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英雄的名义,能否当英雄?
电影《风语咒》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一命题从头到尾伴随着主人公,作为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构,具有普遍的意义追寻价值。
男主朗明是个瞎子,招摇撞骗混市井,父亲失踪,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一直向往成为一名侠岚。
没有完成的人物成长
电影以男主朗明失踪的父亲郎敬作为悬疑线索,直到结尾玖宫岭的领头人揭开了郎敬的人物历史, 也揭开了男主朗明的身世,他拥有风语咒的家学渊源,他父亲的绝技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忽悠。
他的父亲是个绝世高手,行侠仗义,这个悬疑线索对男主意义非凡,解决了他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父亲曾执着于加入侠岚的队伍,执着于英雄的名义;上一代执着过,这一代的朗明才可以变得从容,放下关于名义的执着。
父亲和母亲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不同的,在父母的角色中,相对出色的一方会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小孩天生就有对强者对英雄的迷恋。
朗明跟随母亲一起长大,有着朝昔相处的骨肉亲情,而父亲在亲情之上,还有精神理想和身份认同的强大吸引力,他和父亲在一起的体验奇妙快乐,随着父亲的失踪,男主思念更甚,日夜渴求着如同精神导师一样的父亲。
男主或许可以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但他的父亲必须是个英雄,不然他会崩溃的,这是精神信仰。
影片中关于侠岚精神的解释是:守护,即保护想要保护之人。这种解释难免单薄,电影里,男主没有充分成为侠岚和练成风语咒的目标,也没有付出行动,只有在结尾突然爆发,显得突兀。
这样的处理,仿佛只是告诉你:也许故事的开始根本不是围绕你,但你相信力量,力量就会存在,风从哪里来、风在我心里。
我以为,这与电影想要改变一贯的武侠少年成长寻找缺失的侠客父亲/为父报仇的套路,变成基于亲情寻找母亲的套路有关。
寻找侠客父亲,是对精神信仰的追寻,对父亲侠义精神和高超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寻找母亲,只是基于亲情,自身的成长价值没有得到展现。
侠岚印:人是否能够超越基因
侠岚印,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划定了英雄和凡人的界限,是后天再怎么样都无法超越的界限。
生来是英雄的人固然责任重大,但生来被划定为凡人的人呢,他们终其一生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男主手上并没有侠岚印,注定他不是天选之人,没有英雄的身份。而且,他不仅做不了英雄,还是个向往着侠岚的盲人。
男主就像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有一关要过: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没有天赋异禀、没有骨骼清奇。
他双目失明,小时候被父亲忽悠,以为自己手上的伤疤是侠岚印,但他也知道自己并不是侠岚,他愿意相信一种可能性,不愿把希望完全掐灭。
直到真正的侠岚出现后,他首先是激动,因为父亲没有骗自己:世界上真的有侠岚,真货出现后,对比之下,他更加确认了自己是假的,从而更加失落。
直到最后他顿悟了风语咒,封印了饕餮。玖宫岭领头人后悔因为固守偏见,没有将男主父亲收入门下。
其实他们不必加入英雄组织,因为他们拥有了英雄的能力。当玖宫岭发出邀请的时候,男主拒绝加入侠岚组织,说出:“不了,我要回家,我妈等我吃饭呢。”
这一情节设置不仅让普通人更加超脱:不以英雄的名义,我也可以做英雄所做之事;也让英雄组织的思想升华:人没有等级之分,英雄不问出处。
“用心去看就能看见”:简单的道理却难以让人相信
电影是一个常见的武侠修仙故事,少年成长题材,以普世情感为主题,分了三条线,一个是母子亲情线,一个是男主的爱情线,一个是男主的成长线,成长线里包含了有关父亲的线索。
