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

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

华灯初上,衣香鬓影。每当《夜上海》的歌声响起,我们总会想到一个个灯红酒绿的夜,风情万种的人。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流金岁月》里,女主角蒋南孙一家的老上海old money气质,便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

剧中的南孙奶奶,虽然头发花白,但每次出场都是一身的精致派头,旗袍、披肩、珠宝,活脱脱的老上海名媛打扮。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

精明优雅、处处讲究的旗袍美人,代表着大多数人对于上海时尚的初印象。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

旧上海的女人们,也因此成为那个年代里“洋气”的代名词。

荧幕内外,时代更迭,上海女人们伫立其间,自有一份风情和底气。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3)

“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

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阙花间词。”

寥寥数语,作家叶倾城道出了旗袍的精髓。

身着旗袍、仪态万千的女子,是旧上海影视题材中最常出现的形象。其中最经典的,要属《花样年华》里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

苏丽珍是住在香港的上海女人,完美主义者,每一次亮相都妆容精致。即使是去小摊上买碗面,也是一身漂亮旗袍、高跟鞋,云鬓梳得一丝不苟。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4)

片子里,张曼玉换了足足二十六套旗袍造型,不断游走在大街小巷的暗影里。伴着声声上海话、麻将桌、老式收音机,诉说着一段段属于六十年代沪籍港人的浪漫旧情。

拍片子的王家卫说:这一切,只是来源自我年少时上海的朦胧印象。

旗袍苏丽珍的形象,便是他对旧上海情怀最立体的诠释。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5)

这并非导演的任意而为。1920年代至1940年代末,旗袍的风潮正如火如荼。1929年,旗袍甚至被国民政府定为“国服”。

而上海作为当时的大都市,更是走在了时尚最前沿。

上海的《良友》电影杂志曾刊登过一张民国时期八大明星的合影,其中七人都身穿旗袍。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6)

后排左起叶秋心、黎明晖、胡蝶、阮玲玉、徐来;前排左起袁美云、陈燕燕、王人美

民国电影皇后阮玲玉,堪称三十年代旗袍的代言人,一身素色格纹旗袍搭配简单配饰,把旗袍的柔美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7)

阮玲玉

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裝的旗袍,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的优点,对衣领、袖子、腰身、开衩等部位都进行了更精致的改进。

习惯了束胸裹臀或衣着宽大的中国妇女,在穿上旗袍的那一刻,终于释放了独属于女性的曲线美。

高衩、裹身、高领,露肤面积不多,却独有一分含蓄隽永的性感。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8)

久而久之,旗袍成为了整个旧上海的代言符号,更在今天化作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

“旗袍美人”们见证了历史,也创造着历史,她们在上海滩绽放着,永远鲜活,历久弥香。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9)

如果说法式时尚注重的是“less is more”“不费力”,那么旧上海女人的时尚,则重在“讲究”二字。

单单一件旗袍,还撑不起她们的精致。

就像苏丽珍的妩媚不仅来自穿着,配套的妆容、发型、饰品也缺一不可。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0)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1)

眼线、耳钉、绣花拖鞋,没有一样潦草。

正是这些看上去繁琐的“标配”,一点点勾勒出了上海女人的经典形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洋风潮的影响,上海女性的妆容手法已经非常先进,甚至有了修容的概念。

柳叶细眉 大红唇,是那时候的典型妆容,极尽凸显了女性的妩媚。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2)

金梅生作品

虽然崇尚圆润秀美的鹅蛋脸,但上海女人也没放过脸部骨骼轮廓的塑造。

圆脸女子涂胭脂,会在颊骨上面搽得更深一些,与周围形成对比。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3)

摄于老上海Sanzetti照相馆

女人味十足的妆容配上波纹发型,不放过追求美的任何一个细节。

三七分短发,烫头波浪卷是那个时候最流行的发型之一。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4)

“电影皇后”胡蝶

即便卷烫技术没有现代那么发达,也不妨碍爱美的女人们走在时髦的前线。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5)

电影《滚滚红尘》中,女主角带闺蜜去烫头,结果烫成了爆炸头,回家再用熨斗烫开

当时发型的多样程度完全不亚于今天,根据漫画家鲁少飞绘制的上海女子发型式样,仅短发就有12种烫法。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6)

