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丛非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小时候是个情感很复杂的词,有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也有各方面的伤害,触目惊心。

小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知局限。因为知道的少,容易快乐。也因为知道的少,不太能保护自己。因为知道的少,有很多遗憾。有人说小时候是纯真,其实就是简单,既好,又坏。

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里,有两个视角下的小时候。第一个是记忆中的小时候,那是一个“小时候视角”之下的小时候,也是一个有着认知局限的视角。第二个则是成人视角下的小时候。

每个人有两次童年一次是自己的(每个人的世界都有两个小时候)(1)

小时候的你,经历了很多伤痛。你的父母可能会忽视你,他们忙于工作、农活、其他孩子、亲戚,然后让你孤独地长大,没什么关心和陪伴。这让你性格有些内向,又不太能跟小朋友玩在一起,加重了你内心的孤独。你的父母可能比较情绪化,他们挑剔、焦虑、否定、容易暴怒,让你的小时候很压抑,讨好别人,没得到什么安全感。这让你有些自我否定和小心谨慎,不太敢绽放自己。

当你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弱小。那时候的你经历很多风暴,什么都抵抗不了,不得不承受着一切。没钱、没爱、没力量、没自主权。当然,因为弱小不用承担太多,可以在父母状态良好时给予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小时候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不可改变。小时候已经过去了,好的坏的都过去了,回不来了。因为不可改变,所以会渐渐遗忘,专注于当下的烦恼:身边的谁谁给了我这些那些伤害。然而潜意识并没有遗忘,当下的这些烦恼其实就是小时候的无数次重复:你可能对孩子发火、忽视、苛刻、想抛弃,这时候就会让孩子体验到你小时候的感觉,经历了你小时候的经历;你可能对伴侣不满、想放弃、抱怨、评判,这时候就让伴侣经历你小时候的经历,像你小时候一样被对待;你可能对自己各种挑剔、忽视、自我要求,对自己重复着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行为。

让自己依然在重复自己的小时候,使得你正在成为早年的父母,让你身边亲近的人成为小时候的你。小时候其实一直在你的现实生活中重演。小时候过去了,但小时候的经历带来的影响一直都在。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所疗愈,这种人很少见到。大部分人都是不幸的,在用一生疗愈童年。如果不去看见,你的一生可能都会在重复小时候的某些创伤中度过。

我们需要去看看:小时候的你,都经历了什么。然后用成人的眼光,重新去看待。这也就是每个人世界中的第二个小时候:成人视角下的小时候。也就是当你成年后,你可以带着成年人的经验重新看待小时候自己的经历。

同样一件事,在不同视角下观察,是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的。比如说,小时候你看《情深深雨濛濛》,为爱情所感动;成年视角下看则是何书桓怎么这么渣。小时候看《西游记》,看到的是孙悟空的厉害;成人视角下再看,则疑惑孙悟空为何定住七仙女时要先去偷桃。当你感觉自己在受苦,换个视角,可能就会有不同的体验。

每个人有两次童年一次是自己的(每个人的世界都有两个小时候)(2)

用小时候的视角和成年后的视角看待自己当年的那段经历,感受是不同的:小时候的视角,是一个弱者、受害者的眼光,看待强大的父母是如何伤害了自己,自己是如何无法自由选择、被迫长大的。成年后自己的视角,则可以重新系统地看待小时候的经历,你有足够的智慧、能力、坚强,帮助你掌握更多资源,获得生存能力。

小时候很多事你不理解,但加上你成年后的经验重新去看,你就会有新的理解。当你用成年后的眼光重新看待小时候,小时候很多经历就会被重构。你就找到了新的自己:

其实你一直都很厉害,只是你没发现。

当你感觉到现在的生活还充满痛苦,当你经常感觉到自己的弱小无能,那可能是因为,你现在的认知还停留在小时候的视角。虽然你身体长大了,但思维还是小时候的思维。当你用新的经验、成年的视角、更丰富的经历来理解当时的事,你能用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就不会像小时候的视角那么偏颇了。

重构小时候的认知,就是重构你现在的人生。现在我们可以用成年视角重新经历一遍小时候。小时候不能在现实层面上再来一遍了,但可以在我们的理解里,重新来一遍。那会是全新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