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中国》杂志
本期焦点人物: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保国
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8岁。距离中共河北省委做出的《关于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刚刚过去两个月的时间。
4月12日,是李保国教授遗体火化的日子。4月11日河北临城县、内丘县分别设立分会场给李保国教授召开追悼会。
内丘县岗底村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岗底村追悼会上哽咽着为李教授致悼词:
我们不能忘记,李老师心系岗底村民,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岗底人,我们的粮囤里、腰包里,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不能忘记,您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专家,岗底200多名果农成了您。您给了村民金刚钻,使岗底人技术服务800里太行,吃上了科技饭。
不能忘记,您是大学的教授,在岗底人眼里您是老师,又像邻居,吃百家饭、进百家园,20年和村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您已变成了岗底村的一个劳力。
不能忘记,您一生惦记的是岗底人,唯独没有您自己。您走的前五天还在谋划以岗底为核心的50平方公里太行生态大花园、苹果袋、苹果深加工项目。您天天超负荷工作,多少人看到您已体力不支,劝您注意休息,您总是说脱不开,还拼命把额外的责任扛在肩上。岗底人知道您是累死的。
4月10日凌晨,李老师突发心脏病离世,岗底村的代表第一时间在李老师的灵前放上五个最大最红的“富岗”苹果,他们告诉记者,这是李老师带领他们按照128道工序教他们种出来的一级果,市场售价不低于10元一个。
在河北临城县的绿岭山庄,年届七十六岁的王大娘在12日的凌晨早早起床,用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掰开薄皮核桃,取出其中的“分心木”,用火在门前核桃树下点燃。老人说“李老师教会俺们全村人种核桃,让俺们富了,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舍不得呀。老辈人说分心木可以安神,让李老师好好安息吧。他对得起俺们太行老区的农民,俺们没有照顾好他呀。”
太行山区的农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缅怀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太行财神李保国”。
李保国,做基地的好专家
临城县有个公司名叫绿岭,这是作为国内著名的集薄皮核桃品种繁育、种植、技术研发、深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大型企业,李保国的科研之路与绿岭相连17年。
从1999年绿岭公司筹建伊始,就与李保国教授结缘,甚至“绿岭”这个声名鹊起的名字也是李保国教授命名。
1999年,李保国来到临城,从公司的发展方向、土地治理、果树管理、新品种培育、产品加工、经营策略等各方面给予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17年间,李保国走遍了绿岭核桃种植基地的沟沟坎坎,用汗水浇灌了绿岭每一棵核桃树,绿岭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没有李保国就没有绿岭的辉煌,就没有太行山区的核桃产业带。
在绿岭,李保国创造了荒山综合治理的模式,把荒芜丢进了历史,把绿色留给了未来,把荒岭变成了金山银滩。
在绿岭,李保国创造了核桃的矮化密植技术、实现了壮枝挂果、连年稳产;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的尹伟伦教授认定为国内首创。
在绿岭,李保国探索出国际先进水平的薄皮核桃省力化栽培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营。
在绿岭,李保国研究选育出中国最好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实现了核桃的良种化、品种化。
在绿岭,李保国创造了“树、草、牧、沼”四位一体的生态管理模式,实现了核桃品质的绿色有机,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绿岭产品拿到了行销全球的“金钥匙”。
在绿岭, 李保国创造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农业模式。
在绿岭,李保国指导建成了全省唯一一家设立在企业的农业类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省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产业扶贫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在绿岭,李保国开创的“标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模式被国家林业局在此举办的首届“中国核桃节”推向全国。
狐子沟有忆,核桃林念情。
李保国情抛绿岭,17个年头,五千多个日夜,他用挚爱林果的情怀,在荒原上用心血绽放华彩。
是他,把绿岭当作研发基地,把狐子沟的荒山野岭遍播财富之果;
是他,把襁褓中的绿岭公司亲手一步步抚养长大,成为了核桃产业的翘首;
是他,用对学术的赤诚,用对事业的坚守,心中有路,脚下丈量,走出了核桃产业探索发展的一二三产之路。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薄皮核桃之父”。
今天在采访绿岭员工们之时,他们依然说“苍天无眼,青山悲咽。可恨的病魔夺走了李老师的生命。绿岭公司痛失指路明灯。”
李保国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
李保国,做农民的好朋友
