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2.2[原文],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译文 孟子详释16梁惠王下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译文 孟子详释16梁惠王下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2.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2.2[原文]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②。”
曰:“若是其大乎③?”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④,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⑤!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⑦——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2.2[通释]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有这事吗?”
孟子答道:“在《传》里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它小了呢。”
宣王说:“我的园林只有方圆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大,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柴草的人到那里去,猎取野鸡兔子的人到那里去,文王与百姓共同拥有它——民众认为它还小不是太应该了吗!我刚来到齐国边境,问清楚齐国的重要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都城四郊之内有方圆四十里的园林,杀了园林中麋鹿的人比照犯了杀人的罪,这就像在都城设置了方圆四十里的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了不是太应该了吗!”
2.2[注释]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文王,指周文王。之,的。囿,音yòu,养禽兽种花木果蔬的园林,也称苑囿。方,方圆。
②于《传》有之:在《传》里有这样的记载。于,在。《传》,音zhuàn,《书传》,记载国家重要事件的文献资料。之,代词。
③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真的像这么大吗。若是,如此,像这样。其,副词,恐怕,大概;也可以解释成副词“太”“真的”。
④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割柴草的人到那里去,猎取野鸡兔子的人到那里去,文王与百姓共同拥有它。刍荛者,割草砍柴的人。刍荛,音chúráo,作动词,割草砍柴。往,去。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雉兔者,猎取野鸡兔子一类小动物的人。雉兔,作动词,捕猎雉兔。雉,野鸡。“与”前省主语。
⑤——民以为小,不亦宜乎:——民众认为它还小,不是太应该了吗。破折号相当于“如此这般”“在这样的局面下”“像这样”,后面的破折号用法相同。亦,副词,太。宜,应该,正确,对。
⑥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我刚来到齐国边境,问清楚齐国的重要禁令,这才敢入境。臣,此时孟子应该担任了齐国的卿,所以自称臣。境,国境,边境。这里指齐国的国境。大禁,重要禁令。
⑦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我听说都城四郊之内有方圆四十里的园林,杀了园林中麋鹿的人比照犯了杀人的罪,这就像在都城设置了方圆四十里的陷阱。是,代词,这。郊关,都城四郊的门,城邑四郊建门有拱卫防御功能。有囿方四十里,有个方圆四十里的园林,“方四十里”是“囿”的定语,定语后置。麋,音mí,鹿的一种,也叫“四不像”。阱,音jǐng,捕野兽的陷坑。国,都城。
2.2[解读与点评]
同样是国家园林,百姓对它的存在态度迥异,孟子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看这园林是造福于人还是为祸于人。造福于人的园林“方七十里”犹小,为祸于人的园林“方四十里”亦大。其实,这章谈的仍然是“与民同乐”的问题。
文王与民共享园林,所以百姓以为七十里的园林不够大;齐宣王把四十里园林据为己有,而且让它“为阱于国中”,它妨害了人民的生活,为害于国,所以百姓嫌它太大。在帝制废除前,历代帝王、大小国君都有归属于他们个人的苑囿,它与今天归国家所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各种园林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是国家园林的主人。
在“不亦宜乎”后加感叹号是因为这个反问的语气句表达强烈的肯定意思。
这里为“传”加了书名号并把它解释成“记载国家重要事件的文献资料”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包括《史记》中也反复出现,所指不一,得以推测它实际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这样的文献各诸侯国都有,笼统地称之为《传》或《志》。《传》,《书传》,记载国家重要事件的文献资料。《志》,王室及各诸侯国国家事务的记录,区别于《传》。
“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中的“刍荛”“雉免”先是活用为动词,然后分别与“者”构成名词短语。成为“割草砍柴的人”“捕猎野鸡山兔的人”
,