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道家思想(西游记最终要表达的最高境界反而是儒家思想)(1)

《西游记》第一百回,唐僧师徒被如来论功封赏之后,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紧箍的自行消失,显然不是有人念了松箍咒。紧箍的消失应该是一个寓意,表明孙悟空再也不会做让唐僧念紧箍咒的事情了。经过14年的磨砺,孙悟空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以及事情该怎么做,他都非常清楚。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讲,孙悟空再也不会说出“皇帝轮流做”这样的话了,再也不会做大闹天宫的事情了,当然也不会做出对如来、观音、唐僧失了礼数的事情或者是不利的事情了。

西游记里道家思想(西游记最终要表达的最高境界反而是儒家思想)(2)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在70岁的时候所说的话,“吾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儒家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是孔子一生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从心所欲,并不是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一个道德完善、心达仁境的君子作为。也就是说,这里的“欲”并不是原始的欲望,而是理性的欲求,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欲。孔子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他的理想境界中,凡“心所欲”皆是纯美纯善的仁欲。总而言之,孔子所说的“欲”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是在儒家道德规范和约束之下的“随心所欲”,只有不超过此规范的“欲”才是“仁欲”。

欲由心生,所以道德修养的工夫必须下到“心”上。其实吴承恩还暗喻取经的过程其实就是修心的过程。那么正如前文所讲,作为企业家要把经营的过程当作是修炼的过程,不断地去修炼自己的心智、心性,最终也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