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马云、叶旺两将军率领大军从山东启程,渡海登陆辽东,大军与残元政权决战,一路向北进发,一路留下人口,胶东地区的口音就在这片土地生根成为官话了。

于永铎

两天前,和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聊天,我们突然秃噜出几句传统的大连方言,彼此很是诧异,这么多年没说老话了,我们居然都没有忘记。想一想,从1990年开始,大连地区经济腾飞,外资企业如火如荼,五湖四海的人才涌来,呈现出各种口音。本地年轻人不再坚守大连老话,开始朝着心仪的口音转变,我曾认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跟随台商,几年后,他也学了一口台湾腔,不知底细的还以为他是台商。我不知道这样的口音对他的生意有没有好处,但我相信,一定不会有坏处。

大连方言标准解释(独特的韵味渐行渐远)(1)

1980年代,香港电视剧风靡一时,大连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有人唱粤语歌,甚至还用半生不熟的粤语普通话与人对话。这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传播的量能。到了新世纪,经过经济大潮的冲击,大连旧的方言已经渐渐消失,普遍来说,大连方言的发音也全面朝普通话靠拢。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如今,年轻一代已经不会说老大连话了。

大连方言标准解释(独特的韵味渐行渐远)(2)

追溯起来,大连旧方言很可能是由明清时代发端演化而来的,大连的口音我们无法考证,文字还是有巡查的线索的。明朝初期,马云、叶旺两将军率领大军从山东启程,渡海登陆辽东,大军与残元政权决战,一路向北进发,一路留下人口,胶东地区的口音就在这片土地生根成为官话了。随着历史的进程,山东、河南、苏北、山西等地人口几次大规模移民进入大连地区,尤其是沙俄和日本的统治时期,北方各省大量闯关东的人口留在了大连,让这片殖民地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的方言解构。

大连方言标准解释(独特的韵味渐行渐远)(3)

大连旧方言中语言成分复杂,在以山东莱芜口音为主的前提下,夹杂着大量的北方各地方言词汇,以及日语、俄语词汇,形成了一个新的方言体系。主要特点是语音多不卷舌,声调上声、去声多,阴平阳平少。从区域上看,旅顺、甘井子、金州、复州等渤海湾一线的居民更靠近东北腹地的发音,尤其与东北满族人的发音相近。而从大连湾开始的黄海沿岸的居民发音就比较硬,尤其以金州的登沙河为界,越往北越突出,这一带的口音与胶东半岛的威海等地的方言接近。大连市区的主要方言更接近烟台口音。

大连话一度没少受嘲笑,1980年代,有段相声就嘲笑过大连话,说大连话有“海蛎子味”。大连本地的相声演员陈寒柏也喜欢用大连旧方言表演,听起来很有喜感。其实,嘲笑方言是不对的。一个地区的方言代表着这个地区的历史传承,甚至可以说,有方言的传承的地方才是文明厚实之地。我们应该尊重方言。

大连方言标准解释(独特的韵味渐行渐远)(4)

大连旧方言的特点是舌尖后音的字多读成舌尖前音,例如,志,方言一般读为字;产,读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连旧方言中有很多词汇也已经消亡殆尽,例如:老疙瘩:意为最小的儿子或者最小的闺女,如今,家家只有一个娃,“老疙瘩”这个词再也派不是用场了,这个词体现出的父母的那份慈爱和骄傲也就荡然无存。例如不割舍,读不朴实,也早已走进历史。这些词再过几十年,恐怕连专家也很难辨别。大连方言中把花生称为果子,把踢球称为卷球,把喝水称为哈水。如果有一天,你的朋友打电话喊你去“逮饭”,那么,我敢肯定,这个朋友一定是地地道道的大连人,全世界也只有大连人才把吃饭称做“逮饭”。“逮饭”这个词怎么看怎么像几百年前留下的老词。

外来语的影响更是有很多,大连有近50年被殖民的历史,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苦难深重的一个弃儿。大连的旧方言中就有鲜明的俄语和日语的直译词汇,比如,晚霞子,日语,衬衫;比如笆篱子,俄语,监狱;比如围子罗,俄语,水桶。还有布拉吉,俄语,裙子;辣椒,日语,收音机。外来语词汇的例子举不胜举。老辈大连人说话讲究忌讳,比如,长辈去世不能说死了,得说老了;比如孩子去世也不能说死,得说丢了。有年轻人不了解旧方言,还要一个劲儿地追问,丢到哪儿去了?

大连方言标准解释(独特的韵味渐行渐远)(5)

如今,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多媒体打开了语言的潘多拉盒子。许多新鲜的词汇蜂拥而至,一时让人眼花缭乱,这些新词不是方言,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其实,这是件很悲哀的事。很多年轻人掌握的新潮词汇老人们都不懂,你把大天说破了,老人也还是一头雾水。因语言词汇的迅速拓展,造成了新的代沟,年轻人说的话老人们听不懂,老辈说的话年轻人也未必全知道,这必须要引起重视。语言的发展不应该野蛮无序。我认为新一代的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旧的方言也未必一定要扔到垃圾桶里,这里要有继承和传承,这里得有引导,不能一昧纵容。

听说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搜集录制大连的旧方言,这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举措,多元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小河有水大河才不会干。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文化的个性,尊重文化个性就是尊重我们的祖先。一味地跟风,一味地追流行,注定是浅薄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