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许昌古文化有史前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三国文化系列、寺庙建筑文化系列、钧瓷文化系列等。前文已详细介绍过他的历史,本文不做详细介绍。

魏都区: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魏太祖迎帝都许。及魏受禅,改许县为许昌。然魏虽都洛,而宫室、武库犹在许昌。”故习称许为魏都。三国魏时,许昌曾为五郡之一,故名魏都区。周为许国地。战国属韩、魏之地。秦隶许县。汉初析许县置颍阴县,为县治,属颍川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省县入临颍。东魏兴和元年(539)复颍阴县。武定七年(549)迁颍州、颍川郡治于此,改称郑州。北齐天宝元年(550)废颍阴入长社。北周改称许州。隋置颍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复称长社,为许州治。北宋熙宁四年(1071)许田县(治今许昌县许田)并入。明洪武初(1368)省县入州。清仍之。1913年置许昌县,属豫东道。1914年改隶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划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48年析许昌县城设许昌市。1960年许昌县并入市。1961年市、县分设。1970年属许昌地区。1986年许昌市升为地级市,原市区改设魏都区。

建安区:

2016年撤销许昌县设立建安区, 因汉献帝年号“建安”,寓意弘扬建安文学、建安风骨之历史文化而得名。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国家有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公元196年汉献帝改年号“兴平”为“建安”,取“祈愿安宁天下”之意。

远古时以许由为首的游牧部落在此繁衍生息,称许地。西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春秋为郑国地。战国属韩、魏。秦置许县,属颍川郡。东汉末献帝都许,曰许都。三国魏黄初二年(221)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之意改许县为许昌县。西晋因之。唐属许州。五代唐更名许田县。北宋熙宁四年(1071)并入长社县,属颍昌府。元属汴梁路。明入许州,属开封府。清为许州直隶州。1912年废州重设许昌县,隶豫东道。1913年属开归陈许道。1914年隶开封道。1926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3年属第五行政区。1948年3月划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以西属许西县,11月撤许西县复许昌县,以原许昌县城(许州)置许昌市,12月市、县合并。1949年2月属许昌专区,10月许昌市、县分设。1960年撤许昌县入许昌市。1961年复置许昌县。1986年许昌市升为地级市,属之。2016年撤销许昌县设立建安区。

禹州:

取禹受封之意得名。《竹书纪年》、《帝王世纪》曰:唐尧八十一载,禹治水成功,封国于夏,爵以伯,赐姓姒氏。禹受封在河南阳翟。《水经注》曰: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虞舜三十五载,夏后禹元岁壬子,帝即位。禹之子夏启在此“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在此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原始社会末期为夏部落活动中心,禹在此受封为夏伯。其子启于此创建奴隶制王朝,史称夏邑。春秋郑庄公于此建郑国别都,称栎邑城。战国初韩景侯于此建都称阳翟。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韩,置阳翟县,属颍川郡,郡、县均治此。汉因之。三国魏属河南尹。西晋属河南郡。东魏兴和元年(539)置阳翟郡。隋属河南府。北宋属颍昌府。金、元属钧州。明万历三年(1575)为避皇帝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闯王李自成攻下禹州,改为均平府。清顺治时复禹州名,属开封府。1912年改禹州为禹县,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许昌专区。1969年属许昌地区。1986年属许昌市。1988年撤禹县设县级禹州市。

长葛:

长葛名称含义有二:传为远古部落葛天氏故址,后人永思其泽,故名。又说因刘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长葛。春秋宋伐郑,围长葛(今县城东北),即此。春秋为长葛邑,属郑国。周烈王元年(前375)属韩国。战国属魏,因“社稷坛中树暴长”改名长社邑。战国末属秦国颍川郡。西汉置长社县。属颍川郡。魏、晋因之。南朝宋景平元年(423)颍州及颍川郡治徙长社。东魏武定七年(549)长社县治移颍阴(今许昌市)。北周属许州。隋开皇三年(583)改为颍川县,属许州。六年(586)自长社析置长葛县(治今老城),属许州。唐武德四年(621)颍川县复为长社县。五代梁属许州。明洪武初长社县废,并入许州。清属许州直隶州。1912年豫东道。1913年属开归陈许郑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属中区第二行政督察区。1932年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7年平汉铁路以西地区属豫西行署许西县,以东属豫皖苏边区长洧县。1948年属许昌专区。1954年郑州专区洧川县并入。1965年县东北部的洧川、朱曲、大马、岗李4个区划归尉氏县。1970年属许昌地区。1986年属许昌市。1993年撤销长葛县设立县级长葛市,由许昌市代管。

