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八旬老翁陈钦凡

柳子介绍(柳子往事9)(1)

卷二 往事

第六章 柳子古镇村庙宇遗址的调查

十一 火神庙

柳子村隅子口东北角有座火神庙。据陈龙香、王玉娄、许永振、刘东晓等老人回忆,火神庙面积不大,约三米多长,四、五米宽的一间殿堂,青砖砌墙,灰瓦重脊。里面供奉着火神祝融神像,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端坐在大殿正中神台上,两旁站立侍者二人。

祝融在唐朝唐玄宗时被封为南海广利王,五行中南方属火,故称火神,又称南海神,享受人间香火供奉。

很早以前就出现了男性灶神。《癸已存稿》云:灶神,古周礼说,颛琐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神。人们就把祝融当做灶神来祭祀了。《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是说炎帝以火德王天下,死后蜕变成灶神。祝融、黄帝、炎帝都是左右人类存亡祸福的高等神仙,把他们当作灶神来祭祀,正说明灶神地位的重要。灶神是民间风俗的居家保护神,又称灶王、灶君、灶王爷。据说灶神能够升天到玉皇大帝处汇报人间的善恶,人们对这位长于打小报告的神仙就心存敬畏。俗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说的就是人们对灶神的某种期待。

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不光是执掌一家人的烟火之王,负责管理每家的烟火,还是掌握一家人寿夭祸福的督察官,因此他被人们当做一家的保护神而备受崇拜。

又一种说法,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是帝库的儿子阏伯(帝库是黄帝的曾孙)。主管火事,封号叫商。阏伯在封地商做火正,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深受人们爱戴,人们感念他的功德,尊他为火神。阏伯在掌管人间火事的同时,还筑台观察日月星辰的自然变化。阏伯以观察的结果为依据,测定一年的季节变化和作物的收成。他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之地名,亦由此而来。

火和水一样,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本条件。它实际上起源于人们对火的崇拜。火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温暖,对人们生活至关重要,一旦离开了火,世界将是灰暗冰冷的。火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水火无情”,所以火也就会使人们产生敬畏的心情,城乡集镇都建有火神庙,四时供奉。

十二 送子观音庙

柳子村的北头有座送子观音庙,当地俗称奶奶庙。听刘东明、赵元光、陈若魁等老人说,当年送子观音庙有大殿三间,青砖砌墙,合瓦重脊,砖木结构,殿堂配以楹联条幅,佛像彩绘,非常壮观。有院墙、山门,庙前有水井一眼。大殿上供奉送子观音菩萨神像,高坐莲花台上,怀抱婴儿,端庄慈祥一副女性形象,两侧随侍金童玉女。

送子观音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吉祥神。旧时中国社会受儒家的无后不孝、多子多福、母以子贵等观念的影响,对子嗣的延续和家族的传承是极为关注的。存在即是合理,送子观音就有存在产生的土壤。佛教经典中虽有六观音、三十三观音等说法,但是没有送子观音,而送子观音的形象却是中国佛教所创造的。《法华经》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庄有相之女”。这便是民间供奉送子观音的由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祈子活动最典型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民间无子的人家祈求生子,有子的人家祈求子孙满堂、幸福吉祥。

在众多的观音菩萨中,最受老百姓崇拜的莫过于送子观音,也叫送子娘娘。她出生时长相英俊,就起名叫欢喜,长大了又称欢喜母,还因为她是500鬼之母,又称鬼子母。中国百姓因她是个多产母亲,便将她作为送子娘娘、送子观音来朝拜,成为香火最盛的佛国之神。

送子观音菩萨雍容、端庄,慈善安详,是古代吉祥、善良美好的女性形象。旧时中国民间有许多娘娘庙,庙里供奉着许多女性神,如王母娘娘、天妃娘娘、泰山娘娘等,尤其在民间信仰中认为泰山娘娘主司妇女多子,并为保护儿童之神,很受民间崇拜。

