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反映过年民俗的七言律诗《元日》,道出了古时人们过年时的主要年俗,读来让人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一千多年前的过年场景。

上百度搜索“春节古诗”,一下子就能搜到一百多首用不同角度描写过年民俗文化的古诗,但唯有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清新朴素,亲切直观,让人真切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过年气息。

关于王安石写元日的资料(王安石元日诗展现的三项古时年俗)(1)

现在,我们还是先来重读一遍这首脍炙人口的过年诗——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应该说,王安石是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他写这首诗时正值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王安石变法”的前期,全诗虽然写的是过年的年俗文化,但映射的却是诗人强烈的革故求新、辞旧迎新的政治愿望,表达了王安石坚定的政治抱负。

关于王安石写元日的资料(王安石元日诗展现的三项古时年俗)(2)

今天,我们不去关注王安石其人,也不去关注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政治背景和目的,我们只来关注诗中所描述的三个重要过年民俗。

《元日》这首诗写于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时间。王安石在诗中提及三项重要民俗:燃爆竹、饮屠苏酒和挂桃符,至今均能在春节时找到演化后的新形式,其中,燃爆竹演变成为放烟花鞭炮,挂桃符演变成为帖春联,而饮屠苏酒在今天已经变成家庭盛宴。


燃爆竹起源于远古先人驱“年”的传说,古人当时真是通过燃烧竹子发出爆裂声响

我们今天过年燃放的爆竹在古代真的是通过烧鲜竹杆,通过竹杆的爆裂来发出声响,达到驱魔辟邪的效果。我国古人过年燃放爆竹的民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却起源于上古时期关于“年”的传说。

关于王安石写元日的资料(王安石元日诗展现的三项古时年俗)(3)

传说古时有一种年兽长年潜伏于水底,但每年的除夕会上岸吃人、吃牲畜,为害乡邻,人们每到年末岁尾就会惶惶不安,纷纷到山中躲避,苦不堪言。据说,有一年除夕前人们照例准备到山上逃命,一个村子里突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者,看到人们荒乱奔逃,他却不慌不忙得走进一个老太太的家里,正要逃命的老妇人连忙劝他快快跟人们一起进山。他告诉老太太,只要叫他在她家里住一晚上,一定会将年兽驱走。

当天夜间,年兽果然如期而至,因为满村只有这一户住着这个老者,它便直奔这家而来。但当年兽走到这家门口时,猛然看见大门上帖了红纸,院子里点了红蜡烛,一堆燃烧得正旺的竹子突然发出剧烈的爆裂声,年兽恐惧至极,仓皇逃离。

第二天,当人们怀着恐惧的心情回到村里,看到老太太家里的白胡子老者安然无恙,只见大门上帖着红纸、院子里点的红烛未尽,一大堆正在燃烧的竹子还在噼里啪啦的爆裂着.....人们这才明白,原来这个年兽怕红色、怕火光、怕爆裂声音。于是,后来贴红纸春联、点红烛和放爆竹就成了过年必须的风俗。

关于王安石写元日的资料(王安石元日诗展现的三项古时年俗)(4)

燃竹子,在盛产毛竹的南方地区当然不是个难事,可在北方地区就比较困难了。一是因为那时的交通条件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而这个燃烧量又不个小数目,单靠水陆供应肯定是满足不了的,再说那样的运输成本也太高了些;二是过年燃烧的竹子必须是新竹,否则就不会因受热而膨胀、爆裂、发声。于是,通过将火药卷成筒模仿竹子的爆裂声就应运而生,解决了北方地区过年放爆竹的问题——当然这是火药在中国被发明出来之后的事了。

我国的火药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那时人们已经知道用硫磺、硝和炭作为配方来配制爆炸物,但真正在过年时用来制作鞭炮大概是在宋朝,那时的鞭炮叫“编炮”。

宋人施宿《会稽志》卷十三说:“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除》记载了连续的爆竹——鞭炮:“至于爆竹……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关于王安石写元日的资料(王安石元日诗展现的三项古时年俗)(5)

由此可见,在王安石生活的北宋时期民间已经有放火药鞭炮的做法了,但肯定在南方盛产竹子的地方还是以燃烧鲜竹子为主。只是不知道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里的“爆竹”是真竹子、还是鞭炮爆竹了。


