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弦。
——史铁生《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1985年写的一个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现代作家》,平白质朴的叙述中,蕴涵着史铁生对人生、对命运困境的哲思。
故事很简单:一个弹三弦的老瞎子带着一个小瞎子,在乡村间游走说唱为生。老瞎子的师傅传给他一句话:弹断1000根琴弦,就可以拿出琴槽里藏的药方抓药,吃了药眼睛就能重见光明。老瞎子弹了五十年,终于弹断了1000根琴弦,才知道那张药方不过是一张无字白纸。但老瞎子并没有告诉小瞎子真相,而是把这张无字纸塞进小瞎子的琴槽,对他说:弹断1200根琴弦,才能看见。
这是一个关于命运和人生困境的寓言。
1990年,陈凯歌导演和史铁生一起,改编了小说,拍出电影《边走边唱》。19岁的黄磊和21岁的许晴,把电影处女作都奉献给了《边走边唱》。他们分别饰演小瞎子和兰秀儿,两张胶原蛋白满满的脸,伴着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在黄土高原上跌跌撞撞地演绎了一曲爱情悲歌。
老瞎子有“复明”的希望,小瞎子有“爱情”的滋养,他们度过了短暂的美好时光。然而,当阳光戳破谎言的肥皂泡,老瞎子和小瞎子,又拿什么来做弦,把生命这把琴继续弹下去?
01. 希望:支撑他弹唱五十年的支柱老瞎子师傅临终的遗言,成了老瞎子后来五十年间支撑生命的支柱,他:
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的才成。
一个复明的念头,一个无望的希望,让老瞎子一步步走了无数里路,翻了无数座山,挨饿受冻,忍辱负重地活着,因为心里的那个念头:弹断1000根琴弦,就可以睁开眼睛。
睁开眼睛看一回,激励着他,哪怕是看一眼,这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
海伦·凯勒想要三天光明,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和沉睡的大地,也体验世人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而老瞎子的梦想,更卑微,他失去了光明,失去了爱情,他用七十年无边的黑暗,只想换取最后看一眼世界。
小瞎子正年轻,让他着迷的,除了那个神奇的“电匣子”——收音机,还有那个尖声细气的小妮子兰秀儿,他不仅想知道“绿色的长乙(长椅)”和“曲折的油狼(游廊)”,这些代表现代文明的东西,还想解开为什么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为什么兰秀儿靠不住,“干嘛咱们是瞎子?”这些关乎外面的世界,关乎人生,关乎命运的大问题。
两个怀着希望和梦想的人,在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那些为生计的奔波劳碌,赶路、弹琴、乃至辛苦、焦虑,都是梦想成真前的快乐。
老瞎子的劝告,小瞎子是不会听的,青春的懵懂,没有经历过,谁会听上一辈人的教导呢?他心里的希望之帆,正被风吹得涨满,向着心之所念前进。
我们为什么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可能是基于两个原因:
①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源于对“完整”的执念,对于没有完成的事情,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想做的要做的事一日不完成,一日不得解脱。
② 占有欲——“想要”的占有欲望,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天生的本能,并不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人类大都会对美好的人和事物心生向往,并想占为己有。
一辈子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老瞎子坚信,在这个夏天,他将弹断一千根琴弦,得到那个复明的药方。
那天晚上,他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
老瞎子这才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辈子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么都是值得的。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02. 绝望:瞬间浇灭一个人的希望之火
老瞎子返回时,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如果不是惦记小瞎子,老瞎子就不会再回来。那张珍藏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他只是不想再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
一个人的希望越大,他遭遇失败的机会也许就越多,就跟一个人走的路越长,踢着的石子会越多一样。老瞎子活着的全部希望,就是这个复明的药方,在白纸面前,他那原本就黑暗的世界,一下子又发生了天崩地裂,他身体里的那个微弱的小火苗也熄灭了,他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崩断了。
绝望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在衰老,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至。可还有小瞎子,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在老瞎子感受生命痛苦的时候,小瞎子也第一次发出了“为什么是我”的天问。
他是如此渴望山外的世界,与兰秀儿的爱情给他快乐,师傅离开,也让他喜出望外,他可以和兰秀儿多些日子在一起。朦胧的情愫,让他的心跳无法言说地加快,让他体会到重生的快乐;没想到兰秀儿远嫁山外,给了他致命一击,把他推入死地。
他不信命,三岁前,他是看到过这个世界的,他靠些微的记忆来感受这个世界,他以为自己和老瞎子不一样。
可他们,终究没什么不同。一个躺在小客店等死,一个跌倒在雪地里等死。
一样的悲哀至极,一样的绝望心死。
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
03.生存:由目的走向过程的救赎之路老瞎子救活了小瞎子,他说:“就因为咱们是瞎子”,没有原因的命运之手。
小瞎子还有想望:
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有“想要“的欲望,就有生存下去的希望。
人活着,总得有点儿念想,叫目标也好,目的也罢,这就是希望。希望总是给人力量。
老瞎子说:
那就弹你的琴弦,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老瞎子早已在归来的路上,堪破了师傅的遗言,也明白一千根琴弦的意义,不过是给人活着的一个念想,一个目的。扯紧生命的琴弦,不要再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目的既是希望,也是欲望。欲望比希望更强烈,更虚幻,失去之后更痛苦,然而,事实同时证明,当你心怀欲望去生活时,甚至比心怀希望活得更用力。
在老瞎子和小瞎子的心里,“睁开眼看看这世界”分明就是一种欲望。欲望所承载的东西,比希望更多,却永远不可能被满足。它就像挂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诱惑着驴子不断向前走。
即使是为了欲望的前进,也是前进。迈出的每一步,同样是真真实实的人生。
小瞎子经历了爱情的萌芽和幻灭,但他对世界仍有欲望,他从老瞎子那里,继承了琴弦上的谎言,也继承了老瞎子对世界的希望,但需要弹断的琴弦,也从一千根增加到了一千二百根。
琴弦的象征意义,是一种生命的过程,是摒弃了结果的过程。老瞎子正是明白了目的的空无和虚妄,明白了生命在于过程,才给小瞎子增加了弹断琴弦的数量。这意味着,在小瞎子的一生中,将经历更多更长的生命过程。
至此,老瞎子已经从心里完全抛弃了那张空白的无字纸。他也明白了需要弹断的琴弦为什么从师傅的八百根涨到了他这里的一千根:只要弹不断一千二百根,小瞎子就能“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老瞎子无疑是懂得小瞎子的。
史铁生也是懂得的。
因为自身的身体境况,史铁生有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关于残疾人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对残疾人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给与了更多的关注和书写。因为身体的残疾,他们的自卑和自尊格外明显,作为瞎子,这一老一小无疑比其他人遭遇了更残酷的困境,他们对复明的欲望或者“看一眼世界”的渴望,就来得更急切更入骨,也因此,失望、绝望之后,他们的痛苦更深刻。
所以,老瞎子发现那药方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时,他的心弦断了:
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中弹响心弦。
对“目的”的“追求”过程,就是生存的意义,也是生命的救赎之路。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于“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也即无目的。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只有存在,才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从本质上说,存在是荒诞的;能够证明存在的,只有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才是对荒诞的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