民间传说送子观音是灵验的。据说晋朝有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50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间,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对他说,你如果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他诚心念诵《观世音经》。孙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议,每天念佛烧香,供养观音菩萨。过了一段日子,他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说,你不久就会有个大胖儿子。果然不久,夫人就生了个胖乎乎的男孩。当然这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十三 三山加一庙

柳子村隅子口往西百十米处,有座三山加一庙。乍一听还真的认为是三座山怀里有座庙哩!走到跟前一看,虽然平常,可是很有特色,这样的建庙方式毕竟独特。听商有福、赵元光、刘东喜等老人说,这座庙是利用张姓人家的南屋西山、西屋南山和陈姓一家的南屋东山所废弃的一点空地,因陋就简建盖而成的一座小土地庙。大约有六、七平方米,里面供奉一尊头戴乌帽,身穿长袍,头发雪白,银须飘洒,慈眉善目的土地爷神像,在神台上面前有个小供桌和烛台。

土地的来源和远古土地神的崇拜密切相关。最初的土地神是社神,不是后来的土地爷和土地婆。社神之“社”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解释:社,地主也,从示,土。即是说社是土地之主,是土神。示,是表示祭祀;土是祭祀的对象。两者之合,是祭祀崇拜土地之意。社神与土地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在都是对土地的崇拜,其区别是原始的社神指对整个大地的崇拜。而现在的土地爷,则是对当时当地的土地礼敬。

绝大多数的土地爷是没名没姓的。供奉在小小土地庙中的土地爷,多为白发白须,慈眉善目一老者。有的土地庙因陋就简,没有塑像,干脆立一块木板,上面书写“土地”二字。后来,古人将对自己有用的名人视为土地爷。据说最早的土地爷是汉朝的蒋子文。蒋子文是广陵人,曾为秣陵尉,是秣陵的土地爷。汉朝末年,弥衡为杭州瓜山的土地爷。南宋时期,临安太学的土地爷是岳飞。县衙门把萧何、曹参等也作为土地爷。翰林院和吏部则把韩愈当作土地爷。

土地庙最兴盛的时期,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朱元璋因为家贫,无以为计,十六岁出家当了小和尚,随后又做了三年云游僧人,此间他经常以土地庙为自己的栖息地,因此后来他对土地庙情有独钟。朱元璋坐了龙廷,对寺院、土地庙都格外关照,加之明初社会安定,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可以说遍地都是土地庙,甚至连仓库、草场也有土地庙。柳子村当年就有好几座土地庙,解放前有个在柳子梆剧团搭班唱黑头的,名叫麻蛋,就长期在土地庙里住宿,有时周围的邻居送些饭菜给他吃。

十四 墙里庙

柳子村隅子口往西再走不足百米,路北对着袁巷子处有座更有特色的小庙。听刘怀杰、袁永迎、赵忠信等几位老人介绍,这座小庙是在一家南屋后墙上掏个高约1米、宽约70公分的墙洞,供奉的是一尊泥塑的关羽。神像红颜黑须,唇若涂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力敌万夫,勇武异常,恪守忠义,坚贞不贰。其一生的表现堪称忠勇无二,为儒、道、佛三教称颂。由于关羽被附会成具有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叛剿逆、巡冥察司,乃至招财进宝、庇商佑贾等无边法力,所以得到民间百姓的尊崇和膜拜。

这座关圣帝君庙为何建的如此奇特?原来这里居住一户赵姓人家,生活很困难,家中小孩又多。有一天一个小孩生病很严重,又无钱去中医诊所看病,便到关帝庙神像前进香跪求,说关帝若能保佑小孩病好,情愿给关帝君盖庙塑像。后来小孩的病果真好了,这户人家正准备还愿时,偏偏家中失火,无钱盖庙塑像,可是又不能食言,害怕遭到报应,无奈之下就在自家的南屋后墙上掏个洞,供奉一尊泥塑的关圣帝君像。面前放个小香炉,烛台,外面又安上两扇小门,可关可开。神像面南而坐,权充庙宇。巧合的是袁巷子南头有一水沟,上覆半个大碾盘,所以柳子又有“街北墙里庙,正对月牙桥”一景,吸引了不少好奇者参观。