故事主体是男主的成长线,男主朗明经历了从重见光明到再次变成瞎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亲情和爱情有了新的领悟。
人物的成长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外在的,主角通过奇遇和修炼,在打怪升级中提升技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成长驱动,有关人生和人存在的意义的追寻,最终要得到一个结果,两种成长相互作用,人物从而达成一种和解,内外一致,知行合一。
剧情部分十分苍白。
电影的做法是:男主看见梅姐掉下悬崖,小妖孽自杀,失去爱情和亲情,这种悲痛的刺激让他原力觉醒,于是他自残双眼,从悬崖上纵身一跳,在坠落时悟到了“我就是风”和“风语咒”。
置之死地而后生,开始正义战胜邪恶。
电影在高潮时,通过变瞎的男主一直强调“用心去看”,“用心”早已由一个原本真诚的态度化为一个用烂了的口号。
“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看不见的”,“用心去看”,这种简单的招数已经不符合这个解构的语境了,要想重新让“用心去看”这四个字醍醐灌顶,得有更多的行动和情节做铺垫,一直阻碍男主用心的东西是什么?他如何突破心魔?这个内在过程要放在他的奇遇和修炼中去体现,而且要在和反派的殊死搏斗中升华。
反派人物假叶放出饕餮毁灭世界的动机是什么?跟饕餮有什么关系?既然饕餮是假叶放出来的,那么大boss之战应该发生在假叶和男主之间才对,可惜假叶人物太苍白,跟男主和侠岚的戏剧冲突没有形成,终极之战竟然只是封印神兽这么简单,大反派假叶没有经过一番激烈格斗,就被一块巨石压死了。
成长要有一种能化为实践的激情在,而不是只有脑海中的念力,只有“用心”是一种偷懒的顿悟。
主题之外
看《风语咒》之前,非常好奇“风语咒”到底是啥?看完之后,依然非常好奇“风语咒”是啥?
电影一开始说这是五行之外的一种神秘力量,纯粹依靠念力存在于大脑中的东西?是法术、武功还是咒语?咒语是啥?如何使用?可电影没有咒语,没有招数,没有修炼,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外化和视觉呈现,就告诉你:总之它是一种风的力量,能够封印上古神兽饕餮,你自己顿悟吧。
可能因为我没有主角光环,无法像男主朗明一样不需要解释,能够直接顿悟参透风语咒吧。但这个确实十分影响观感,受不了这种蒙混过关的感觉。
其实电影一开始,我就已经有一波心理落差了。
海报画风是这样:
而正片画风是这样: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仙侠网游风,尤其是人物造型和打斗场面,人物看起来是立体了,却有些僵硬,不知道今后游戏和动画的界限是不是会更加模糊。
画面美不美?美的。不同的风格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也各有优缺点,这个属于个人喜好,而我是因为海报画风决定一看的。
同时,《风语咒》里的一些旁白和字幕很多余,这种多此一举的做法让人有些尴尬。
一开始,屏幕上出现了大概意思是:如果你以为本片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自行退票离场。
如果这是为了制造笑点,抱歉我笑不出来;如果这是对增加心理预期和吊胃口,没有必要,只有尴尬。
电影在宣传定位上主打亲情牌,可能是想让家长领着小朋友走进电影院,寓教于乐,在有笑有泪中让父母和子女培养感情,在海报上尽情宣传没有问题。
但似乎不应该将宣传口号放在电影里,比如结尾的:“献给我们的父母感谢他们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
这种感情是要放在电影里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体会的,而不是放在台面上刻意点题。故事讲到位了,观众体会到了自然会感动和反思,会在黑暗的影院里悄悄找纸巾。中国式的亲子关系本来就是含蓄的,像这样变成一行大字来煽情,来教育,反而会影响情感气氛,让自发的感动、主动的反思,变成了被动的教育。
影片的喜剧元素很多,当做喜剧来看还是笑点颇多的,比如:
男主深陷危机时默念:“我是主角,我不会死。”
那个村的村名,以及全村人都叫王富贵。
祭祀之歌被改编成了洗脑的“甩锅神曲”,村长唱着“你要罚就罚他俩,要罚就罚他俩”时,全场轰笑。
正在掐指算卦的村长突然大叫“大事不好”,原来只是手指抽筋。
……
【文/王毛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