最了解李保国教授的人莫过于他的妻子郭素萍。她和李保国是大学同学,从1981年结婚开始共同生活的35年间,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
他们夫妻以太行山为中心,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郭素萍在李保国生前常戏称,他们有三个家:一个在农大,一个在太行山中,一个在车里。
他的助手,河北农大的齐国辉教授这样评价李老师。“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一年200多天扎在山里,因为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李保国老师常说,‘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齐国辉从1996年硕士毕业后就加入了李保国团队。20年来,他见证了李保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创新了一项又一项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的新技术,打造了一批又一批山区开发的典范,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和平山的葫芦峪等。
“李老师在河北境内有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跟随李保国20年,齐国辉和他的团队成员一样,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们有同样严谨求真的科研态度,务实创新的科研作风,产业富民的责任担当。
“几个馒头一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对于我们是家常便饭”。
那是2013年4月18日、19日,正值果树的盛花期,本来温暖的天气突然由晴转阴,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处在山区和丘陵区的内丘和临城等地温度直降到零下5度。在保定正上课的李保国老师立刻意识到情况危急,通过电话指导农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公司组织人马上上山,把树上的积雪摇下来,赶紧向果园运送柴草、锯末,在果园内熏烟。一晚上电话不断,李老师几乎是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岗底,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
经过李老师的指导,2013年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苹果几乎绝产、全省中南部核桃几乎绝收的情况下,绿岭基地却收获了40万斤核桃。
2004年刚开春时,正是春剪时节,李保国在基地附近的村子搞培训,讲完了快中午12点了。一个叫张爱增的农民怯声声地找到李保国,“李教授,我家有十几亩果树,您给抽时间给我去看看不。”
“走,马上去。”培训场地距离张爱增的赵村有十多里路,当时,现场一辆汽车也没有在。“我的时间是时间,农民的时间更是时间,我不能让兄弟们等我。”
二话不说,李保国上了张爱增的小三马车,在坑坑洼洼的泥泞路了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张爱增的果树地里帮他现场诊脉。两点多钟,滴水末沾又赶回了临城县。
春寒料峭的初春,一个大学教授坐在农用三轮车上,饿着肚子,为了一个不相识的农民看果树,不取一分报酬,这绝对不是风景。
说起李保国老师,最有必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贾志华,他的学生。他和贾志华,以及贾志华父亲贾永芹的故事可以写成一部长篇报告文学。
2000年,李保国教授在临城县赵庄乡南沟村向村民传授苹果树管理技术时,偶然认识了在那里打工的贾书芹。
贾书芹一家4口,年收入2000多块钱,上有父母、岳父母4个老人,下有一双儿女,经济上捉襟见肘。
当李保国听说贾书芹的家庭状况,又听说他不向贫困屈服,承包了300亩山场,准备依靠林果改变命运的打算,决心认下这门穷亲戚,并且帮助贾书芹实现理想。
李保国向贾书芹建议:让他初中毕业辍学在家的儿子贾志华到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进修经济林。
“孩子上学校跟着我们学点手艺,毕业回来后,管好自己300亩果园,除了自己发家致富,还要带领乡亲们摘掉穷帽子。”
贾书芹拿出全部积蓄,加上向亲戚挪借的5000块钱,作为学费,把儿子送到了保定。
贾书芹对李保国说“孩子交给你了,怎么管都行,打也行,骂也中,让他学门手艺就中。”
李保国老师亲自安排贾志华的插班学习,郭素萍老师帮助贾志华解决生活问题。
贾志华说“3月份我到了学校,前两个月没有见到李老师,他都是在基地上,只见到郭老师好多次。见到李老师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说是‘你是否适应了?’。我就给老师讲了基础差,没有上过高中,好多东西都听不懂等等问题。李老师就细心地给我指点从哪里入手,重点学什么、难点是什么,什么阶段应该学什么等等。”
从2001年3月,贾志华利用周六、周日天天泡图书馆,查资料,看不懂的时候就复印下来准备回头问李老师。据贾志华说,他所有的钱几乎都交了复印费了。
2002年春天,李老师带上贾志华他们班来内丘县岗底村实习修剪果树。刻芽、抹芽、套袋……,农民干什么,贾志华他们跟着学什么。
李老师告诉贾志华他们班在这实习的七个学生“不许和农户要工钱,不许吃农户的饭。要认真和农民学东西,学做人做事。”
在李老师和师兄弟们的帮助下,贾志华克服了学历低、基础差等困难,顺利完成了两年大专学业。2001年毕业后,他就来到了绿岭公司上班。
安置好了贾志华,李老师也没有忘记他的父亲贾书芹。
2005年,李保国教授惦记着贾书芹的核桃园,有一天,忙完了绿岭公司的工作,他提出到贾庄村看看贾书芹机械整地情况,顺便给全村乡亲讲讲整地、栽树的技术要点。
当他看到贾书芹的整地办法不得要领,他火气很大,顾不上贾书芹有没有面子,能不能接受,劈头盖脸一顿批评:“你这整法怎么行?你把几百年、几千年积攒的一点好土放到了梯田的边上,雨水一冲土就走了。小树栽到没有营养的生土里,怎么长大?”