鄢陵:

“鄢”之名来源于古鄢国。前770年废为邑,因筑城位置得名鄢陵邑。始有此名。

原为古鄢国。周武王伐纣灭殷后,封陆终第四子陆求言于郐,同时另封十邑,鄢(即古鄢国)为其一。前770年郑武公灭鄢,废鄢国为邑,因城筑于一条南北向土陵之上,改称鄢陵邑。古代“安”、“鄢”同音,又名“安陵”。“郑伯克段于鄢”、“晋、楚战于鄢陵”,即此。

周武王时为鄢国。前770年废为鄢陵邑。战国称安陵,属韩,后属魏。秦属颍川郡。西汉始置鄢陵县,属豫州颍川郡。武帝时改属陈留郡。八年王莽新政后,废鄢陵县为左亭,属豫州颍川郡许县。东汉属豫州刺史部颍川郡。三国魏属颍川郡。西晋、东晋十六国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均属豫州颍川郡。北齐天保七年(556)鄢陵县入许昌县。隋开皇七年(587)复置县,归许州。十六年(596)析鄢陵、尉氏2县新置蔡陂县,改属洧州。大业二年(606)洧州及蔡陂县废,复属颍川郡。唐贞观元年(627)为上县,改属河南道许州。五代十国,梁属汴州,后唐改属许州忠武军,晋、汉、周时皆属开封府。北宋为畿县,属京畿路开封府。金属开封府。元为中县,属汴梁路。明清属开封府。1912年直属河南省。1913年改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治所许昌)。1947年属豫皖苏边区。1949年属许昌专区。1970年属许昌地区。1986年属许昌市。

襄城:

前636年周襄王居此,后筑城,始称“襄城”。春秋时此处为郑之氾(音fàn)邑。前636年周襄王因避弟叔带之难而投郑,出居于氾。及至前540年楚灵王在氾西北处筑城,故名襄城,又名新城。新莽时曾称相城。

春秋为氾地,属郑。前540年始名襄城,属楚。战国时期置襄城邑,属魏。秦置襄城县,属三川郡,治所洛阳。西汉初在颍阳设颍阳县,与襄城县同属颍川郡,治今禹州市。王莽新政时改为“相城”。东汉初复襄城县。三国属魏。西晋设郡,辖襄城、繁昌二县。东晋废襄城郡,还并颍川郡。北魏设襄城郡,属广州。太和元年(477)析首山、高阳山以南至滍水(今沙河)设高阳县,属广州汉广郡。东魏至北齐襄城均为广州治。北周襄城郡改属汝州。隋初复属颍川郡,划首山以南为汝坟县。唐贞观元年(627)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属仙州,二十六年(738)还属许州。天宝七年(748)复属汝州。大历四年(769)属仙州,次年改属许州。五代时先后属许州、汝州。北宋属河南道汝州。金泰和七年(1207)改属许州。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属汝州。明末属开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许州为直隶州,又升许州府,襄城县属之。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7年属豫陕鄂边区,旋划归豫西第五行政区。1948年文化河以北,颍河以南划归许西县,北汝河以东,文化河以南划归沙北县。同年11月撤销许西、沙北二县,仍归襄城县。1949年属许昌专区。1969年属许昌地区。1970年县辖程庄公社的焦庄、程庄、辛店南、辛店北4个生产大队划入平顶山市郊区。1996年襄城县整建制划属平顶山市。1997年属许昌市。#许昌#​#许昌#​#许昌身边事#​#河南#​

河南许昌下辖各县市(河南许昌市各县区的名字来历)(1)

河南许昌下辖各县市(河南许昌市各县区的名字来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