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如果你看不懂现在,那就看历史,现在发生的事,历史上都曾发生;如果你看不懂历史,那就看现在,历史上发生的事,现在正在发生

一、刘文静其人

李渊错杀刘文静的恶果(从刘文静之死看皇权之争)(1)

刘文静影视图片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出身名门,其祖父刘懿用官至隋朝石州刺史。父亲刘韶,战死,因功被隋朝追赠仪同三司(爵名,意思是虽然不是司马、司徒、司空三司,但给予三公同等的待遇。政治地位显赫,始于东汉。隋朝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是正一品,仪同三司是从一品或起二品)。刘文静因父亲战死,遂袭父爵为仪同三司。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任太原晋阳县令。同年,助李渊晋阳起兵反隋。617年11月,李渊在攻下长安后拥立隋炀帝之子代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进“大丞相”位,刘文静任大丞相府司马,加授“光禄大夫”,爵封“鲁国公”。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接受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史称唐高祖。李文静随之任宰相。武德二年(619年),李文静受自己的小妾举报“谋反”,于同年10月18日被高祖李渊下旨处死。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刘文静平反,复追其官爵。

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李隆基将刘文静灵位放入高祖庙庭,获“配享太庙”殊荣。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李忱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刘文静位列其中。

二、刘文静其功

1、助李唐起兵谋化天下

大业十三年,刘文静任太原晋阳县令时,受好友裴寂(刘文静就死于此人之手,我们后面再来详述)引进初识李世民,二人相谈甚欢互为仰慕。李世民被刘文静的才学和见识深深折服视为知已。后刘文静受李密牵连(刘文静与李密是姻亲,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瓦岗军的首领之一)身陷牢狱。李世民去往牢中探狱。

前有三国的《隆中对》,凭此三分天下。现有刘文静的“狱中对”,凭此建立大唐王朝!历史何其相似!

在狱中,李世民就当今天下形势请教刘文静“方今天下大乱,我们该如何做呢”?刘文静回答说“天下大乱,非要商汤、周武、高帝、光武之才不能平定”。

李世民回答“我今天就是来与你商议此事的,你认为该怎么做才好”?

刘文静说“当今皇上远在江都,东都洛阳已被李密困住,义军四起,四方皆反。倘若你能顺应天时,高举义旗,天下之人必定响应你的号召,只要善于用人谋事,取代杨家也不是难事”。刘文静接着说“我为县令,知道太原来了不少的英雄豪杰,只要唐公振臂一呼,就可组成数万大军,与唐公的大军相合,便可直捣长安,成就伟业”。刘文静的观点正好与李世民不谋而合。二人遂达成协议,一起推动李渊反隋。

而此时的李渊因为马邑郡战败正等候朝庭处置六神无主,对当前烽烟四起的局势置若罔闻毫无头绪。李世民于是请出与李渊交好的裴寂出面劝导李渊。最终,李渊信其言,在晋阳起兵反隋。

顺便澄清一个历史。演义中隋炀帝是四征辽东,其实是错误的。隋炀帝征辽东只有三次。而民间传说的隋炀帝四征辽东,这个第四次的来源,是李渊准备造反时,刘文静为在民间大举征兵而伪造的朝庭旨令。

2、出使突厥,安定后方

李渊要想发兵长安夺取天下,就面临着正面朝庭军队的阻击,而后方又有受东突厥的威胁,处于受二面夹攻的不利态势。对此,刘文静进言“与突厥结盟安定后方”。

李渊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安排刘文静出使突厥。刘文静奉命出使突厥,在与突厥始毕可汗唇枪舌战中说服了始毕可汗,与突厥达成了结盟,并同时获得了突厥借兵支持李渊攻取长安。最终不负使命。

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刘文静与突厥的结盟,与先前刘武周投靠突厥是二码事,双方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关系。至唐高宗时,在640至657间,唐朝军队最终打败西突厥,东突厥臣服唐中央政府,这是后话。