气生完了,李老师又手把手地教给贾书芹和乡亲们,用挖掘机在山场开出宽1米,深0.8米壕沟,把表层肥土填到沟里栽树,把生土培在壕沟边缘挡水。雨水很大时,只能冲走沟沿的生土,冲不走沟里的肥土。贾书芹和乡亲们大受其益。
期间,他与贾书芹的电话不断,有时谈技术,有时聊市场。有时小事,李老师就委托贾志华回家去看下。
2010年、2012年李保国在工作特别忙的情况下,又专程两次去贾庄村,指导贾书芹等村民管理核桃树、板栗树,帮助他们规划果园的建设。
2015年,贾书芹的300亩果园已有薄皮核桃3000多棵,其中,1300棵进入了盛果期。这一年,贾书芹卖核桃收入10万元。
在贾书芹的带动下,贾庄村2580亩山场全部改造成果园,全部250多亩耕地由种玉米改成了种苹果,成为名副其实的林果专业村。120户村民家家都有核桃、苹果或板栗园。全村拥有80亩以上核桃的农户3户,30亩以上核桃的农户6户,10亩以上核桃的农户80户。人均拥有苹果2亩、板栗4亩、核桃树16亩。林果业产值300多万,人均年收入7500元。全村有小轿车的村民有13户,家家有摩托三轮车做运输工具,人人有手机。
“到2020年,俺们村所有果树就会全部进入盛果期了,林果业产值和村民收入比2015年会翻一番”。贾志华高兴地说。
贾志华因为勤奋、执着、负责任,在“绿岭公司”被任命为公司对外技术合作部总监,月收入4000多元。
在临城,经李保国教授扶持而脱贫致富的农民何止贾书芹一家,通过核桃、板栗、苹果等林果致富的何止赵庄乡贾庄村一个村?郝庄乡田家庄村因跻身核桃专业村,全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成为该乡第一批脱贫村;黑城乡乔家庄村涌现10亩以上核桃专业户十多户,被评为市级、省级文明村。在临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深受农民爱戴的李保国
李保国,做大学的好老师
2016年4月10日凌晨,年仅58岁的李保国老师,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离世。噩耗传出,不仅震惊了全校师生,也震惊了太行山区的群众,人们不敢相信、更不愿意相信。
4月12日,是李老师遗体告别的日子,67名他带过的博士生、硕士生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那天清晨,天公落泪,群山含悲,为李老师送行的队伍绵延了几公里。他服务过的邢台县浆水镇的农民来了,要送一送这位带他们走上富裕之路的“恩人”;他服务过的富岗公司的领导和员工代表来了,要送一送他们的顾问;绿岭公司的领导和员工代表来了,要送一送他们的荣誉“员工”和产业指路人。
石家庄、邢台、保定、秦皇岛等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几天里,29万多人通过手机微信为他点亮烛光,近百万人转发评论,网上点击量超过9千万次……
李保国的学生耿立锋,1992年刚毕业时就和李老师在一起实习。“1992年的4月10日,李老师带领我们经济林9001班从邢台前南峪圆满完成实习任务,顺利返校的日子。2016年的4月10日,他却带着他对贫困农民的牵挂,带着他对钟爱一生的林果事业的牵挂,遗憾地走了。”
“李保国老师是一个好人,好技术能手,更是一个合格的师长。”耿立锋是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处长,二十多年来,他一起和李保国老师打交道。就在李保国老师去世的前几天还和他一直研究全省林果产业如何发展,林果产业如何在绿化太行、扶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
回忆学生时代和李老师半师半友的日子时,耿立锋时时哽咽。“李老师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一堂教学实习课,讲解枣树的枣头、枣吊、枣股,由于当时是冬季,很多同学都一知半解,李老师在结束时,说到了生长季再讲,同学们谁都没有在意,直到7月份的某个星期天早晨,李老师突然出现在我们宿舍,说他刚从外地回来,现在是认识枣头枣吊枣股最佳时节,他带我们到标本园重新认真地讲解了一遍。当时,让我们感到这个老师有点‘钻牛角尖’,实习课都结束这么长时间,还惦记着这点事。就是这件事,让我毕业二十年了还依然忘不了这个技术问题。他的这些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
李保国教学的认真劲无处不在,学生们缅怀他的事迹时,他们会找到李保国老师批改的作业,找到当年的实习计划书,上面对学生们考核的批注,严到剪口不平滑不合格,发现一处扣一分;细到需要多少剪簧、螺丝,多少个标签。
在临城县绿岭,有一个现象。不管是在果园观测还是在实验室化验,不管是在田间地头做试验,还是在实验室研发新品种,不管是在树间跟果农讲解管理技术还是在写论文,“绿岭”薄皮核桃各种技术数据最终都会汇集到一个地方-----河北省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个中心的主任就是李保国,成员有李保国从农大带出来的管理团队和绿岭公司的研发团队,共计33人,学士及以上学位22人,高级职称10人。中心是由河北省科技厅、省发改委、财政厅联合认定的,是河北省唯一一家核桃研究中心。
