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跟我说,你就没用功读书,你要是用功读书,肯定这次就能考一百分。

高中的时候,经常听班主任跟我说, 你就是上课没有用心听讲,如果用心听讲的话,这次模拟的成绩肯定不止这样。

大学的时候,导生跟我说过,你只知道玩游戏不用心听课,如果用心听课的话,肯定不会还挂科。

在早期工作的时候,领导跟我说,你工作就是还不上心,你要是再上点心工作肯定能干的更好。

从小到大的我听到了太多只要你努力就能做的好类似的话,从小到大我也习惯了做家长眼里的聪明人。即使不怎么努力,但是依然在成绩方面也还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最早的工作中,我也曾很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再努力一点,可能自己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可能自己会进入名校,起点也会更高一些。但是后来长时间的工作中我发现,当我努力工作的时候也没取得什么好的结果的时候,我宁愿更多的做一个不努力的聪明人,也不愿意去一个努力没有结果的笨蛋。然后让我在工作的早期错过了很多机会。

前两天看到知乎的一个问题“在清华做学渣是什么感受”

有一个清华学子匿名做出了回答:“我尽力了。谢谢大家。我真的尽力了,真的尽力了。可是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改变。” 作为父母为什么就一定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只要去做就一定能做好呢?

我初中时候的一个女同学,中考结束之后跟我进了同一所高中,分完文理科之后选择了理科,她初中的成绩比我要好。

上高中之后,我们在一个班级,关系非常的好,但是分完文理科之后,她的成绩之一直在下降,其实我知道她每天都会学习到凌晨,但是他的父母总是觉得要么她上课不用心听课,要么在家不够努力。毕竟初中的时候成绩那么好,肯定是高中没用功。后来她的成绩不单单没有任何起色,而且也变得越来越自卑。

父母给不了一切只有自己努力(你只要努力就能做好)(1)

我在想如果当时她的父母能少一些理所应当,多一些谅解和鼓励结果是否会有很多的不一样。为什么非要让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下滑了,为什么父母不帮忙找找问题,是学习效率的问题,还是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对于孩子,我觉得鼓励比指责来的更关键,十来岁的年纪内心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强大,也没很多想象的那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世上是有天赋这种东西的

我曾跟我的父母聊过我的高考,我觉得我如果再努力一些,我觉得600左右基本上是我的极限了,我不会自大的认为我能考670,680。这个世界是存在天赋这种东西的。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1%的灵感远远比99%的汗水重要.”

做一个运动员也好,一个歌手也好,还是绘画和乐器,甚至是搞科研的。这里面或多或少都是有天赋在里面作祟的,绘画可能通过练习和执着来改变这中间的差距,但是体育呢,科研,这些东西真的就是只要努力我们的孩子就能够做到的吗?

《垫底辣妹》里面有一个桥段,女主的弟弟被女主的父亲寄予厚望,希望他成为一名职业选手,但是真正考进去棒球名校之后,他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努力还是在做替补。

父母给不了一切只有自己努力(你只要努力就能做好)(2)

可能会有人觉得“你只要努力就能做好,就是没做”这是一句鼓励和认同的话语。但是这里面却蕴含着太多的期待和希望。没有几个子女不想替自己的父母完成他们未完成的理想,但是当子女觉得他们已经很努力,但是离目标很远的时候。这句话起到的作用,往往适得其反。

我的学业生涯中见到过一些,当努力了没有好的结果的时候,被破罐子破摔的情况。我相信这个时代在当下,还是在无时无刻的发生着。

父母给不了一切只有自己努力(你只要努力就能做好)(3)

想到了之前陈道明在参加节目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世界上没这么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要甘于寂寞,甘于平凡。但是,不要打击他们的努力”

最近《无名之辈》这部电影大火,谁也不能够说里面马先勇不够努力,没有理想梦想。但是现实总是给他不断地开玩笑。为了成为警察以身犯险,与歹徒肉搏,但是最后依然事与愿违。

父母给不了一切只有自己努力(你只要努力就能做好)(4)

相较理想,坦然更重要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但是只有努力过才会知道自己离理想有多远或者多近。这就相当于一场游戏,抽扑克的游戏,一副扑克牌你每努力一次就可以抽一张,抽到大王才算赢,你可能需要抽几十张,也可能只需要抽一次。

作为父母更应该教孩子不单单是所谓的优秀,因为绝大部分的孩子满足不了父母所期待的优秀。相比优秀而言,坦然更重要,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去追随别人的步伐,活出自己想活的样子就好。

这个世界真的很大,作为孩子到也总会遇到一些人,家境更好,更聪明,学历更高,甚至运气更好的人。教会孩子这种坦然,这份宁静。至少不至于在无节制的对比中,越活越累,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甚至自怨自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