鲁少飞绘

不只烫发,老上海女人也爱留发髻,爱司头便是当年的经典之作。

上海女作家张爱玲的童年愿望之一,就是能梳一个“爱司头”。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7)

张爱玲

爱司其实是“s”的谐音,也用发夹将头发固定成s状。爱司头,大红唇,柳叶眉的精致派头,成为了当时摩登女性的标配。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8)

电视剧《半生缘》中的爱司头造型

除了妆容和发型,上海女人的“讲究”,还在于那些配饰上的小心思。

耳环、项链、颈饰、手镯、戒指、领花、领扣……都成为了老上海女人执着精致的线索。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19)

摄于老上海Sanzetti照相馆,模特领口上别着sh领扣水钻。

头发烫卷盘在耳后,再配上和旗袍或妆容色系一致的发带,这样的搭配手法到现在也不过时。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0)

旧上海滩“金嗓子”周璇

老上海代表美人徐来、阮玲玉吸睛的大耳坠,放在今天更是妥妥的“复古风”单品。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1)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2)

徐来/阮玲玉

在当时中国的第一本时尚杂志《玲珑》中,就有不少对于配饰的介绍。

常见的包括项链、手镯、耳环、帽子、发饰等。不常见的,还有手表、眼镜、襟花、手套这些,甚至连扇子、遮阳伞等物都有记载。品类丰富,堪称民国配饰百科全书。

张爱玲曾在《谈女人》中写道:当时的上海女学生,几乎人手一册《玲珑》。这也足可以看出上海女人对时髦的追求。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3)

《玲珑》杂志创刊号封面

美人从不千篇一律。各类饰品在不同女性身上展现的美,不仅点缀着她们的人生,也为上海街头的风景增添了亮色。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4)

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说过:

“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那么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

甜、糯、嗲、嫩,是上海女人在小资情怀中浸养的独有风情。

她们的美,从当时的画报中可见一斑。

19世纪末是上海广告业的黄金时代,许多西方企业都会选择用独有中式美感的广告绘画去推介商品。

“月份牌”绘画,便是这种广告绘画形式的代表。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5)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风气逐渐开化,月份牌画到达了鼎盛时期,身着旗袍的时髦美女在月份牌中频频亮相。

月份牌的代表画家杭穉英先生,就曾创作过大量品味超前的时髦美女。

她们穿最流行的时装,或骑机车,或打高尔夫,总之,娱乐和消遣不再是男人的特权,紧跟一切潮流,是上海女人们的态度。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6)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7)

杭穉英笔下的月份牌美人

旧上海的“月份牌”画报,并非只图好看的美女写真,更是整个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女性的生活侧写。

衣着时尚、青春靓丽的女性出现在各种月份牌描绘的美好场景中,也寄托着动荡年代人们对于繁华城市生活的向往。

从月份牌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人们的审美和思想,也已经相当开放。

月份牌上的女性形象大多衣着清凉,不乏短裤、吊带等露肩、露背的大胆装束。

这些香艳的元素放在一起,却并不显得低级和色情。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8)

杭穉英作品

不同于现在很多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对白幼瘦的追逐,那时的月份牌美人,几乎都是匀称圆润的身材,美得健康自信。

民国旗袍人物(老上海的旗袍女郎)(29)

收藏家王宇清收藏的月份牌,甚至还画出了美女的小肚子。

当然,现在看来,这些妩媚性感的女性形象仍有时代的局限性,无法代表每一个真实存在着的上海女人。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海女人”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所有与之相关的元素,如旗袍、卷发、月份牌…… 都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上海的烙印,传递着独属于上海的韵味。

解放前的老上海,被称为东方不夜城,而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它被更多的年轻人称作“魔都”。

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把自己在上海的见闻录命名为《魔都》,便有摩登之意。早在风雨飘摇的二三十年代,时尚摩登的气息,就已经根植在了上海的土地里。

城市也好,时尚也罢,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人,不过都只是一个个空洞的概念。

上海女作家程乃珊说:“有怎样的城市,便会有怎样的女人。女人是城市气质的具体化,就如灯笼里亮起的那一点火,整个灯笼就生动起来一样。”

而这些曾在岁月中活色生香的女子,承载着、延续着这座城市的基因,成为了这座摩登都市中,最美的光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