拗救才用的平音“空”字,而是因为“空”字用在这里最合适。

换言之,两位诗人写这两句诗根本就没考虑“拗救”的问题,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这两句无论出句还是对句,都是律句!

格律诗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吗(格律诗中荒谬的)(5)

“行,成于思,毁于随”,我认为作为格律的研究和爱好者,有必要在这里拨乱反正,点明所谓“半拗句”和“可救可不救”的本质,避免朋友们受到误导。

那“仄仄平仄仄”句型呢?可不可以进行对句拗救?我认为拗救本质是不出现拗句,例如“孤平拗救”就是如此。若拗救后还有大拗句存在,这样的拗救意义不大。

朋友们,读了本文有何感想?是否赞同本文观点?欢迎分享高见。

格律诗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吗(格律诗中荒谬的)(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