饮屠苏酒也是古代人重要的年俗,在今天已经演化成节日大餐了

屠苏,从字面上看,就是割草的意思。在这里,屠苏是一种用茅草搭起的房子,因为这种酒是在茅草屋里制成的,被人们称为“屠苏酒”。

通过查阅资料,我感觉这种屠苏酒和大年初一喝屠苏酒的民俗也应该是起源于南方地区,因为这种酒据说也是在大年初一喝,是用于驱瘟祛障的,而北方地区春节前后正值隆冬,气候大多干燥寒冷,是不需要用药酒的,只有南方地区在这个季节潮湿且阴冷,容易生病。

关于王安石写元日的资料(王安石元日诗展现的三项古时年俗)(6)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到了唐代又由著名神医孙思邈加以推广,逐成为一种民俗。

我的老家是山东临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沂蒙山区。记得四十年前儿时在老家过年,每家每户都会自己酿制糯米酒,后来到南方某个地区旅游也喝到过这种米酒,酸酸的、凉凉的,酒劲不大却特别好喝。估计古人喝的屠苏酒应该也是这种米酒加入中药酿制的,不是现在的药酒用高度酒泡制,冲劲大且不好喝。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普遍好了,我的老家已经不再喝这种米酒。但南方地区好像还有这种叫做“屠苏”的酒,我想一定不是古人的屠苏酒了,应该是我刚才说过的高度白酒泡制而成的药酒。但无论是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屠苏酒,现代人过年喝这种酒就是一种文化,只是存留一种怀古的意味了。

关于王安石写元日的资料(王安石元日诗展现的三项古时年俗)(7)

但是,过年是家人团聚的最佳时机,喝酒是必不可少的。我小时候只记得老人过年普遍喝白酒,是散装的那种,一般老人会让我们去打,一毛钱就能装一斤瓶。二十年前兴起过一阵子喝洋酒之风,什么“人头马”、”白兰地“,也不知道真假,价钱还很贵,味道怪怪的。近几年,又兴起喝葡萄酒,先是喝进口的洋品牌,一瓶好几百,据说没有几瓶是真的。

现在,人们喝酒普遍比较理性了,一般场合只喝我们国家自己的品牌,有钱的喝点茅台,没有钱的喝个二锅头也一样美滋滋的。

关于王安石写元日的资料(王安石元日诗展现的三项古时年俗)(8)



挂桃符也是上古先人为驱鬼辟邪的一种做法,后来演变成帖春联并延续至今

挂桃符同燃爆竹、饮屠苏一样都是起源于上古,都是古人为驱鬼辟邪之用,其产生的年代应该差不了多少年。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上面这段话说的是,上古时期在度朔山上的一棵大桃树下住着兄弟二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兄弟二人勇猛无比,鬼见了他们都害怕。他们常常捉小鬼来作玩具,用苇绳拴了喂老虎。因为那时的百姓常常受到小鬼的侵扰,县官便用桃木做成神荼、郁垒的样子,并将苇绳和老虎画在门上,这样小鬼见了就害怕,不敢侵扰百姓。

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也就是最初的”门神“,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了。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民俗。

关于王安石写元日的资料(王安石元日诗展现的三项古时年俗)(9)

到了唐代以后,门神的主人公换了人,但却仍然是守卫平安的使者,这在《隋唐演义》和《西游记》两部小说里均有记载。

《隋唐演义》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业其间杀人无数,既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恶梦,李世民惧之,受不住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崇全消。”

《西游记》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描述:“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

上面的两段记载,门神的形象由神荼、郁垒兄弟换成了秦琼,尉迟恭两位将军,但有时在民间的年画中形象大同小异,却真的分不清是前者还是后人了。

关于王安石写元日的资料(王安石元日诗展现的三项古时年俗)(10)

明代以后,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却酷爱对联。据说,有一年过年他信步宫中,看见有些宦官和宫女在宿舍门上帖了用红纸书写的对联,既喜庆、又有趣,便下旨全城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帖这样的对联,他还在圣旨中首次将这种对联命名为”春联“,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段佳话。

自此以后,春联便取代了桃符成为中国人过年的重要民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方圆居文化】结语:

1、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符号,一些优秀的民俗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之一;

2、传承民族文化也要与时俱进,移风易俗。对于一些过时的、不合时宜的民俗,好的要继承、不适宜的要改良,糟粕的要摒弃。比如过年放爆竹的习俗在一些大城市和人员密集区是被禁止的,我们就应该坚决遵守有关要求,恪守不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如果确实喜欢听个鞭炮的动静,扎扎气球也是不错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