“万物莫不以水生”,农耕社会在靠天收获的年代里,久旱不雨,对农民来说是件生死攸关的大事。于是求雨就成了旧时民间的一种规模盛大祭仪。在旧时中国人的信仰里,龙王是主雨的,要想风调雨顺,全靠龙王的旨意。百姓对龙王敬礼有加,不敢有半点怠慢。过去在农民的心目中,也不单是龙王一个管雨,另外龙王庙、观音庙、水神庙、关帝庙里也都香烟缭绕,众神明一起接受村民的祭拜。

每至大旱之时,柳子村的村民便把这尊关圣帝君神像放在神龛里,抬着巡回各处作求雨仪礼。各村各户门面前都准备水缸,上面插上柳枝,贴着黄纸上写的祭文,然后在水缸前烧香拜祭。当巡回的队伍来了,就将水缸里的水洒向队伍。巡回如果在路上碰见水井,也要跪下祭拜,并高声叫“下雨吧”!参加巡回的必须是男人,人人光着脚,头戴柳枝编的帽子,巡回一圈后,队伍便回到本村,集合在关圣帝君神座前做夜间祷告。这样的活动连续三天,如果真的下雨了,当天就要给关圣帝君神像供上祭品,答谢神明。事后还要给神像重新挂彩一新。

有的时候旱情严重,人们经过虔诚的祭拜之后,被各路神仙的无动于衷激怒,村民们便采取强迫的办法。大家都戴着柳枝编的帽子,赤脚抬着关老爷的塑像集合到庙前空场上曝晒,让关老爷也尝尝烈日的厉害。人们把有名气的菩萨、玉皇、水神、龙王爷都齐抬出来曝晒,并击鼓鸣炮,焚香点烛、跪拜许愿说,如能下雨,就将神像都抬回原处。人们的想法是如果让神也吃点苦头,神受不了就会降下雨来。

十五 玉皇观

柳子村最西头老街路南,有座玉皇观。听刘东喜、蔡春岭、刘东明等老人说,玉皇观是个道观,有三间殿堂,青砖砌墙,合瓦重脊。高大宽敞,里面供奉的天公张玉皇,又叫玉皇大帝。塑像高大,威严金面长须,身着蟒袍,头戴十二道流苏王帽,足着皂靴,众神列班侍立。观中有两个道士管理观中事务。

道教称天界最高主宰之神为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在几千年中华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视为宇宙的无上真宰,三界内外、十方、四生、六通的最高统治者。因他有着制命九天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权,所以众神都列班、随侍其左右,犹如皇帝公卿。他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管天、管地、管河、管海,掌管一切,神、仙、圣和人间、幽冥之事。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统领三界、十方、内外诸神与芸芸众生,并管辖世间一切兴隆衰败,吉凶祸福。是在三清之下,四御之上,居三十三天的大神。玉皇大帝在汉族民间信仰中是众神之最,所以叩拜天公的仪式也超越了三清天尊,比一般的神明来的隆重。

另外玉皇大帝乃是道教信仰的神职,并非佛教与印度文化中的“帝释天”。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净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归真,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道教仙真教人修炼纯阳、秽质炼化,只留一团阳气,阳气清轻上浮而属天,自然上升为仙,不在五行中,脱离阴阳二气的束缚,而不受业报轮转之苦。

据《玉皇本行集经》载,玉皇为光严妙乐国的王子,舍弃王位,于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历三千二百劫后,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传说为总执天道最崇高之神,如人间之皇帝。

