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1月11日讯(记者 李旖露)近日,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东北林业大学组装了迄今为止最高质量的乌苏里貉参考基因组,并成功将组装的基因组主干片段定位到27条染色体上且鉴定出了性染色体,揭示了貉生态入侵的基因组学基础。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Cell(《细胞》)子刊iScience杂志。
(iScience封面&官网截图,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供图)
貉的英文为raccoon dog,直译过来为“浣熊狗”,它与小浣熊在面部长相上的高度相似,使得二者常被混淆。实际上,前者隶属食肉目犬科,后者则属食肉目浣熊科,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远且地理分布差异较大。
貉的皮毛丰厚浓密,是良好的皮草制作原料。20世纪中叶,貉被苏联引入作为毛皮经济动物,但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常有个体逃到野外。经过100年的时间,貉从东亚迅速扩散到整个亚欧大陆,并被欧洲IAS(欧盟入侵物种名录)列为重要的入侵物种。
此外,近年来,在国内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地区也出现了貉的身影。貉在城市中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藏身环境从洞穴和树根变为了桥墩的裂缝、废弃的下水道等;如果食物短缺,它们就吃垃圾、捡猫粮,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中繁衍生息。
貉之所以能够快速从东亚入侵欧洲并适应各种环境,与其拥有的多种高适应性的生物学特征密不可分。貉的孕期约为两个月,一胎可产6-8只幼崽,高繁殖率保证了貉种群的持续扩张和繁荣。
貉的食谱不仅包含鸟、蛙、蛇等动物性食物,还包含了浆果、根茎、真菌等植物性食物,这种杂食性使得貉在食物短缺的季节能够自由地转变食物来源。
这些生物学特征,都是貉能成功入侵亚欧大陆并在多种环境下成功栖息的关键因素。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团队揭示了上述一系列貉的生物学特征的遗传基础。
在杂食性方面,团队发现了貉完整的味觉受体基因,且许多与消化、采食、解毒等相关的基因都受到了正向选择。尤其发现GST(与肝脏解毒功能有关的酶)相关基因家族发生了显著扩张。
而繁殖方面,团队在TDRD6和ZP3基因中发现了貉特异性的氨基酸突变,这些突变引起了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可能是貉高繁殖率的重要遗传基础。
同时,团队也在貉的基因中发现了大量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而受到正向选择的基因中也包含了大比例的免疫相关基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貉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却不致病的遗传机制。
此外,研究还在扩张的基因家族以及受选择的基因中发现了一些与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抗性相关的基因,这可能与貉的冬眠习性密切相关。
研究还对貉的种群历史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貉虽然遗传多样性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其有效种群大小却在一直保持下降趋势。
这提示我们,虽然貉生存弹性很大,但是如果作为入侵物种长期受到人类的威胁,也极有可能走向濒危。
据悉,此项研究由东北林业大学的侯志军教授和徐艳春教授团队以及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兰天明副研究员团队共同完成。
今年6月,东北林业大学与华大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开展本科生、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在生物多样性和碳中和方面开展更加深入和全方位的合作;利用双方共建的“东北林业大学-华大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合力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目前,华大与东北林业大学在动植物和微生物领域已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多项研究成果陆续在国际期刊发表。来源:深圳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