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把全省的核桃研究中心设在一家企业,尤其是农字号研究中心。一般来说农字号的企业整体人员学历偏低,研究水平落后。如果研究中心设在大学,研究设施好、高学历人员多、实验室水平高,做实验也方便。李保国却坚持把核桃研究中心就设在绿岭,就设在田间地头,就设在果园。
“一来这样接地气,二来我相信绿岭的研发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我的学生就占了大多数,谁觉得吃不了这个苦,谁就别加入;谁当我的研究生,如果不到果园实习半年,拿不到一手的学习材料,谁就别毕业;研发人员谁不到田间地头搞实验研究,仅仅在实验室闷头做研究,谁就不称职。”李保国在科研上一点情面也不讲。
正是在李保国亲自制定研究方向和课题规划,并严格要求和督促管理下,“绿岭”薄皮核桃研究技术从新品种研发、土地治理、测土配方、苗圃繁育、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修剪拉枝、各阶段物候期、适时采收、采后处理等等技术数据源源不断汇集到工程中心,李老师带领中心所有成员夜以继日的进行对比、筛选、汇总、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在李保国的带领下,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完成了7项科技成果,完成了10多项技术标准,发表了30多篇论文……
红红的苹果富了太行
李保国,做传承太行精神的好楷模
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作为河北农业大学“太行精神”坚定的执行者,留校任教的李保国蹲点太行山,扎根太行山,一干就是三十年。
30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所有的论文都是出自在太行的一手材料,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30年来,他主要以太行山区的十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为据点,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080万亩。他独创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他指导“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11个县(市),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在今天的太行山区,提起“李保国”三个字,万千果农人人点赞。李老师的电话果农们都写在墙上,记在心里,技术不懂随时说,家长里短啥都讲,甚至于有的农民家里娶媳妇都要让李老师给“掌掌眼”。
笔者从他2000年在临城荒山上开山破土,掏石换土垫鸡粪采访到他把这里的薄皮核桃卖到128元一公斤。
从他动员赞皇县鲍家滩的农民给樱桃疏花疏果采访到他指导这里的农民把樱桃园改成采摘园,亩收入过万元。
笔者也曾陪同他到内丘的岗底村一张张拍过他教导农民进行苹果树下管理的照片,也看到他让农民砍掉苹果树上的背生枝和农民吵起来的场面。
李保国的认真、肯干、实干在太行山区处处有名,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级党委、政府官员认可他,得到实惠的农民认可他,学到真本事的学生认可他。就如同时任河北农业大学校长、李保国的同学王志刚所言“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保国同志和他的团队就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他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长得像农民、穿着像农民,以农民为友、做事考虑的是农民利益,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但不从企业、农户拿钱,不占一点股份,而且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前来培训的费用,他都是自掏腰包。
在听到李老师去世的消息,太行山区的农民好多都痛哭失声。在农民心中,李老师早就是他们的亲人了。
李保国教授的夫人郭素萍老师说:“老李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荣誉,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得到了太行山区人民亲人般的关怀,他虽然失去了生命,我希望他的笑留在太行山上。”(文/本刊特约记者 孙 阁 《绿色中国》2020.11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