玉皇大帝的形成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从甲骨文看,殷商时期人们已经称最高的神为帝或上帝了。周代的统治者鼓吹天帝的崇拜,推行“君权神授”的理念,自称是天帝的儿子,叫天子。东汉后期,张陵创建了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立者,后代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在民间拥有很多的崇拜者。道教尊崇天帝为天界,最高级别的神,就是玉皇大帝。到了唐朝,玉皇大帝的称谓就很普遍了。宋朝玉皇大帝的地位空前提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据《宋史·礼志七》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上玉皇大帝圣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又上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是道教的最高神,在道观中都要供奉的。凡是玉皇阁、玉皇庙和玉皇观,里面都有玉皇大帝的造像。玉皇大帝的生日是正月初九,叫玉皇诞。这一天,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道场,庆祝玉皇大帝的诞辰。腊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的出巡日,据说这一天玉皇要巡视考察人间的善恶福祸,道观中要举办道场,迎接玉皇大帝的圣驾。

十六 岳王庙

柳子村老街路北,对着袁巷子往东处有座岳王庙。早些年修建泗永公路,传说地下埋有宝物,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纷纷加入到挖宝的行列,形成极为壮观的挖宝潮。挖宝时在古运河故道北侧不远处,发现很多残砖、破瓦、瓦当,有好大一片散乱成堆。据挖宝的人说,当时是在夜间挖的,匆忙清理后发现瓦当上有千手观音的图像,出土清理出一尊着官服朝靴的青白釉瓷跪像,身首异处,髙约40公分,还保存完整的越窑密瓷粉盒,长14公分,高约4-5公分,造型精致……,当时派出所出面制止,严禁挖宝。挖宝的人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也没有向文物部门报告,只好匆匆掩土盖上,文物管理部门没能进行考察,堪为憾事。据考证,这一青白瓷无头跪人像是秦桧。由此推断这是一座岳王庙残址,历史上由于黄水夺淮侵汴,倒塌淤积于地下。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等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平反,改葬于杭州西湖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有追谥“忠武”,加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的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了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

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期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他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千载之下,读之凛凛然,犹有生气也,依旧能使人热血沸腾,遂起报国之志。

南宋时期秦桧贵为宰相,弄权误国,残杀岳飞父子部将三人,后岳飞冤案平反,民众对其同情有加,愤恨难平。在全国各地建了许多岳王庙,规模较大的有安阳、汤阴、杭州、朱仙镇、靖江、宜丰等地。民众四时祭祀,纪念这一民族英雄,用生铁铸秦桧及其妻王氏、万俟卨、张俊四人跪象于岳武穆坟前,又铸有秦桧头像的大铁钟。时人咏岳王墓诗,有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二句最是脍炙人口。寺院暮鼓晨钟,僧人用大木击之或木槌敲击,以示民间尊敬岳飞憎恨秦桧的心情。

十七 华佗庙

柳子村北,大路南侧有座华陀庙。据赵兴发、王其会、曾庆明等老人述说,他们为孩童时见过残颓不堪的华陀庙下殿。听老年人说,当年的华陀庙有正殿三间,长约十米,宽五米多。上为轿顶式,四角飞檐,下有莲花柱礅,四根红柱支撑。花格门窗,图案精美。大殿和厢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有庙田20多亩,收入维持香火,数名僧人晨钟暮鼓,早晚诵经。清末战乱时荒废,民国时期仅存遗址。

大殿正中供奉一尊高大的华陀坐像,头束方巾,身着布衣,面容丰满,仙风道骨,神情专注,朴素大方,腰悬药葫芦,两侧随侍二小童。四乡百姓称之为华陀菩萨。

相传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是华陀的诞辰。周边村庄及巴河两岸数十里的人们前来庙堂献香献果,还愿求药,以示敬仰。届时柳子集上搭台唱戏,逢盛大庙会,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来纪念这位仁术仁心,以解除民间百姓疾苦为己任的神医。

华佗是三国时期声名卓著的医学大家,一生不羡仕途,精研岐黄,以医济民。华佗名旉字元化,东汉沛国谯县北华庄人。少时读四书五经,年长出外游学。他亲历朝廷腐败,人们流离失所,疫病盛行,病者无医诊治而死亡。这使他入仕之心渐冷,毅然选择以医济世。由于他心专意坚,勤奋好学,数年后医术大进,很快闻名遐迩。

