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三昧心得(什么是私淑与私淑弟子)(1)

前年我曾戏作一博文《当代术士南怀瑾》,今天在网上又见到关于文怀沙的帖子,南、沙实在相似,但沙不如南巧妙。仅就“私淑”问题就大失水准了。《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私淑孔子有证明,孔孟并提,思想上一脉相承,明确表示“未得为孔子徒也”,可见“私淑”是指仰慕人家的学问人品,并用心学习效仿,但没有得到亲炙。古人为什么强调这种关系呢?我猜测是对学问的一种尊重。换言之,因为学问、知识在上古时期(包括后来相当长的时间)是被各个学者掌握并保存的,传播或获得的途径主要靠口耳相传,不说别的,现在看来很简单的识字,就是大问题,如果碰到自己不认识的字,想知道,就得去问别人,甚至要动用舟车脚力。所以对别人传授给自己的学问,要讲清楚来历。《孟子·尽心上》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可见私淑是接受教育的一种方法或形式。《词源》解释为“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为私淑”,并不准确,“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的多了,难不成都是“私淑”?

语言受制于环境的变迁和约定俗成,现在再用“私淑”当有两个限制条件,时间上不能离得太远,现在写首七律总不能说是私淑于杜甫吧?二是当有确证,如孔孟这样当然最好,等而下之,也要有迹可循。常见梨园行的人说,某某早年私淑某派,意思是学过但无缘拜师,但在他的唱念做打中,总是能有某派的一点意思在内。所学和人家一点都不沾边,就说私淑人家,算什么呀?另外,由于知识传播的途径和媒介越来越进化了,说私淑,就还有一点深度的要求,一般途径能得来的一般性知识,也没必要非加上“私淑”来作证明。

“私淑”一词自己用,最好是表示一种谦恭和交代一下自己作学问的来历和脉络。比如:早年曾私淑太炎先生,倾心于音韵之学等等。不好乱扯关系,自抬身价,北大的学生都说是私淑胡适?和人家学问不沾边的或沾边但程度浅的,都最好别说是私淑人家。

在对待“私淑”问题上,不可回避地也有一种无奈在其中,做学问的人有时候也象工匠、艺人一样,讲究师承,没有这种师承关系,不好在圈子里混,自己写文章中屡屡引用,或者干脆就是建立在人家的成果之上,也会影响人家这一门派种种利害。有时甚至会招来别人的嘲讽和非议,比如有位亲传弟子站出来说:“我家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本意是什么什么,他老人家生前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过,你完全是曲解”云云,不免有些难堪,打出“私淑”的招牌总能抵挡一阵。

如果“私淑”再加上“弟子”二字,就值得推敲了,反正我的第一感觉是含有一种贬义,象是 第三人在背后说话的口气,极像我们乡下说的“柳生(音)货”一词,(“柳生”本指收割时遗落下的籽,第二年自己长起来的苗,借喻指没有正经师傅教过的手艺人。)自己只能说“私淑(学、受教)于某某(人或学问)”,比如说“早年便私淑裘派,后拜方荣翔为师,或终于正式拜在门 下”,顺理成章,不好自称为某某私淑弟子,“私淑”是说没有实际的师承关系,加上“弟子”岂不坐实了?这样说话等于是一种变相的比拟,类似于“他是我没有教过的学生”的表达方式。从老师的角度更不可能把别人郑重地称作自己的“私淑弟子”,对于没有师生情谊的慕名者,即使成绩很好,聪明的老师一般宁可降级以朋友相称,也不愿援引为弟子。

但现在许多人这么说,比如听过叶嘉莹一两节讲座的就直接自称弟子,连“私淑”都去掉了,大约看电视节目、网络视频都可以称为“私淑”了吧!文怀沙在对待章太炎的“私淑”上躲躲闪闪,时间其实不是问题,总比孔孟离得近吧?要命的是学问和章老师不沾边,拿不出证明来。类似这样的人,已经自称为私淑弟子了,我们更可斥之“私淑(柳生)弟子”了,或者说:这人“真私淑弟子”、 做学问不能“太私淑弟子”了!

附:

私淑弟子

解释:私:私下;淑:善。对自 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出处:“私淑”之说最早见于《孟子》一书。在《孟子·离娄上》中有“予未得为孔子徒也, 予私淑诸人也”语。意思是说孟子未能亲受业于孔子之门,但就学于子思之徒,因而得闻孔子之道,并以之善沿其身(正如孟子自己所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词源》在解释“私淑”

一词时所引的便是这段话。而《孟子》一书中提及“私淑”并非仅此一处,《孟子·尽心上》中有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四书集注》的解释是:“私,窃也。淑,善也。艾,治也。人或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窃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诲之所及……”可见私淑的含义正如《词源》中所指,“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为私淑”。因此,我们把那种未亲自受业的学生称为私淑弟子。

示例:至于世界要人就不然,他们有的是秘书,或是私淑弟子,替他们来做注释的工作。鲁迅《伪自由书·不求甚解》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谦词。

著名人物: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泰戈尔来华》中说冰心是“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