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峰

电视连续剧《红旗渠》在央视一套播出期间,据中国视听大数据发布的2021年10月16日至22日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情况显示,《红旗渠》以1.549%排名第一;播出期间,它屡次登顶多个权威行业热度榜单,据猫眼、酷云、灯塔等专业收视率统计平台显示,《红旗渠》日均收视率达1.5589%。

从第一集开始,我一集不落地看完全剧,基本上每一集我都看得眼泪汪汪,但内心获得满满正能量。作为历史老题材、红色献礼剧,《红旗渠》为何能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为何能取得如此不俗的收视效果?

我认为,《红旗渠》的“走红”,应是基于以下诸方面:

故事精彩,高潮迭起。电视剧开篇,以上、下疙瘩村因取水问题发生争执,作为矛盾点全面铺开,县委书记林捷当众立下引水誓言,顾大海组织村民逃荒失败,水生娘因打翻一罐水自尽,林县百姓出村寻水遇阻……以高密度、强冲突的故事情节,为“修渠引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出充分铺垫。在县委组织群众找水、勘测、修渠过程中,一个个故事高潮迭起,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结构巧妙,悬念不断。每集电视剧都是在故事出现高潮时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悬念,令人牵肠挂肚,欲罢不忍。比如:正值林县县委和人民群众修渠热情高涨之时,吴念祖的老师路长信却对引漳入林工程的施工计划,提出多个质疑,让观众担心这条关系到林县人民的生命渠能否顺利开工;又如吴念祖牺牲后,河南省委、新乡地委在多次会议后虽将红旗渠是否停工的决定权交给了县委,但新乡地委余风高副书记却以“技术无人”为由施压,令观众顿感紧张不安,担心红旗渠的命运;再如,县委书记林捷因私自挪用国家“一平二调”退赔款被审查,与此同时,石水生等人却被困山洞等待林捷救援。观众既牵挂林捷能否通过审查,又担忧石水生等人生死安危,剧情扣人心弦。

前后闭合,逻辑合理。红旗渠开工前,吴念祖的老师路长信认为施工条件不成熟,坚决反对开工。后来路长信又在吴念祖牺牲后主动投入红旗渠设计工作。同一个人,对修渠的前后态度迥然有异。他的转变,既体现了吴念祖等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成果,又展示了路长信因浓厚的师生情谊迸发出的巨大干劲。路长信两次出场,合情合理,前后形成闭环,引发观众共情。

再如:童昆费尽心思几经折腾,未能达成整垮林捷让红旗渠停工的目的,他不甘心失败化装成小丑,鬼鬼祟祟窜到狼牙山隧洞施工现场想抓现行,不料和青年突击队队员一起被困于塌方隧洞,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幡然悔悟:“是我错了,不管我能不能出去,我希望红旗渠能修成。”最终,他和县委班子齐心协力,完成了红旗渠的修建。这个反面人物前后态度的转变,合情合理,令人产生共鸣。

人物典型,个性鲜明。县委书记林捷,一心扑在修渠工程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余风高副书记曾多次训诫,如果修渠失败,那将是林县人民的千古罪人。可他还是当众发誓,修渠不成,就跳崖谢罪,这是何等英雄的气概!年轻的水利技术员吴念祖,勇敢承担红旗渠的整体规划设计,担当现场施工技术总指挥,虽有些夸张,但那个年代缺少专业人才,也是时势造英雄,吴念祖就是红旗渠工程技术团队的杰出代表,这个人物设计是可信的。石水莲姑娘单纯质朴,温柔善良,一心爱着吴念祖,她的扮演者表演到位,令观众怜爱。两位全力支持修渠的副县长,一个负责修渠后勤物资供应,一个在工地担任总指挥,两人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孙士厚副县长,在动用储备粮和“一平二调”资金等问题上,果断承担责任,为林书记分忧,体现出共产党员崇高的品德。童昆,其形象不苟言笑个性阴沉,令观众反感,演员表演到位。总之,《红旗渠》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他们个性鲜明。演员的表演也比较成功。

代表广泛,反映全面。电视剧中,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其中有林捷、孙士厚、石水莲这样的正面人物,也有童昆、余风高、晃悠这样的反面典型,人物群像丰富多彩。童昆是干部队伍中投机钻营、不干实事的典型代表,作为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他无组织无纪律,看家本领是越级打小报告,凭着这点本事再加上善于添油加醋,逐渐赢得了官僚主义当权者、地委副书记余风高的青睐被提拔。有了余副书记撑腰,童昆使尽浑身解数,一再出昏招,干扰红旗渠的正常修建,给林捷和林县县委工作带来巨大干扰,差点坏了大事!晃悠,代表着一部分急功近利、偷奸耍滑的群众;余风高,代表着那些抱残守缺、机械教条、官僚主义的领导干部。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剧中人物,为观众呈现了全面、立体的社会百态,构成了真实可信的《红旗渠》。

细节真实,表达直观。《红旗渠》的主创团队,秉持还原真实的艺术追求,多次走访林州市红旗渠博物馆。据该剧制片人毛林波介绍,拍摄过程中,基本采用实景拍摄,工地、民房都是用当年的真实场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并通过历史影像资料与当下拍摄影像相互穿插的艺术手段,用直观、全面、纪实的表达方法,重现当年感人事迹。

好主题、好逻辑、好人物、好结构,电视剧《红旗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荡气回肠的主旋律故事,为我们记录这个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很好范本。

长久以来,主题宣传、红色教育、传统题材如何实现创新突破,主旋律产品如何做得有意义又有意思,一直是困扰文化宣传部门的大问题。电视剧《红旗渠》的“走红”,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本文刊发于河南日报2021年11月26日9版

红旗渠为什么现在没有水了呢(红旗渠为何这么)(1)

编辑:河南日报文旅新闻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