3、攻取潼关,平定西秦

李渊起兵后,按照刘文静“接受投降,勿伤百姓”的建议,使李唐起义军与其他暴动起义的农民军在本质上有了巨大的区别,李唐起义军对放弃扺抗的政府军采取一律优待的政策,不打不杀,对各级将领量才录用。对百姓是不抢不掠秋毫不犯。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刘文静身为一个谋臣,却也是一个军事天才,文武双全之人。他亲自率兵攻取潼关,并俘虏了隋朝大将屈突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爵封蒋国公)。后来,又在李世民的指挥下,率军平了西秦。身为一个文臣,刘文静在大唐建立之初战功桌著,为李唐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不世之功勋。

4、修改《开皇律》,匡定《唐律》基础

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尚未统一全境时,刘文静就受命与裴寂和其他法学人士一起制定唐朝的法律法规。他们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订正和完善并增加了“五十三条新格”,最终形成了唐王朝首部法典《武德律》,成为唐朝立法的开端。其后唐朝历代对“律法”的修订,均是在以刘文静为首修订的《武德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

综上所述,刘文静在短短的二年间,为李唐谋化天下的确是劳苦功高,鞠躬尽瘁。从历史发展看,如果没有刘文静的出谋划策,李渊也仅仅只是一个留守罢了!即便他有如李世民这般文韬武略的儿子,但大局不明,是非就难分!了不起,至多成为一个四处打家劫舍的流寇,更惶论后来的大唐王朝。然而,这样一个功勋卓著、且是李唐王朝第一任宰相的刘文静又是怎么被冤死的呢?

关键人物是刘文静的好友裴寂。

李渊错杀刘文静的恶果(从刘文静之死看皇权之争)(2)

裴寂影视图片

关于裴寂,我们这里碍于篇幅就不再过多介绍。二人年龄相仿,刘文静年长裴寂五岁。一句话,裴寂和刘文静一样是个文能提笔武能领军的杰出人物。二人都对李唐王朝的建立功勋卓著。但刘文静与裴寂之间的区别,是刘文静与李世民交好,而裴寂则是与李渊渊源颇深,深到什么地步?裴寂例用自己管理隋炀帝寝宫的便例,敢于将隋炀帝的二个妃子送给李渊侍寝。这才是真正的生死之交啊。

后来,刘文静因觉得与裴寂地位悬殊身感不平时,刘文静选择了处处与裴寂做对,在朝在野都和裴寂过不去。当然,这是刘文静不成熟的一面,他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他没考虑到,与裴寂做对就是在与李渊做对这个事实。而更可怕的是,当他酒后发牢骚说要杀了裴寂,被自己失意的小妾举报身陷囹圄时,审理他的恰恰是裴寂与萧瑀。

满朝文武都认为刘文静无罪!审判官之一的萧瑀也认为刘文静无罪。唯独裴寂认为刘文静有罪。而李渊偏偏就支持了这唯一观点的人!从而下旨杀害了刘文静。

对刘文静之死,裴寂只是加了最后一根稻草,同时也为他在史上留下了很不光彩的一笔。其实,真正要杀刘文静的是李渊!

李渊错杀刘文静的恶果(从刘文静之死看皇权之争)(3)

李渊影视图片

李渊虽说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雄主,但也不是一个昏庸之君。历来当朝皇帝诛杀开国功臣也比比皆是,那为什么李渊唯独要杀刘文静呢?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皇权”之争。

李渊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和一个养子。养子因未来得及赶回晋阳一起造反从而被被朝庭处死。

其中与发妻窦皇后生有四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即后来的太子;次子秦王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三子巢王李元吉;四子卫王李玄霸。

这四个儿子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但属李世民要更优秀些,更注重秦王府势力的培养。因战功卓著也与兄弟也多有不和。而李渊恐于秦王李世民的个人势力逐步壮大,天下文武英雄几乎都汇于秦王府,对自己的皇位构成了巨大威胁。为压制李世民,往往就偏袒太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这样就造成了李世民与兄弟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而恰好,刘文静属于秦王李世民的人!杀刘文静正好敲打李世民,好让李世民收敛自己不做非份之想。

李渊错杀刘文静的恶果(从刘文静之死看皇权之争)(4)

李世民影视图片

李世民“玄武门政变”正好应证这一观点。

所以,刘文静非死于裴寂,而死于“皇权”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