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所以难,是在于“汉字”是我们每个人都“生而学之”。

识字的人,会觉得自己对字很了解“不就是字吗?我写了一辈子,还没有点发言权?”

“以为自己很懂”,这才是问题关键。

网络上言论是自由的,评价书法,评价王羲之,评价颜真卿,多丑,多好,全是个人的权利。

草书才是书法的巅峰境界(真正掌握书法的基础常识和理论)(1)

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会知道,历史对任何人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历史不会亲赖个人,所以应该明白:历史上众人称好的大书法家,是不是有些我不了解的原因呢?即使自己觉得他们的字再丑,再不好。也应该想清楚,为何这么丑,还会被历史上的名家夸赞。

我常说:如果历史和个人中一定有一个傻,我百分之百的相信,那个傻一定是个人,所以,有看不懂的事物,应该多思考,首先提升自己。压苏黄,贬钟王。

草书才是书法的巅峰境界(真正掌握书法的基础常识和理论)(2)

很多老头上来就一句:王羲之也不过如此王羲之都没你写的好!

这种人还是少搭理,因为在一起时间长了,自己都会被感染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阿拉斯加纯种傻。

好,以上只是其中一种情况,对一副作品给出极端评价。

为何选用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这类人做例子呢?大概因为他们的水平,名望都是极高的吧。

如此高的水平都被骂,所以,被骂是常态,常常起于无知,成于聚群。

草书才是书法的巅峰境界(真正掌握书法的基础常识和理论)(3)

其次说关于,认识和水平。

这也是关键,很多人都不会如上文写的那些人一样,不会乱喷,是比较理智的。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认识和水平达不到。

一个人的评论一定会反应他自身最高的水平。

所以,我常说,通过一个人的评论,几乎能判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王铎在书法史上算一个怪胎,非常厉害,水平之高当世人大多都不能懂,所以王铎的字被当时人骂的很厉害。

所以至今还有人说:王铎才是丑书之祖!

这类人没法搭理,离得近都容易被人贩一锅端。

草书才是书法的巅峰境界(真正掌握书法的基础常识和理论)(4)

王铎和傅山是好朋友,直到王铎降清才决裂。

高书必不入俗眼,不是眼太俗,而是水平没到位。

如果你学的只有笔法和结构,那么理解层面只有笔法和结构,这都练不好,如何谈变化?如何谈奇正?

没学过书法的人,他的理解层面只有结构,连笔法都没有。

所以一堆连草字都没写对的人,被捧成了“大师,大书法家”,这种人还在那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找到了群众,找到了组织,找到了理解自己的弟兄”

通常我个人对这部分吹捧的人是敬而远之的,因为有一个词,叫“捧杀”。即使你再有天赋,写的再好,也容易被人捧死。

并不是每个人都拒绝糖衣炮弹,甜言蜜语。

所以,知道自己难以拒绝,不如敬而远之。

草书才是书法的巅峰境界(真正掌握书法的基础常识和理论)(5)

一副作品高低两种评价,一定是必然,因为他们都站在了个人的角度。

启功来一句“孟津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懂书法的人是都能理解的。

真正掌握书法的基础常识和理论素养,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草书作品,应该有一定的书法功底。一个成名的书法家,除了他的书法笔画和结体能达到炉火纯青之外,还与他控笔书写的流畅度、用墨的技巧有很大关系。行、草书与篆、隶、楷书在控锋用墨方面有很大区别。要想写出好的行、草书作品,必须具备如下书写技巧。

第一、正确把握“高山坠石”和“笔断意连”的用笔区别

楷书和隶书的笔画,尤其是点画,如高山坠石,字体是一笔一画堆砌起来的。书写过程中,写完一个笔画可以停顿下来,但是行、草书不一样,它如同彩练飞舞、浪花飞溅,笔画的连接似断实连,似连实断。所以,书写行、草书的时候,对笔锋的控制尤为讲究。

篆、隶、楷书,在书写它们的整个字体过程中,对毛笔的调锋相对比较自由,当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对聚锋铺毫不满意时,可以提起笔离开纸面,在墨砚边上对笔锋进行重新调整,整理出我们熟悉掌握的笔锋,然后继续书写,这种调整锋毫的方法,书法界的行家也称之为“纸外调锋”。而行、草书的书写,由于笔画的“笔断意连”,需要一气呵成,所以书写速度较快,不能轻易停顿下来,要在完成一系列的笔画书写之后,方可停笔整锋。所以,行、草书的控锋比篆、隶、楷书的控锋要求更高。

第二、行、草书的书写要讲究气韵贯通

由于行、草书在书写过程当中,笔画是“笔断意连”,所以笔画与笔画之间,其气势和韵律是融会贯通的,就如同我们唱歌一样,一开口之后,就要按照音律的抑扬顿挫一路唱下去,有低音有高音。行、草书的书写也是如此,书写整个篇幅,如气势磅礴的江河,跌宕起伏,一泻千里。

草书才是书法的巅峰境界(真正掌握书法的基础常识和理论)(6)

明朝书法家张瑞图书法作品

正是因为书写过程需要一气呵成,所以行、草书在书写时的调锋与篆、隶、楷有很大区别。由于行、草书有笔意的顺延连接,其气韵必定会贯通一起。因此书写行、草书过程不能随意停笔调锋,否则,笔意刘会气断意阻。行、草书的书写,要求我们在运笔过程当中,根据笔画的变化,边写边调锋,其调锋的过程必须在书写的一瞬间完成。这种调锋方法,与上面篆、隶、楷书的“纸外调锋”刚好相反,所以称之为“纸面调锋”。

第三、行、草书笔速和用墨的控制要恰到好处

书写行、草书,笔速很讲究。笔画之间的跳跃性很强,一笔还没写完就要连着书写下一笔,如此连贯下去,只能在调锋使转的瞬间,笔速可以稍微放慢,在顺势笔画的连接中,笔锋是停不下来的,但笔速也不能太快。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用墨的技巧,比如,笔速快则墨涩,容易出现飞白,或者枯涩。行、草书笔画的线形变化非常复杂,连续书写只能瞬间在纸上调锋,方可写出高水平的笔画。书写行、草书时,为了塑造字体的气势,还要对一些笔画做粗细处理,以及气韵的连通。所以,笔锋的蓄墨和控锋力度与笔速的快慢,都要恰到好处。重按则笔画粗、墨浓,轻收则笔画细、墨涩。行、草书的书写,最忌讳就是书写过程频频蘸墨。不该断开的笔意却断开了,而需要连接的笔画,却没有能把它顺联在一起。

第四、行、草书的书写,要竖成行,收放自如

行、草书的绝大多数章法都是竖写,所以行、草书的章法要求书写时做到竖成行、行通气,边界要做到“上不顶天,下不着地。”书写当中,还要做到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字中间留白均衡,笔画的虚实要有互补性,使整个篇幅给人看起来,笔画的书写收放自如,没有局促感,没有压抑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