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乌鞘岭绿草如茵,山花烂漫,凉州文化研究院组织文化考察调研组寻访了山脚下的两座古城。这两座古城修筑于汉代,已有2000多年,现随着历史烟云,淹没在茂密的山草丛中。

清代绥远城阜安门遗址简介 文化考察乌鞘岭下的两座古城(1)

一 乌鞘岭是“凉州之大山也”

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太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

这是清代学者杨惟昶笔下的乌鞘岭,众山环抱,高耸入云,巍峨险峻。乌鞘岭,故称洪池岭。《读史方舆纪要》载,乌鞘岭是“凉州之大山也”。乌鞘岭不仅是陇中高原与河西走廊天然分界线,也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关隘,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美誉。古代在乌鞘岭上发生过许多战事,但被各类史籍广泛记载的主要有两件:

第一件是发生于晋太元初(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派大将梁熙率兵讨伐前凉。这时候,前凉国王是张天赐,遂派将军常据率兵至洪池岭,与前秦军队大战。因寡不敌众,前凉兵被打败,前秦军长驱直入,继而在8月攻陷姑臧,前凉亡国。

第二件是隆安二年(公元398年),羌族首领梁饥进攻后凉的西平(今青海西宁市),在金城(今甘肃兰州市)的南凉西平王秃发乌孤处于战略考虑,准备派兵解围,并企图扩大地盘。左司马赵振对秃发氏说道:“吕氏现在还很强大,洪池岭以北的地方咋们还没有能力占领,但洪池岭以南的五郡可以唾手可得。”于是,秃发氏亲自率兵攻打梁饥,并占领了洪池岭以南的后凉国的五郡,即广武、西平、乐都、湟河、浇河。次年(即公元399年),秃发氏将都城迁徙于乐都(今青海海东市)。

清代绥远城阜安门遗址简介 文化考察乌鞘岭下的两座古城(2)

二 古城实为汉代城障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在乌鞘岭东西两边山脚下,修筑了安门、安远两座城池,驻兵守卫。安门在岭南,安远在岭北。据陈梦家先生《汉武边塞考略》记载,这两座古城约修筑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安门古城和安远古城,其实是汉代沿长城修筑的城障。称其为古城,仅为今人的叫法。《汉书•匈奴传》记载:“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城障一般是指秦汉时期沿长城在其险要处修筑的供官兵驻守的小城,主要用以阻挡匈奴进犯,同时兼有接待来访将领、官员,传递信息,维护社会治安,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等功能。

安门古城,在今打柴沟镇安门村附近,现仅存一段2米高的残墙和墩台,在漠漠地诉说过去的荣光。从残存的遗迹判断,古城规模非常大,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100米,城门面南临河,向西过河就是金强驿。

安远古城,即今安远镇,仅存一面南北长180米的残墙,墙高5米,宽3米。安远,俗称达万,蒙古语意为盆地。唐时,武威郡所属的洪池府治即在安远古城。此后,在建置级别上虽有降低,但战略地位依然重要。宋时,称为安远砦。明朝时,称为安远驿,但仍有驻军,是军事堡寨。清朝时,称为安远堡,驻有安远营都司署、守备,派数百士兵驻守。据《秦边纪略》载:“安远驿堡,亦谓之打班堡,凉庄之分疆也。东接乌鞘,西连黑松。堡在山岗,如斗大,荒凉实甚,且肘掖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诸番为夷编氓久矣。堡为三郡通衢所在,东如乌鞘岭,宜与镇羌堡互相巡逻。”可见,安远古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清代绥远城阜安门遗址简介 文化考察乌鞘岭下的两座古城(3)

这两座古城,以长城为依托,通过烽火台遥相呼应,“两城一岭”相互连接,遥相呼应,彼此照应,互为犄角,构成了河西走廊第一道坚固屏障,千百年来用以防御敌寇入侵,为丝绸之路往来提供着安全保障。

文章转载自“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