华佗学医、练方勤于思考,着重实践。曾从蜘蛛遭黄蜂蛰伤中受到启发,创出解毒消肿的青苔练膏。又从一农妇食青蒿治愈黄疸发明了治疗黄疸的妙方。虚心好学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使华佗成长为一位身怀绝技的苍生大医。他熟练的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尤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的临床诊治。《三国志》《后汉书》《太平广记》等书中记载了华佗的许多医案。

华佗的足迹遍布豫皖鲁周边地区,普济众生,为穷苦百姓救死扶伤、疗疾解痛。又史料记载,军吏李成日夜咳嗽不休,时吐脓血,经华佗诊断为“肠痈”,服过华佗配制的药散之后,吐出几碗脓血后病很快就痊愈了,华佗又配制了一剂药散并告诫他“十八年后此病还会复发,送你这一剂药散备用,不服此药命当休矣。”李成日后见病长期未发,将药散送与别人服用。后来李成旧疾复发,因华佗不在,无法配制此药散,病不治而亡。

华佗对医学的卓越贡献还在于他发明了“麻沸散”,一种麻醉的药物,首启开肠破腹、刮骨疗毒之先例。这不仅在中国是亘古未有的,在世界麻醉史上也是首例,比欧洲发明麻醉药要早1500多年,被医学界誉为“外科鼻祖”。

倡导养生健身疗法,创立五禽戏是华佗留给后人的又一瑰宝。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及耳;动揺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也。”他根据这一道理吸取了先秦时代的导引术,模仿虎、鹿、熊、猿、鹤等动物的姿态,创立了五禽戏,开创了体育健身的先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长期的戎马生涯和南征北战,使曹操患上严重的头风病,每次发作,心乱目眩,多方延医治疗无效,闻听同乡华佗医术精湛,急忙命人请来。华佗经过仔细的诊断,找出了病源,取眉间的鱼腰、攒竹两个穴位针刺。曹操只感到先酸后麻,遍体生津,即刻头清目明,头风病很快就好了。曹操兴奋之极,下令留下华佗为医令,使其长期在侧,便于为他诊治,华佗后来谎称妻子有病告假,一去不回。以后曹操累书呼唤不至。过了几年曹操头风又犯,派人把华佗抓来,华佗说如欲医治此疾,当用利斧砍开头颅洗涤之方能治愈。曹操大怒,以谋杀罪将华佗下狱。华佗自知命不长也,在狱中赶写自己的医学著作,著成《青囊经》一书,转托狱吏并嘱说此书可活人,以报答狱吏对他的精心照顾,可惜狱吏因惧怕曹操不敢接受。华佗不禁仰天长叹,将书付之一炬,遂成千古遗恨,造成医学史上的重大损失。

华佗死后,亳州人们为纪念这位气节高尚的仁心仁术的神医,在他多年居住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华佗庙。因历代的主持皆为女性,当地人称华祖庵,四时供奉,常年香火不断。

柳子介绍(柳子往事9)(2)

柳子介绍(柳子往事9)(3)

柳子介绍(柳子往事9)(4)

作者简介

陈钦凡,男,1941年6月出生,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柳子村人,1960年毕业于百善农业学校。回乡后担任生产队会计、大队卫生防疫员。

幼受家学,喜爱中医,自学中医、针灸,70年代参与筹建柳子村合作医疗,任赤脚医生。80年代受聘柳子中、小学代课教师,后任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先后取得“濉溪县赤脚医生证书”和“安徽省药品经营人员资格证书”。善于使用针灸、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农村常见病、慢性病,在针灸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2014年从柳子村卫生室退职后,受百善镇党委宣传部委托,致力于柳子地方史料、民俗文化的发掘、搜集。已整理出资料30余篇,为后人开启一扇回眸柳子历史、重拾“乡愁”记忆的窗户。

柳子介绍(柳子往事9)(5)

壹点号驿运隋唐 相淮山居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